乌军攻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已经超过三周,普京总统震怒不已,严令俄军调集兵力,发起反击,尽快将乌军逐出俄罗斯本土。然而,与克里姆林宫的指示背道而驰的是,俄军并未发起大规模的反击,而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边缘与乌军反复拉锯。更令外界惊讶不已的是,俄军还在库尔斯克核电站所在的库尔恰托夫市南面和西面开始挖掘战壕,构筑防御工事,摆出一副原地固守的姿态,此举显然是为了保护核电站的安全,但也透露出库尔斯克前线的俄军进攻力量可能并不充足。
■卫星照片显示,俄军在库尔恰托夫市以南地区构筑野战防御工事。
姑且不论乌军是否能够攻到库尔斯克城下,笔者注意到一个历史的巧合。在81年前的夏天,同样在库尔斯克战场上,百万苏联红军也曾掘壕据守,而且构建起二战时期最大规模的野战筑垒防御体系之一。他们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抵御装甲铁骑的冲击,来自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凶猛攻势……
库尔斯克突出部
1943年初,苏联红军挟斯大林格勒大胜之余威,在东线中段和南段发起冬季反攻,然而,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特别是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方向的凌厉反击,遏制了苏军的攻势。尽管如此,苏军还是在奥廖尔以南、哈尔科夫以北制造了一个南北宽250千米、东西长160千米,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大型突出部,成为苏德两军1943年夏季战略决战的焦点。
■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及德军“堡垒”计划的进攻路线。
德国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堡垒”的进攻计划,集中精锐部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北两翼展开钳形攻势,将突出部连根切除,如取得成功将包围歼灭苏军5个集团军,并将战线拉平,可节约大量机动兵力用于后续行动。但是,这个计划有个很大的缺陷,即意图过于明显,不具备战略突然性。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对“堡垒”计划持反对态度,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则表示支持,曼施坦因还强调需要尽快进攻,但希特勒为了让部队获得更多的虎式、豹式等新型战车,屡次推迟,进攻时间由5月延迟至7月。
■1943年3月,希特勒前往扎波罗热的南方集团军群总部视察,与曼施坦因元帅会面,后者是“堡垒”行动的坚定支持者。
正如“堡垒”计划的反对者担忧的那样,苏军大本营准确预判了德军的战略动向,认为在1943年夏季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很高。在判明德军企图后,该采取何种对策,在苏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斯大林和个别富于进攻精神的方面军司令员倾向于先发制人,打乱德军的部署,而副统帅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则主张先以防御姿态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再以强大的预备队转入反攻,彻底粉碎德军的战略企图。经过一番争论,斯大林最终接受了朱可夫的意见,确定了在库尔斯克战场防守反击的策略。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作为大本营代表的朱可夫与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上将一起研究战况。
值得注意的是,苏军的防守策略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制定的。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苏联超强的动员能力开始显现出效果,兵力大为充实,仅在突出部内部担任防守的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就拥有133万人,在其背后担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则有57万人,总兵力超过190万人,而德军预计投入进攻的兵力为78万人,不及苏军的一半。占据兵力优势的苏军主动采取防守态势,是因为前两年的战事表明,即使苏军兵力占优往往也难以阻挡德军的强力突击,这一现实迫使苏军必须对德军进攻保持谨慎态度,而让德军建立了心理优势,虎式等新型战车的登场进一步增强了德军的信心。
打造金汤堡垒
在确定先守后攻的作战方针后,苏军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及其后方兴建大规模防御工事体系,做好抵御德军冲击的万全准备。从1943年4月开始,整个库尔斯克地区就变成了一个超大型建筑工地,到处都是挥锹抡镐的忙碌身影、满天飞扬的泥土灰尘,还有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苏联工程兵中将普利亚斯金后来写道:“1943年3、4月间,在库尔斯克最常用的军语要算是工程作业、障碍物、地雷、掩体”。前线后方25千米内的所有居民都被疏散,另有30万平民被动员起来参与防御工事的修建,多数是妇女和老人。
■在1943年春季,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大兴土木,修建大规模野战筑垒地域。
根据苏军的防御规划,在突出部内部设置了六道防御地带,就像卷心菜一样将德军的终极目标库尔斯克层层包裹其中,纵深达130~150千米。前三道防御地带是苏军的主要防御阵地,也是防线中最为坚固的部分,重兵布防,纵深达40千米。每道防御地带由五条或五条以上的平行堑壕构成,各条堑壕间以交通壕连通,密如蛛网,数量庞大的步兵掩体、机枪掩体、火炮掩体、观察哨、指挥所以及供坦克使用的半埋式射击掩体点缀在堑壕网之中,地雷、反坦克壕沟、带刺铁丝网和各类障碍物进一步强化了防御强度。后三道防御地带是预备防御阵地,工事数量和密度都不及前沿防线,只以少量兵力驻守或无人防守,主要用于一线阵地被突破时作为二道防线继续抵抗。除了突出部内部的六道防御地带之外,在突出部后方展开的草原方面军还构筑了两道南北走向的防御地带,作为德军切断突出部后的防备措施,加上这两道防线,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场的防御纵深达到惊人的300千米!
■1943年6月,苏军工兵在前沿破坏德军布设的铁丝网障碍,他们同时也为己方防御阵地出力甚多。
库尔斯克野战筑垒阵地工程规模之庞大,从修筑工事的数量可见一斑。据统计,防御突出部南侧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其防区内构筑了83912个各类掩体、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哨、1755个掩蔽部,设置了593千米的铁丝网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4240千米。在防御突出部北侧的中央方面军防区内,战壕长度更是达到了5000千米!此外,苏军还在突出部内修建了686座桥梁,铺设了2000千米公路。在库尔斯克前沿,苏军工兵以空前的密度埋设地雷,据统计包括503993枚反坦克地雷和439348枚反步兵地雷,平均每千米正面布设有2500枚反坦克地雷和2200枚反步兵地雷,还有相当数量的利用炮弹改造的简易爆炸物,其布雷密度是莫斯科战役时的六倍。此外,苏军还配置有机动设障分队,在德军突击路线上进行应急布雷设障,通常一个师配备2个工兵排,一个军配备1个工兵连,每个连携带500~700枚地雷。
■在战斗间隙,一个苏军文艺小组为战壕内的苏军士兵表演节目。
在兵力部署上,苏军在主要防御地带展开了37个步兵师,建立了350余个营级防御阵地,阵地内构建了大量营连级防御支撑点,这些支撑点多数呈环形布局,射界极佳,火力相互交叉,彼此掩护支援,支撑点正面宽约2500米,纵深约1500米,2~3个支撑点构成一个团级防御阵地,正面宽约4~6千米,纵深3~4千米。每个师的平均防御正面宽度为14千米,纵深约5~6千米,在重点防御地段师级防御正面会缩减为6~12千米,以增加兵力火力密度,而在次要防御地段则会扩大至25千米。军级以下各级部队多呈梯次配置,步兵军将两个师配置到前沿,一个师作为第二梯队配置在前沿后方,步兵师的三个团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占领阵地,以此类推。在各级防御阵地后方还配置了大量炮兵阵地,随时为前沿防御作战提供火力支援,同时集结坦克部队用于反冲击。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配备的火炮和迫击炮数量高达19794门,是当面德军火炮数量的1.98倍,坦克数量为3489辆,是德军坦克数量的1.3倍。
巧设猛兽陷阱
早在1943年4月初,朱可夫就敏锐地做出预判,认为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主要依靠其装甲兵和空军的力量,而步兵部队的力量较以往作战要少,因此要求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要尽可能地强化阵地的反坦克能力。事实上确实如此,德军发动“堡垒”行动的最大本钱就是集中了东线战场上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投入了2578辆坦克和突击炮,加上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装甲车辆总数超过3000辆。虽然数量上不及苏军,但质量上更胜一筹,特别是133辆虎式坦克、200辆豹式坦克和89辆“费迪南德”坦克歼击车,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在苏军坦克面前近乎无敌的存在,而作为主力的IV号和III号坦克多数换装长身管坦克炮,具有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抗衡苏军T-34的能力,加上德军在装甲作战上的丰富经验和优良素养,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锐利的装甲矛头。
■投入库尔斯克战役的德军虎式重型坦克,精锐的装甲部队是德军进攻的最大底气。
在1943年夏季,苏军前线部队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仍然是威力不足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更好的57毫米反坦克炮因为交付延迟装备数量很少。45毫米反坦克炮无法击穿德军重型装甲车辆的正面装甲,对付经过改进的III号和IV号坦克也很吃力,因此在防御作战时师属76.2毫米野战炮往往也要以直瞄射击方式参与反坦克战斗,而这种火炮与T-70轻型坦克底盘结合而成的SU-76M自行火炮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火力支援平台,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迎来首秀。在1943年苏军坦克部队的中坚仍是T-34/76中型坦克,但T-34在1941年时享有的性能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尤其是面对德军重型坦克时,只能以自杀冲锋的方式缩短交火距离,并尽可能攻击目标脆弱的侧面和尾部。苏军在反坦克能力上最大的缺陷是缺乏类似“铁拳”、“巴祖卡”之类的步兵反坦克武器,14.5毫米反坦克枪依然是苏军步兵对抗坦克时不多的武器选择之一,更多的时候甚至需要用炸药包、手雷,甚至“莫洛托夫鸡尾酒”与德军坦克做近距离搏斗。
■进行直瞄平射的苏军76.2毫米野战炮,该型火炮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经常执行反坦克任务。
在建立防御阵地时,苏军对抗德军坦克的第一道防线是密集的雷区、反坦克壕沟和反坦克障碍,在雷区和障碍带后方则是精心构筑是反坦克支撑点。一个典型的坦克支撑点通常会配置一个连至一个营的兵力以及一个携带爆破器材的工兵排,配备4~6门反坦克炮、6~9支反坦克枪、5~7挺轻重机枪,有些支撑点还会设置半埋式坦克掩体,T-34坦克只露出炮塔,作为机动反坦克火力点。每个步兵团通常构筑3~4个反坦克支撑点,每个步兵师为9~12个。在团级以上防御阵地后方,苏军还配置了反坦克预备队,团级预备队为混编了反坦克炮和自动武器的步兵排,师级预备队为反坦克连或营,军级预备队为反坦克炮兵团。一线防御部队还会得到坦克预备队的加强,步兵营会配置一个坦克连,步兵团会得到一个坦克营,而步兵师将配备坦克团或旅。不过,这些支援步兵的坦克多数都会在防御战初期就消耗殆尽。
■守卫在战壕内的苏军反坦克枪手和步枪手,这种武器已经不足以给德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在反坦克武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苏军要对抗德军装甲部队更需要依靠基层官兵的意志力和战斗精神。为了让步兵克服对坦克的心理恐惧,苏军在战前普遍开展了被称为“熨烫”的专项训练,即让步兵隐蔽在战壕内,让坦克反复从战壕顶部驶过。苏军步兵被要求尽可能分割德军坦克与步兵的联系,并用近战武器对德军坦克实施近距离攻击,这种战术对没有自卫机枪的“费迪南德”歼击车特别有效。苏军还开出悬赏,每击毁一辆坦克将得到1000卢布的奖金,以激励苏军官兵与德军坦克展开搏斗,这一招同样出现在80年后的俄乌战场上。
折断钢铁矛头
1943年7月5日凌晨,库尔斯克战役在苏军出人意料的炮火反准备中揭开了战幕。苏军的炮击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被迫推迟进攻时间,但在天空泛白之际,德军在猛烈的炮击和空袭后开始了地面进攻。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步兵穿过苏军挖掘的反坦克壕。
在突出部北翼担任主攻的是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拥有约1100辆坦克。在进攻首日,莫德尔在20千米正面集中了400余辆坦克和突击炮,在炮火和空军掩护下猛烈冲击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御阵地,但一头撞进由57000枚反坦克地雷构成的雷区,德军坦克接二连三地触雷抛锚,随即受到苏军反坦克炮的集火直射,跟进的步兵也沐浴在苏军机枪的火雨之下。经过火力压制,德军利用无线电遥控爆破车在雷区内开辟了通道,使得德军装甲矛头终于刺入苏军的主要防御地带。激战至日落时分,德军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御阵地,推进了6~8千米,逼近第二道防御阵地,但付出了单日伤亡7200余人的惨痛代价。
■向苏军阵地开进的德军装甲集群,在草原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7月6日,第9集团军继续向苏军纵深进攻,遭到苏军坦克部队的大举反击,虽然凭借虎式、“费迪南德”等重战车的优势击退了苏军反击,但进攻步伐也被拖住。在随后几天里,德军围绕北线要点波内里与苏军反复拉锯,但始终无法突破苏军绵密的防御阵地,反而使本不充裕的兵力兵器严重消耗。战至7月12日,丧失锐气的德军开始撤退,至14日德军在突出部北面的攻势彻底偃旗息鼓,其最大推进距离仅12千米,却损失了647辆坦克和突击炮。
■在库尔斯克战场上被击毁的“费迪南德”坦克歼击车。
在突出部南翼实施突击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的兵力比第9集团军更为强大,包括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和“大德意志”师等王牌精锐,装备约1500辆坦克和突击炮,对苏军构成了更为严重的威胁。7月5日战役首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35千米正面集中了8个师,1089辆坦克和突击炮,向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防线发起冲锋,苏军形容德军进攻部队仿佛是一面“坦克墙”迎面压过来!然而,德军装甲集群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被宽大密集的雷区困住,“大德意志”师甚至在10小时里动弹不得,要知道近卫第6集团军在前沿足足埋了9万枚地雷,平均每辆德军坦克能分到90枚!战到日终时,德军才突入苏军防线约6~10千米,远低于曼施坦因的预期。
■参与南线攻势的党卫军“帝国”师的虎式坦克和装甲掷弹兵。
7月6日,南线德军继续猛攻,苏军依托防御工事,在后方炮火支援下顽强抵抗,在个别地段甚至打退了德军八次冲锋,战后德军参战人员回忆道:“到处是地雷。”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德军在奥博扬方向取得有限进展,苏军虽然迟滞了德军进攻,但沃罗涅日方面军几乎耗尽了所有坦克预备队,只能请求草原方面军的增援。7月7日至9日,德军正面进攻奥博扬未能得手,只能从侧翼迂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与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遭遇,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由此爆发,结局是苏军坦克损失惨重,但阻止了德军的前进脚步。7月9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迫使希特勒从东线抽兵增援,加上莫德尔退出进攻,“堡垒”行动注定失败。7月17日,曼施坦因也只能无奈退兵,德军在南线攻势中损失坦克和突击炮965辆!
■表现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的画作,这场战斗被认为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交战。
结语
库尔斯克战役早已尘封于历史中,而挫败德军装甲攻势的诸多因素中,苏军战前构建的野战筑垒阵地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有西方学者这样评价苏军的设防能力:“对于精通野战筑垒技术的苏联红军而言,4个月的时间跟4年差不多。”换而言之,苏军用4个月时间构建了一般军队需要4年修建的防御阵地。
■直到今天的俄乌战场,战壕等野战防御工事依然是交战双方中重要的防御依托。
其实,修建野战防御工事算是苏俄军队的看家本领,并被今日俄罗斯军队以及乌克兰军队所继承。如今很多人都说俄乌战争已经打成了一战风格的堑壕战,而塑造这种战争模式的首要因素不是“海马斯”,也不是漫天飞舞的无人机,而是交战双方在乌东战场上构筑的大量防御工事。乌军经营多年的筑垒阵地,迫使俄军直到今天还在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啃骨头,而俄军在千里战线上修建的“绍伊古”防线同样成功挫败了乌军的2023年夏季大反攻!所以,我们无需嘲笑俄军在库尔斯克挖战壕的举动,因为这种方式在当前的俄乌战场上是真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