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91年夏天,一次平常的出差,让我住进了老战友家,谁能想到,那个月的时光,竟成了改变我一生的契机,战友母亲的一句话,让我遇见了此生最珍贵的缘分。

我叫林向阳,1965年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山村,爹是生产队会计,娘在农田里干活,从小,我就立志要改变家里的面貌。1983年我高中毕业,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军校的大学生,可把爹娘乐坏了。

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娃不多,记得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爹特意去供销社买了两条大前门香烟,一条散给大伙儿,一条留着自己抽。娘更是高兴,连着三天给我煮鸡蛋,说要补补脑子。

部队的日子过得充实,我在军校学机械设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分配到了军工厂,主要负责技术改造项目。1991年7月,我因为一个技术改造项目出差到省城。那会儿我刚26岁,还没对象,整天忙着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省城,第一件事就是,给老战友周建国打电话,我俩是从前的老战友,一起在部队军校待了四年。他比我大一岁,现在是省城一家机械厂的技术骨干。电话一通,他二话不说就让我住他家。

记得那是个闷热的下午,我拎着公文包和行李,站在周建国家的门口。他家住在五楼,楼道里飘着饭菜香。门一开,迎面就是周建国的大嗓门:"老林,可想死我了!"

周建国的母亲李桂芝正在厨房忙活,听见动静,擦着手出来,她今年55岁,是退休工人,看起来精神矍铄。"快进来坐,建国常提起你。"她热情地招呼我。

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14寸的黑白电视机上摆着全家福。电扇呼呼地转着,墙上贴着几张明星海报。这是典型的工人家庭,充满温馨的气息。

"妈,我同事送的西瓜,给向阳切一块尝尝。"周建国从冰箱里拿出半个冰镇西瓜。那时候家里有冰箱的人家还不多,一个双门冰箱得大半年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西瓜的时候,李阿姨问起我的情况。我如实相告:"工资一个月120块,单位分了一间筒子楼的房子,生活还算过得去。就是...还没对象。"

"哎呀,你这条件多好啊!"李阿姨笑着说,眼睛却不住地打量我。

晚上,周建国的妹妹周晓梅下班回来了。她在百货公司当营业员,穿着藕荷色的确良衬衫,梳着齐耳短发,腼腆地叫了声:"林哥好。"

吃晚饭时,周晓梅主动给我夹菜,我连说"不用",心里却觉得暖暖的。李阿姨见状,脸上笑开了花。饭后,周晓梅主动收拾碗筷,我帮着端盘子,手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手,她的脸一下子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晚上,我躺在周建国给我收拾的客房里,听着外面的知了叫声,回想着这些年的经历。从农村娃到军人,再到如今的技术员,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也算有了些成就。就是感情这块,一直是个空白。

周晓梅给我的印象不错,温柔知性,很有气质。想到她红着脸的样子,我的心里泛起一丝涟漪。但转念一想,这毕竟是战友的妹妹,万一处不好,岂不是要影响兄弟情谊?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每天去工厂忙项目,晚上回来就帮着修修家里的电器。有次修好了坏了好久的电风扇,李阿姨高兴得直夸我能干。周晓梅在一旁偷偷看我,被我发现了,又红着脸低下头。

周建国经常加班,家里就我和李阿姨、周晓梅三个人。李阿姨总会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还经常念叨:"向阳啊,你看看晓梅,多贤惠,工作也稳定,工资虽然不高,但日子过得踏实。"

我心里明白李阿姨的意思。说实话,我对周晓梅也有些好感。每天下班回来,看到她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听到她轻声细语地关心我吃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天周末,周建国值班,李阿姨去串门。我在屋里看书,周晓梅在阳台晾衣服。忽然听见她惊呼一声,原来是凳子不稳,差点摔倒。我连忙过去扶住她,她整个人都靠在我怀里,我能清楚地闻到她身上淡淡的香皂味。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的心跳得厉害,她的脸红得像熟透的柿子。她慌乱地站直身子,小声说了句"谢谢",就匆匆回了自己房间。

晚上,周建国回来,拉着我在楼下散步,他递给我一支大前门,笑着说:"老林,我妈看上你了。"

我愣了一下,他接着说:"其实我也觉得你跟晓梅挺般配的,你放心,我支持你们。"

我深吸一口气:"建国,这事儿我得好好想想。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怕..."

"怕啥?"他打断我的话,"咱俩什么交情?再说了,你要是真对晓梅好,那不是正好让我这个当哥的放心吗?"

第二天,李阿姨特意早起,给我和周晓梅煮了鸡蛋。看着她忙前忙后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我。

周晓梅上班前,我主动提出送她。在马路上,我们骑着自行车,她坐在后座上,我能感觉到她紧张地抓着我的衣角。清晨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