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节选自《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第二版)》前言)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在工业化导向政策和资本逻辑的作用下,农村资源不断向工业领域转移,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出现农村社区劳动力结构恶化、村落空心化、土地弃耕、公共设施脆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事业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农村社区问题严重阻碍着农村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基于对农村社区之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价值、生态产品供给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的考虑,治国必须重视农村社区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建设奋斗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给农村基层社会原有的垂直化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较大冲击。对人口流出较多的农村社区来说,出现“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难题;对人口流入的农村社区来说,垂直化领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非本地户口的流入人口实行有效管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以及推动村民自治,必须将农村社会垂直化领导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正是在这些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张,希望通过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民政部于2007年3月29日印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用1—2年时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自此,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铺展开来。
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约3.8万个乡级行政区,47.8万个行政村,233.2万个自然村。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历史文化、交通条件等乡情村况,千差万别,但是都在遵循农村社区建设的生成逻辑,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农村社区是在乡域空间的、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产业特质的生活共同体。从方法论上讲,建设农村社区,肯定应重视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农村社区构成要素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因,农村社区构成要素的发展,就意味着农村社区的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的运行和演化,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日益增多,当下比较突出的农村社区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空间、生产、生活、文化、设施、组织、服务、治安、交往、市场、交通、教育、规范、资财、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都是依赖自然环境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萌发的,每类衍生要素都依赖根生要素而发育壮大,它们之间存在时间顺承关系和空间结构关系。
人口群体、地理空间、生产劳动、生活行为、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的根生要素,是与农村社区共始终的原生要素。五类原生要素都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的,人口群体中的能力元素是其核心要素、地理空间中的生态元素是其核心要素、生产劳动中的生计元素是其核心要素、生活行为中的消费元素是其核心要素、社区文化中的农耕元素是其核心要素。五类原生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形成自组织机制和相干机制,即有活动能力的人口群体立足于地理空间通过生态活动、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获取并消费天然生活资料、人工生活资料、精神生活资料,形成稳定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保障系统。
设施、组织、服务、治安、交往、市场、交通、教育、规范、资财、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要素,都是应对原生要素之间的能量需求以及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活问题而逐渐萌发的衍生要素。它们是进一步巩固生活保障系统和更好地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后起设置。这些衍生要素只有在由原生要素支撑的农村社区里发挥能量供给功能和消解生活问题功能,才能得到壮大。从构面上看,这些衍生要素处于原生要素构架内,不仅与原生要素存在结构化映象,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结构化映象。也就是说,农村社区的衍生要素不仅与原生要素保持功能关系,而且相互之间也保持功能关系。
因此,遵循农村社区的“原生要素发育于先,衍生要素兴起于后”的生发逻辑,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确立“先建设原生要素,后建设衍生要素”的农村社区建设原则;遵循农村社区构成要素的延存逻辑,按照自组织理论,尤其按照协同理论,确立“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农村社区建设原则。然后,根据这两个原则,设计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安排建设顺序,确定建设步骤,调配农村社区建设资源,动员农村社区建设主体,合力协同地、持续地、高质量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本书是《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第二版,贯彻了第一版的基本精神,把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按照次序建设和协同建设逻辑,重新安排了知识框架和章节结构。其次,丰富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内涵,从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模式三方面介绍了农村社区建设理论知识。最后,更新了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生计体系建设内容,增补了农村社区生活消费内容,完善了农村社区衍生要素建设与管理章节结构。本版吸收了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和实务素材,强调了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学术规范,合理处理了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传承与更新关系,突显了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知识的创新性。
目录
主编简介
谷中原,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社区民生保障等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第二版)
(配课件)
谷中原 主编
ISBN 978-7-301-35581-7
定价:79.00元
制作:骆驼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