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沙垯岭村,曾经的“赤膊房”已穿上“新衣裳”,搭配蓝灰色的腰线和顶线,给人以清爽整洁的感觉。返乡的村民向游客介绍自己“扮靓”的新家,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面子”,当然更有“里子”。今年,清远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紧密团结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方面,多元投入加上多元化探索,积极发动企业、群众等社会主体,在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上取得阶段性成效。另一方面,创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变政府唱独角戏为多元主体参与,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百千万工程”。
丰富参与方式
让更多“赤膊房”穿上“新衣裳”
沙垯岭村位于清城区北部,毗邻多个景区,背靠汕湛高速,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但作为城乡接合部,村中超过70%的村民未曾对外墙进行装修,红砖墙直接暴露在外,与生态景区格格不入。
为让这些“赤膊房”穿上“新衣裳”,今年沙垯岭村发动群众积极落实农房风貌和管控工作,通过“政府帮一点、村民筹一点、企业投一点”的方式,对需要提升的85栋房屋开展外立面“微改造”。
村民卢国军的房子就是其中一户,他的两层半楼房建于2018年,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没装修。得知改造计划后,他积极参与,自费14000元购买瓷砖。经他估算,采取“村民买瓷片,政府帮施工”的模式后,能节省大约7万多元的装修成本。“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调动了村民参与改造提升的积极性。”
随着农房风貌提升的深入,各地多渠道、多方式探索发动群众参与农房品质提升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佛冈县,当地创新参与方式,在积极推广“村民买瓷砖、政府帮施工”政群合作经验的同时,大力推广“喷涂法”“滚涂法”,以多元化的投入模式,推动全县各镇、村带动群众全过程参与农房风貌提升。简而言之,对于底子好、大面积平整、已经有涂抹水泥面的改造农房,首选“喷涂法”;对于底子稍差或无法使用“喷涂法”的,选择“滚涂法”;对于群众有贴砖需求的,则采用“村民买瓷片、政府帮施工”的“贴砖法”。
“传统贴瓷砖工艺需要190元/平方米,喷涂法成本只需要70元/平方米,每栋农房改造整体成本节约63%以上。”据技术人员介绍,“喷涂法”是一种易学宜推广的农房外立面改造工艺,可高效打造出具有实用性、本土性、景观性的农房风貌。
“我们也提供了多套改造方案供农户自主选择,支持群众灵活自选方案。”据佛冈县迳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创新参与方式实现群众意愿、乡土特色、规划统一、功能适用相结合,让更多“赤膊房”穿上“新衣裳”。
迳头镇楼下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范秀泊表示,得益于多元化的模式,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村中就完成了60多栋农房外立面改造。
整合多方资源
探索共建共享和美乡村新路径
为扭转过去“政府在干、村民在看”的情况,清远多地探索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和美乡村的新路径,形成财政引导、多方筹措的建设整治奖补激励政策,有效激活镇村建设新动力。
“村民完成农房风貌提升申报后,会组织人员进行核验,核验通过后就会申请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拨付奖励。”据连南住建部门介绍,通过财政奖补竞争性激励方式,发动村民自发投入改造资金,能有效放大资金效果并推进建设进度。“越早动工、完工,越早拿到奖励资金。”政策推出后,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村民邓一贵明显有了底气,共建美好家园的意愿也有了显著提升。在他看来,系列政策能激发村民自主意愿,激发了群众从“被动改造”到“主动求变”的积极转变。
数据显示,仅今年6月在连南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房风貌品质升级以来,累计报名农户600多户,启动改造农房达296栋,其中已有159栋竣工。此外,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还完成新改建篮球场、文化舞台、文化室等,新建成“四小园”201个、打造了一条美丽示范主街,乡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实现村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
主动求变的不仅仅是邓一贵,在沙垯岭村,村民们充分展现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整改过程中: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队到佛山厂家采购瓷片,并带动村民自主筹措70万元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村民主动提供拖拉机等设备,平整了近100亩土地;20多名村民工匠主动参与设计施工;多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返乡,与村民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党员干部和政策资金的撬动下,村中很快就清拆破旧房屋9间和违规搭建21处,共1300多平方米,清理近10吨房前屋后堆积物。
在连州市,“政府激励、群众分担”的场景也出现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当中。西岸镇的4个典型村,探索“农户出资30%、政府奖补解决70%”的方式激活共建共享热情,通过重构人居环境、重显规范管理实现重焕乡村活力的目标。
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创建完成“整洁村”以上梯度的自然村880个,其中“整洁村”256个、“示范村”519个、“特色村”97个、“生态村”7个、“美丽田园”1个,成为和美乡村建设道路上最好的数据佐证。
创新联动模式
借势赋能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扮靓农房颜值、提升风貌品质,最终目标仍离不开由“美丽风景”向“发展前景”的转化。在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清远积极探索“政府牵头、镇村联动”等模式,借助纵向帮扶、横向帮扶以及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镇村建设等机遇,推动镇村产业发展,真正把政策“含金量”变成发展“实物量”。
推动镇村产业发展,如何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是富民兴村的关键。在谋划种植阶段,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松滔集结村中的七名退役军人返乡村民加入魔芋产业,领办了桂元村奋发农业专业合作社。“我们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银行授信、政府贴息,解决了入股魔芋项目资金难题,以多种入股形式,带领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中抱团发展。”
特别是在推动魔芋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联动经营模式,吸引并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来。水头镇通过发动退役军人、大学生创业等方式建设7个特色经济合作社,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实现土地流转“获租金”,就地打工“挣薪金”,资金入股“变股金”。
数据显示,随着镇村联动不断深入,该镇已发动约2000多户农民种植魔芋,群众通过土地、现金入股,分红达67.5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为村集体带来租金等集体收入120万元。在过去的2023年,该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创收358.86万元,同比增长近42.72%。
如何将镇域环境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如何实现镇村联动,让镇村风貌提升与镇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英德市西牛镇结合“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今年以来,西牛镇选取小湾村、西联村等作为标准化收购点示范村,引导动员加工点负责人进行标准化升级,积极改造生产环境、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重点对“赤膊房”进行美化,全力打造标准的麻竹笋加工点。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15处旧楼棚屋、破旧围挡的整治提升工作。如今标准化的建设推动本地麻竹笋企业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富民兴村的重点产业。
社会各界携手
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近日,好消息传来。省委改革办发布了首批10个民生领域改革主题典型案例。其中,清远市清新区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共建共享项目成功入选。
这一案例不仅反映了清远在推动养老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创新实践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也是基层一线因地制宜,引入社会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高效率落实的生动缩影。
位于清新区太和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购买服务”这一创新方式。“专业的事情专业机构来做。”据清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公开招投标,吸引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不断提升综合养老服务水平。“这种共同治理行为能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职责结构,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各自的优势。”
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赢格局的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企业的身影。
今年以来,清远高新区围绕飞来峡镇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因地制宜为项目引进牵线搭桥,通过“以商招商”模式鼓励区内相关企业发动上下游企业进驻。据统计,清远高新区还依据清城区的龙塘镇、飞来峡镇,连州市的连州镇、保安镇,以及佛冈县高岗镇等五个挂点镇所需,通过实施百企助力“百千万工程”,与辖区热心企业携手并进,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公益捐赠帮扶以及基础设施提升等全方位措施,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除了企业,清远、英德两级侨联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助力乡村振兴、医疗教育、扶贫济困等多项公益慈善事业。去年底,“清远市侨助‘百千万工程’行动暨英德市创建‘美丽侨村’启动仪式”在英红镇红卫社区第四居民小组举办,引导统战、侨务资源支持“百千万工程”。仪式上,部分民营企业家、侨商代表、港澳代表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现场累计捐赠232.9万元,用于英德“美丽侨村”的创建工作。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清远各级各部门搭建平台,汇聚力量,大力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镇村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投身“百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群众需求强烈的民生实事,推动一个又一个项目开工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新清远 清远日报
采写:樊乾
编辑:王玥
校对:李爱华
二审:刘厚斌
三审:钟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