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爱苍生出圣贤,重教利学母三迁①。
初游宋鲁说仁政,二渡齐梁贵众篇②。
老幼及吾③崇德治,安居乐业立井田。
自然君义民心正,至大至刚颐浩然④。
【注释】①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②仁政和贵民是孟子周游列国的核心。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④正大刚直的精神。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人物成语典故】孟母邻 孟母三迁 孟母迁邻 不忍觳觫牛 牛衅钟 牛趋死地 齐王悲牛 放鳞看圉圉 潢潦无源 见溺不援 孟子好辩 讴歌 千乘卿相 丘轲自厄穷 三乐 无国要孟子 揠苗助长 浩然之气 缘木求鱼 臧仓毁孟轲 梓匠轮舆 始作俑者 五十步笑百步 一曝十寒 老吾所老 舍身取义
【人物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亚圣”的孟子,一位以“仁政”、“民本”为核心思想,倡导“性善论”,追求社会和谐与人性光辉的伟大思想家。
世人皆知“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不仅是对良好教育环境重视的典范,更是母爱的伟大与深远的体现。孟母深知环境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三次迁居,只为给孟子营造一个适宜学习与成长的氛围,这份用心良苦,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随着年岁的增长,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首先,孟子来到宋国与鲁国,他以满腔的热情,向君主们阐述“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在那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孟子的仁政主张虽高远而美好,却难以被急功近利的统治者所采纳。
随后,孟子又两度前往魏国与齐国,继续传播他的民本思想。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深刻论述,这是他对君主与民众关系最为精辟的总结。孟子强调,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应当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而非一味追求个人的权势与利益。他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不仅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井田制”构想,旨在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有效利用。孟子认为,恢复井田制,可以使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达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井田制还蕴含着浓厚的道德理想,它要求人们在劳作中相互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孟子对“崇德治世”理念的追求。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浩然之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具备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源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是长期修养与实践的结果。孟子的一生,便是对这种浩然之气的最好诠释。他面对权贵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原则;他对待民众则充满温情与关怀,始终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正是这份坚持与执着,使得孟子的人格魅力得以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