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此为林老1968年8月(70岁时)临写的张迁碑,供大家学习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他自幼便钟情于书画,24 岁时所写的小楷《四时读书乐诗抄》,笔意华美,线条纤细却充满力量,浓淡相宜,巧妙融合了褚遂良楷书的用笔之道,尽显君子之气。其

30 岁前,他虽在地方稍有名气,但书法表现尚未达到其后来的高度,彼时他更钟情于绘事。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来临,在老师张栗庵的引荐下,他拜谒了黄宾虹。黄宾虹对他的指导如醍醐灌顶,指出其 “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并传授了基本原理,还让他观摩历代名家字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 岁以后,林散之开始专攻草书。他以王羲之为宗,融合怀素、王铎等大家之长,创造性地将画法、隶书的古拙之感融入草书。他的草书墨法和笔法变化多端,格调高雅,气韵自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85 岁以后,林散之的草书更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作书不矩法度,随兴而为,意趣天成。笔墨变化出神入化,或通篇浓墨焦墨,积墨黑亮,枯笔飞白;或宿墨蘸水,墨晕中见浓墨笔迹,一笔之间枯润交替,尽显寂静天真之态,达到了 “人书俱老” 的通会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在 70 岁时临写《张迁碑》,临作中的用笔富于轻重变化,松灵透气,摆脱了一味方笔铺毫的局限。布白清晰匀称,笔画之间毫无碰撞、粘连,通篇松动自然,气象高古。

在结体上,他放弃了一些原碑的纵横跌宕,取其沉着稳健,使布局在随势中达到统一与和谐。林散之将汉碑的风格与自己的个性完美融合,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参《礼器》笔意,捺脚挑势适当夸大,与瘦劲线条形成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迁碑》作为东汉时期的重要碑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笔画严谨丰腴又不失灵动,朴厚雄厚,看似形方笔方,但燕尾、捺角等点画处圆笔劲力内含,朴厚壮实高古。铺毫面积大,笔画粗细相间,以重为主、轻为辅。

在结构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各异,独体字、合体字各具特色,外收内放、动静结合,充满了古朴厚重、典雅大方的气息,还透露出率真朴实的民间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临写《张迁碑》注重线条质量,笔笔沉着,起笔收尾含蓄慰藉,以质胜文,大巧若拙。他充分发掘帖学的蕴藉典雅、流畅劲健之美,并融碑学的朴拙刚劲之长,既求形似更追神似,将碑意化为书卷气和雅气。这一临作是他重振帖学、回归 “二王” 传统书风的实践,是以帖融碑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林散之对《张迁碑》的临写可以看出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尊重与创新。他一生都在不断汲取各种书法风格的精华,《张迁碑》所代表的汉碑古朴厚重之美成为他丰富书法风格的重要源泉。他在 70 岁这个艺术生涯的重要阶段临习此碑,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合碑学与帖学,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