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高才,文采卓绝。作诗行文,信手拈来。
他得遇恩师提携,朋友扶助,后却被指欺师灭祖,忘恩负义。
他原是学界先锋,学而优则仕。踏上政途后却背负媚上篡史恶名,无人同情。
他为了追求心中爱情,不惜违背世俗,忤逆亲情,最终上演生死绝恋。
他在时代激流中未能稳善其身,太过急于改变命运,结果却被命运反噬。
他就是是非功过众说纷纭的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路者吴晗。
吴晗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伯辰,1909年8月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秀才家庭。
父亲吴滨珏是清末秀才,博览群书,对身为长子的吴晗要求颇为严格。
吴晗聪明早慧,六岁能诗。
“桌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比杏花村。人人都说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
这是家中宴请亲朋时他即兴脱口作出,文采惊倒一众长辈。
十二岁那年,怀着对新文化的渴求,吴晗前往金华上中学。
自小有些恃才傲物的他,没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青年时代的吴唅
他抽烟、逃课,甚至一度还迷上了打麻将,这也为以后的文理偏科埋下了伏笔。
1925年,他中学毕业后,因家道中落,只得在本村一所小学教书。
在一位好友的资助下,吴晗于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谁知一年后该校因故停办。他毫不气馁,一年后又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
中国公学大门
在这里,吴晗有幸遇见了自己的伯乐——胡适。
年轻时曾在中国公学求学的胡适,于1928年起担任该校校长,开创了中国公学的黄金时代。
吴晗写的《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牢牢地吸引了胡适的眼球,他从此成为了胡适的得意门生。
胡适
1931年,吴晗报考北大史学系,结果数学零分未被录取。他又接着去报考清华史学系,历史再次重演,他数学再次得了零蛋。
而他的文史和英文同样又一次为满分,这样的极致反差让他自己也很无奈。
本以为他将再次与名校失之交臂,恩师胡适却站出来施以援手,大力举荐了他。
彼时的胡适,虽为北大文学院院长,但凭借其在教育界的声望和地位,吴晗最终得以圆梦清华。
清华时期的吴晗
吴晗被清华破格录取后,胡适又立即找到清华校长翁文灏商量,要他给予他吴晗“工读生”的优惠,安排他在校做整理历史档案工作,以便能维持生活和学习费用。
吴晗也遵照恩师的建议和引领,把明史作为自己未来的学术主攻方向。
有这样一位欣赏和提点自己的恩师,吴晗常感叹自己三生有幸。他和胡适都不曾预料到会有数十年后两人间的决裂。
胡适
吴晗在清华的第二年,遭遇了他的致命爱情。
刚入学校那会,他就在校园中听说了一个学姐如雷贯耳的大名:袁震。
光听名字就有英姿飒爽之感,但吴晗却无缘得见。
蒋恩钿
直到听说校友蒋恩钿要去医院探望袁震,吴晗主动要求一同前往。
袁震1907年出生于湖北光化县,比吴晗高一届,成绩优秀,多次获得清华奖学金。
1921年,14岁的袁震进入武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在此结识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中共元老。
思想上得到了解放进步的熏陶,小小年纪的她立马带头来了一个惊世骇俗之举。
年轻时的袁震
袁震在校内组织了一场女生“剪长发行动”,这场风波让校方气急败坏,大骂她“有伤风化”并开除了她的学籍。
1922 年,武汉的女界人士发起了“女子参政协进会”,文思敏捷的袁震稍加思索,《女子参政协会成立宣言》一挥而就。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吴晗跟随蒋恩钿来到了病房。
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正半倚坐于床头看书的袁震的脸上,盈盈的笑意从白晳柔软的脸庞上溢出,细细的绒毛给她脸上覆盖上一层淡淡的光晕。
袁震(左)
那个瞬间,这张可爱的面容让上吴晗心里狠狠地动了一下。
“这是我的朋友吴晗,专门跟我一起过来看看大才女。”
蒋恩钿玩笑式的介绍让措手不及的吴才子一时有些发窘。
倒是大方的袁震主动地和吴晗聊起了他俩共同热爱的史学,她对学术方面的见解让自视甚高的吴晗叹服。
此前,他就听闻袁震曾发表了《中国地名考》等一系列学术文章。
袁震和吴晗
两人越聊越投机,反倒将蒋恩钿晾在了一旁。
吴晗就这样沦陷在病美人可爱的浅笑里,她成了他一生的白月光。
可袁震患的是当时国人闻之色变的肺结核,她起初不想拖累吴晗,拒绝了他的示爱。
坚定的吴晗就天天往医院跑,他一句“非她不娶”让她那颗感动的心有些许松动。
正当肺病未痊愈的她想享受下爱情的欢乐时,又被查出患上了骨结核。
面对被石膏牢牢固定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的现实,袁震心如刀绞,她忍痛对吴晗说:“我有可能终身瘫痪在床,吴先生还是好自为之!”
吴晗的爱情誓言斩钉截铁:“既然你已经答应了我,就不能再生悔意,我同样也会至死不渝!”
吴晗
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吴晗的母亲。
她裹着小足,坐着火车北上进京,要见袁震。
她的目的很明确:和袁震摊牌,要这个无法为吴家传宗接代的病女人离开儿子。
吴晗岂能不知母亲心思,他编了个谎话,说袁震去外地疗养了。
吴晗和袁震
好不容易把母亲哄回了老家,吴晗的爱情又遭到了不少朋友的反对。
其中,言辞最激烈的便是清史学家罗尔纲。1936年吴晗患上肺病,罗尔纲认为他是被袁震传染,苦劝未果后便大声斥责吴晗不尊不孝。
吴晗泪如雨下:“袁震确有重病,可我不能从母命。”
见好友深情如斯,罗尔纲也打心底敬佩。
吴母知道袁震无法生育后,心急如焚。她承诺只要儿子不和袁震结婚,她就把家乡的房屋田产全部变卖替袁震治病。
袁震和吴晗
吴晗不忍母亲难过,但他依然坚定:“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一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
最终,为之动容的吴母同意了儿子的伟大爱情。
后来,战火纷飞和关山万里也没能拆散这对情比金坚的恋人。
经过五年的爱情跋涉,1939年10月,30岁的吴晗和32岁的袁震在昆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吴晗和袁震
两人结婚后,吴晗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同时,在袁震的引领和影响下,吴晗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开始全面抛弃恩师胡适的“读书救国”论,最终坚定地走向了左翼的道路。
进行爱国演讲的吴晗
体弱多病的袁震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吴晗只得求助于民盟的创始人罗隆基,得到了后者的慷慨资助。
吴晗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1946年8月,吴晗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吴晗曾对胡适满怀感恩之情地写信,称“先生之指引,犹如夜黑人孤骤然得着颗天际明星,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胡适
重返北平的吴晗,却从此再不踏入恩师的家门。
因为胡适不识时务地说了一句:“吴晗可惜,走错了路。”
南渡北归之际,吴晗曾亲笔修书一封托人带给胡适,意图对恩师来一场“文化招安”。
可不识抬举的胡适看罢,云淡风轻地一笑,抛出了他那段经典的“面包自由论”,然后飘然去了宝岛。
这也为后来吴晗回忆往事时,轻描淡写地说“胡适之做过我的老师,没给过我什么”埋下了历史和政治的注脚。
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49年11月,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晗的人生,像一辆经过升级改装的汽车,开足马力加速变道后,在苍茫的人生道路上狂飙。
吴晗
他诀别了昔日师友,踏上了并不擅长的仕途。他满以为紧跟时代洪流,便可平步青云。
1953年,在北京城市化改造中,吴晗提出了拆除牌楼等古建筑,用欧洲风格的铜像喷泉等取代。
这个意见遭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激烈反对,认为这是在拆掉真古董去修假古董。
吴晗在清华读书就和林徽因认识,关系一度很不错,但后来却因为人生理念不同而渐行渐远。
北京牌楼
吴晗当众嘲讽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守旧”。林徽因怒火攻心,指着吴晗的鼻子大骂:“我侯官林氏一族满门忠烈,你又算个什么东西?”
林徽因丢下一句“你们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拂袖而去。后来她又忿忿地评价吴晗“以后必将名誉扫地”。
林徽因
旧友沈从文落难,在博物馆扫地。见到吴晗,伸出手来想寒暄一下。吴晗不屑地哼了一声,像不认识般转头离去。
他成了“快准狠”的时代急先锋。在罗隆基的政治风波中,为自己前程计,他不顾以前的资助之恩,特意翻出过去收藏的对方信件,在已被打倒的老友背上又踩上一脚。
他已经无法刹车,甚至还有利用职权,从文物收藏家手中强行廉价“收购”珍贵文物的行径。
吴晗热情而莽撞地迷失在政治浓雾里,而夺命的人生暗箭却让他猝不及防。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评海瑞罢官》,对吴晗创作的京剧《海瑞罢官》进行了猛烈抨击,将其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作品。
文章似乎传达了某种上意,说该剧“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这让吴晗哀莫大于心死。
不久,吴晗便和邓拓、廖沫沙一道,被钉上了“三家村反党集团”的历史耻辱柱。
吴晗还来不及反应,便被铺天盖地的政治激流吞没了。他终于品尝到了被诬蔑构陷的滋味。
他一下就被打翻在地,踏上了一万只脚。
吴晗
养女吴小彦经常被半夜冲进来的小将们吓得带着弟弟吴彰蜷缩在角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被揪到外面一通毒打。
次年盛夏时节,将近40度的高温,吴晗被拉到院子中,绑在树上暴晒。有人往他脖子里灌滚烫的沙子,有人则死命地揪头发拧耳朵。
吴晗多次被当众批斗,脖子上绑着铁丝,下面挂着沉重的石块。铁丝将脖子勒出了血,顺着铁丝一直往下滴。
1967年,吴晗全家被赶出家门。不久后他被关进监狱,这一进就再也没能出来。
吴晗、袁震夫妇和养女吴小彦
袁震由于挨整,本就孱弱的身体迅速垮掉了。
1969年3月18日,吴小彦接到通知带着弟弟赶到太平间时,见到了妈妈尚未凉透的遗体,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滴。
她后来才知道:弥留之际,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看一眼狱中的爸爸,为他俩的生死绝恋作一个深情告别。
吴晗和养子养女合照
但袁震至死没能得到这无涯黑暗中的些许光亮。
1969年10月11日,60岁的吴晗冤死狱中。
他的最后时刻,头发被残忍地拔光,骨灰至今下落不明,仅留下一件触目惊心的血衣。
一直奔走为父母申冤的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
养子吴彰于八十年代远走美国。
1979年7月,“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得以平反。
结语:虽然吴晗在政治上最终平反,但在文人的江湖里,他的名字至今仍是“文物破坏者”和忘恩负义之人的代名词。连曾对他欣赏有加的钱钟书在数十年后都不肯同情他。人生这本书,博学多才的吴晗一辈子也未能读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