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鹿寨县人民法院中渡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与以往案件不同的是,该起案件的当事人均为聋哑人。
畅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
“帮帮我们吧,我儿子想来法院起诉离婚,可他是聋哑人,交流不方便,我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该咋弄。”2024年10月,中渡法庭接到一份“特殊”的离婚诉状。
“阿姨,针对你们这类特殊情况,我们法院开设了绿色通道,您别着急,慢慢说。”了解情况后,法庭干警立即启动助残绿色通道,按照优先分流、优先引导、优先登记、优先处理的原则,立刻帮助其进行立案。
多方联系终有进展
法庭干警在送达材料给被告柳某时发现本人并不在家,是由其家人代签收的。为了保障开庭的顺畅以及详细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干警深入乡村,来到被告家户籍所在地平山镇了解情况。通过被告母亲干警了解到柳某早已离家多年,与家里都断了联系,或许村支书能联系上她。
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法庭干警成功联系上柳某。通过耐心沟通,干警了解到柳某一直不愿意离婚是因为双方对离婚补偿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同时表示愿意到法庭处理婚姻问题。
全方位保障诉讼无碍
考虑到当事人的特殊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案情,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中渡法庭特别邀请鹿寨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老师到法庭承担翻译工作。
11月12日,严某与家人如约来到中渡法庭,可柳某突然微信告知其因身体原因不能来参与庭审,但是愿意进行调解。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原告白跑一趟,也为了一次性解决双方的矛盾,承办法官决定采取线上调解的方式开展工作。
双方满意的结局
为方便开展调解工作,法官在调解前与手语老师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加深其对涉及专业法律术语的理解,确保翻译准确无偏差。
在家事法庭里,法官特意放慢说话语速,通过电脑远程与柳某进行“沟通”,同时仔细观察双方当事人的表情变化,借助手语老师的翻译耐心询问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并情理相融地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通过耐心劝导,二人从一开始的面容严肃,手语动作激烈,渐渐变成“默默聆听”,最终柳某不再主张补偿,双方对离婚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法庭顺利为双方当事人出具调解书。
调解结束后,严某紧紧握住法官的手,伸出大拇指弯了又弯,表达着无声的感谢。
“司法有爱,诉讼无碍。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尤其是是有语言障碍、听觉障碍的残疾人,因为受其身体原因限制,他们在判断力和沟通技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司法程序时,我们必须确保这些特殊群体的正当权益得到妥善保护,用心用情回应每一个当事人的司法期待,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承办法官韦铎感慨地说道。
作者 | 黎欣宜 覃广海 梁珊燕
编辑 | 张倪娜
责编 | 梁珊燕
审核 | 覃永静
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