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历史背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100多年前,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了,很多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日本,他们发现,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走在了现代化的道路上。

于是,从1898年到1908年的十年间,被称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里,中国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明治维新

大批留学生奔赴日本,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日本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同时,国内也开始大量翻译日本的书籍和教科书。

这个时期,有一个人的作用特别重要,那就是梁启超,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开始积极引进日语借词。

他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开始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梁启超其实并不懂日语,但是,由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他居然能看懂个大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议报》

通过翻译这些小说,梁启超引入了大量新概念和新词汇。这些词汇,很多都是日本人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的。

比如,“哲学”这个词,就是日本学者西周为了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而造的,“美学”则是中江兆民为了翻译“aesthetics”而创造的。

这些词汇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概念。

但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也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比如,严复就坚持自己创造新词,而不愿意直接使用日语借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日语的部分汉语词汇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语借词还是大量进入了汉语,并在我们的语言中扎下了根。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语言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思想的变革,当一个民族急需新的思想和概念时,语言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

而这种调整,有时候会来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都没有察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毫无感觉地使用着这些日语借词。

那么,日语词汇在我国的汉语中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语

汉语中日语词汇的表现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到底有哪些词是从日语借来的呢?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和术语,据统计,这个领域约70%的词汇来自日语,没错,你没听错,是70%!

具体到例子,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经济”、“政治”、“革命”、“哲学”、“科学”、“服务”、“组织”等词,都是从日语借来的。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来自日本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词,竟然都是“舶来品”。

但是,日语借词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们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场合”、“方案”、“环境”、“理想”、“社会”等词,都来自日语。

甚至连“爱情”这个词,最早也是从日语借来的,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词,我们的情歌该怎么唱?

再来看学术领域,“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名称,都是日语借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来自日本的基本术语

不仅如此,很多学术术语也来自日语,比如“主观”、“客观”、“抽象”、“具体”等,都是日本学者为了翻译西方哲学概念而创造的。

在商业领域,日语借词的影响同样深远。“企业”、“股份”、“预算”、“利润”、“银行”等词,都是从日语借来的,可以说,没有这些词,现代商业语言就会变得非常贫乏。

更有趣的是,一些看似很“中国”的词,其实也是从日语借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用的一些借词

比如“国语”、“国文”、“国民”等,这些词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被创造出来,后来又传入中国,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

那么,为什么日语借词能在汉语中如此广泛地使用呢?

首先,这与日语的特点有关,日语大量使用汉字,这使得日语借词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

其次,这些词多数是表达新概念的新词,它们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满足了人们表达新事物、新思想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借词

此外,这些词往往简洁明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哲学”就比“爱智之学”简洁得多,“革命”也比“变革创新”更加朗朗上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语借词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在进入汉语后,很多词的含义和用法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被中国化。

那么,这算是文化入侵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来主义

是文化入侵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是不是一种文化入侵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我们得明白语言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的历史、传统、价值观,都蕴含在语言之中。

比如,中国人说“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就反映了我们重视饮食文化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语言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思考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了吗

比如,英语的主谓宾结构强调行为的主体,而汉语的主题—评论结构则更注重整体关系,所以,当大量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时,确实可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影响。

那么,这算不算文化入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通常有两个显著特征:强制性和破坏性,强制性指的是,入侵文化是被强加的,接受方没有选择的余地,破坏性则指,入侵文化会严重损害本土文化,甚至导致本土文化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入侵

比如,在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禁止当地人使用母语,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入侵。

那么,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过程符合这两个特征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历史的校对看,引入日语词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主选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急需新思想、新概念的时期,而日语词汇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没有人强迫中国人使用这些词,相反,是中国人主动学习和引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课本出现日本空军编号

其次,这种语言交流是双向的,早在唐朝,日本就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汉字和词汇,到了近代,中国又从日本借鉴了很多词汇,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更像是文化互鉴,而非文化入侵。

此外,日语词汇的引入并没有破坏汉语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相反,它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比如,“哲学”、“美学”这样的词,为中国引入了全新的学科概念,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接受外来词,语言的发展需要“引进”,也需要“消化”。

信息来源:
环球网:美媒:外来词“入侵” 汉语引发中国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应该在使用这些词的过程中,赋予它们中国特色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比如,“革命”这个词在中国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关键词,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正是语言活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语言的“升级”,而非文化入侵,它反映了中国人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开放态度,也展示了汉语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那么,对于我国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日语词汇的引入到底给汉语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有着复杂的积极和消极两面性。

先来看看积极的一面。

日语词汇的引入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想想看,如果没有“哲学”、“美学”、“心理学”这些词,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表达这些学科概念?

这些词的引入,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

而且,日语词汇的引入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比如,它推动了汉语从“一字一义”向“多字组合”的转变,像“经济”、“政治”这样的双音节词,让汉语的表达变得更加简洁和精确。

更重要的是,日语词汇的引入推动了汉语从文白分离到文白统一的转变。

在此之前,中国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异很大,日语词汇的引入,为书面语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书面语和口语逐渐接近,最终实现了文白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别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日语词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语言基础,这些词不仅带来了新的概念,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它们成为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日语词汇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比如,它可能导致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偏差,因为这些词最初是日本人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的,难免会带有日本人的理解和解释。

当我们直接借用这些词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接受了日本人的理解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治维新

其次,这种借用也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日本,很多西方概念,我们是通过日语的翻译来理解的,这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或偏差。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这些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们背后的思维模式。

比如,“个人主义”这个词在日语中是中性词,但在中文里却往往带有贬义,这种微妙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主义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认识到,语言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哪种语言是纯粹的,都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选择地吸收,有创造性地使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词的研究和理解,了解它们的来源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避免误解和偏差。

最后,我们还应该鼓励创造新词,在借鉴外来词的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汉语的创造力,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结语

回顾整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新事物时的开放态度,也展示了汉语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这个过程带来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

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这个现象,既要承认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性,努力创造更符合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保持语言纯洁性的同时,也要让它与时俱进,成为表达新思想、新概念的有力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