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很快蔓延全国,并且迅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4个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同小皇帝溥仪发表《清帝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

但清朝灭亡之后并未出现新的大一统的国家,反而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这不禁让人要问,为什么清末民初会出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旗子弟

清廷无兵可用

清朝直属朝廷的军队是八旗和绿营,是清朝入关的重要王牌,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清政府用于拱卫京城、驻守地方的重要军队。

但天下太平之后,八旗绿营却开始了腐败和堕落。由于清代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或者爵位,领月钱过活。

逐渐的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八旗子弟大多不习弓马,不会带兵打仗,整日吃喝玩乐,少有的有识之士也被淹没在诸多纨绔子弟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营

在三藩之乱中,八旗军已经脱落腐败不堪大用,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保证了最终的胜利。

但绿营随着天下太平之后也开始堕落腐败,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1796年川楚教乱时,绿营已无力对付擅长游击战的白莲教徒。

在之后的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两支中央军的不堪重用,即便是最后的精锐满蒙八旗,最终也在英法联军的打击下遭遇惨败,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新军

清政府尴尬地出现了一种无兵可用的局面。为了维护统治,必须尽快从八旗绿营以外挑选新的人马编练新军,曾国藩等地方军政大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成了军权逐渐从朝廷转向地方。

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04万地方自行编练的清军不服宋庆调度,导致辽东迅速失陷,是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发觉地方督抚自行编练终究还是不靠谱。为了拥有一支直属中央的强力军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并委派庆亲王奕劻去协助,实际上就是监视袁世凯。

可惜奕劻是个草包,很快在袁世凯的重金笼络之下成为了袁世凯在朝堂上的强力靠山,而这支新军在袁世凯一手包办下展开训练,最终名义上属于朝廷,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

清政府还是无兵可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天国战图

地方督抚手握重兵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并且迅速蓬勃发展开来,蔓延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而当时清朝政府倚重的八旗绿营正规军早已腐朽不堪,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太平洋孤军深入的北伐尽管最后失败,但依然吓得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忙着打包行李准备外逃。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这也是湘军等地方武装能够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同样以湘军为例,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

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也使得湘军几乎成为曾国藩的私人军队。

而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李鸿章的淮军、张之洞的楚军、刘于浔的江军等地方团练武装,其组建形式与湘军并无二致,军队内部只效忠将领而不效忠国家的气息浓厚,这使得各地方编练军队实际上都成为了地方大员的私兵。

在清政府编练新军期间的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不过很遗憾,这些军队依然名义上属于朝廷,而实际上都成了地方大员的私人军队。

可以说清政府无兵可用,地方大员却个个手握重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地方开始军阀化

随着英法美等列强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开始不断加快。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当时主要进行反清活动的义和团开始将矛头转向列强,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并且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

随着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发展,中外冲突也变得愈演愈烈。面对当时的情况,无论中国各位地方大员还是列强都清楚中外必有大战。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地方大员开始与列强相互勾结,力图将义和团运动限制在北方地区,避免南下。

在满清政府与列强开战之前,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地方大员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与外国使节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

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而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大员称皇帝敕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获得列强谅解。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 。

此次事件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事件标志着清廷颜面扫地,对地方再无约束力,各地方督抚开始军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

借助辛亥革命趁机割据

无论八旗绿营再如何不堪,李鸿章、袁世凯等地方大员如何掌握实权,列强如何支持,甚至在东南互保中刘坤一、辜鸿铭等人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要搞“江南独立”,但当时的满清政府才是中国唯一合法并且得到列强承认的政府。

因此地方军政大员即便心怀异动,但是在名义上,他们还是清朝的臣子,受满清政府的节制。

随着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很快蔓延全国,早已执掌军政大权图谋独立的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驱逐外籍主官,宣布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亥革命

至此各地方督抚完成军阀化,摇身一变成为革命政府的各省都督,并在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之后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攫取。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实力最强,尚能压住各地方都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也遭遇失败。

但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北洋军阀分裂,没人能支撑起整个集团势力,各派系领导人和各省实力人物为保存自身政治利益,纷纷扩充军队划分势力范围占据地盘,争取列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洋务运动开办的工厂

列强的干涉成为军阀割据的根源

早期列强不断用武力威胁、恐吓,甚至是直接通过战争来攫取特权,逼迫满清政府开发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开设工厂、倾销商品,用宗教形式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在当地建立租界居住,但当时的中国军民当中不乏热血爱国之士,他们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争。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列强一方面通过派遣军队驻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集区、创设工部局,设置租界警察等形式来加强对侵占地区的管辖和统治;另一方面,列强通过向满清政府施压,希望“以中治中”,利用中国地方官员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此外,1873年由于产能过剩,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并引发世界农业危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而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洋务运动,经济增速快,对外需求大,列强需要加大对中国商品、技术的倾销力度,抢占中国市场以此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局图

而洋务运动的主力是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地方大员,他们急需大量引进来自欧美的新式机器、枪炮来建设各种新式工厂,武装新式军队,达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从而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终目标。

因此双方很快勾结在一起,李鸿章等人与列强关系亲密,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迫使慈禧最终选择支持洋务运动。

而有了列强支持,李鸿章等人的势力也开始越发壮大,地方的势力得到不断加强,已经有隐隐超过朝廷的意思。

列强的干涉成为了军阀割据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

直接原因便是袁世凯死后无人执掌全局,各地拥兵自重,得到列强扶持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列强表面“中立”,实际上在待价而沽,他们在暗中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最后看上了实力最强的北洋军领导人袁世凯。在列强支持下,袁世凯成功攫取胜利果实,成为了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但袁世凯并非真心为了共和,他实际上一直有个皇帝梦。他在担任大总统之后极力扩大北洋军,壮大自己的势力。到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

随着北洋军势力急剧膨胀,袁世凯的地位更加巩固,他认为称帝时机已到。

在袁世凯的操纵下,1915年12月,国会、民众请愿团(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联合推戴,恢复了君主制。

袁世凯假装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之尊号,建立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准备于元旦登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4年袁世凯称帝前穿衮服祭天,为称帝做准备

但当初大家闹革命便是为了建立共和,如今袁世凯倒行逆施,逆历史潮流想恢复帝制,不仅引来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的坚决反对,就连他的部下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而地方军阀蔡锷、唐继尧干脆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等省份也相继响应。

在举国声讨、各地方军阀的军事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放弃称帝,最终忧愤成疾,在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人虽说野心勃勃,但终究没有袁世凯的魄力和能力,无法执掌全局,导致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势力强大,谁都不服谁。

在失去北洋军阀制约之后,滇系、桂系、晋系等军阀纷纷发展壮大,为了筹措军费购买军火,开始寻找列强做自己的靠山。

而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扶持各自的代理人,资助各路军阀,最终导致了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阀割据示意图

所以说,清末民初会出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其必然性,而在列强势力的干涉和扶持下,清末民初的军阀割据之混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即便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击败各路军阀,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除了外蒙古以外,国民政府完成国家统一,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阎锡山、白崇禧、张学良等曾经的军阀在各自地盘内依然保留着非常大的势力,这些地区依然是他们的自留地。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在真正意义上消除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