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众多将领中,胜保是个独特的存在,他一生中打过太平军、打过捻军,打过回民起义军,也打过英法联军,虽然参与的战役不少,但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却不多。不过,胜保有个特长,却是同时代其他的清军将领所不及的,那就是擅长招安。
在古代,农民起义想要被招安是很难的,毕竟你都造反了,说要投降,做良民,谁信你啊?在《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招安,专门跑到东京去找门路,甚至求名妓李师师帮忙。而太平军想要招降难度更大,因为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很多时候不但无法得到一官半职,还可能被直接杀掉。最惨的是苏州杀降事件,李鸿章一口气杀了苏州投降的八个王,以及他们手下的两万精兵。即使暂时留着你,重用你,也随时有兔死狗烹,秋后算账的风险。
而其他清军将领,对接纳投降的太平军也没多大兴趣。只有胜保是来者不拒,不管你是太平军、捻军,只要愿意归降,都可以接纳。
胜保一生中,招降过很多起义军将领,以及其他敌对势力。最出名的有三个:
一、苗霈霖,苗霈霖本不是太平军,是安徽凤台的一个教书匠,当太平天国起义后,捻军也在安徽起事,苗霈霖在自己家乡办起了团练,以对抗捻军。苗霈霖起兵并不是为国为民,只是一心想干大事,成功事业。所以,当胜保来到安徽后,苗霈霖很快投靠了胜保,成为他的心腹。
后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胜保入京勤王,苗霈霖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的判断,以为清朝要完了,竟举起了反旗,割据寿州,联络太平军,与清军对抗。洪秀全封苗霈霖为“奏王。”
不久,陈玉成在安庆保卫战中失败,太平天国走向了下坡路,苗霈霖又不想跟着太平天国混了,将陈玉成骗到了寿州,作为投名状,送给了胜保,重新成为他的手下。
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胜保竟然对其百般笼络,十分倚重,这也就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二、李昭寿。李昭寿又名李兆寿,清朝赐名李世忠。当太平军和捻军蜂起之时,李昭寿也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响应起义,但很快被清兵打败,于是选择了受招安,投降了清朝道员何桂珍。后来,因为何桂珍减少了李昭寿军的军饷,李昭寿设计宴请何桂珍,将其杀死,投降了太平军李秀成部。
李昭寿军纪败坏,与太平军将领多有不和,陈玉成甚至想要杀了他。后来,李昭寿的家眷被胜保抓获,李昭寿又选择了投降,同时作为内应,献出了滁州、来安等地,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可见,李昭寿这人也是朝秦暮楚,有奶便是娘的主。
三、宋景诗。宋景诗是山东人,农民起义领袖,他手下的军队叫作黑旗军,曾先后攻占山东十三座县城,发展到数万人。1861年,清朝派胜保率军征剿宋景诗。宋景诗部损失惨重,被迫率军投降胜保,被胜保授予参将一职。
宋景诗并非真心投降,只是走投无路,以求免死而已,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忠心。
胜保招降招上了瘾,连陈玉成被俘后,都想要劝他投降,被陈玉成好一顿羞辱。
对于胜保到处招纳降将,当时的清军将领们也都不看好。湘军统帅胡林翼评价胜保,说“其人本不知兵,尤不晓事,自降于贼而美其名曰贼降。盖其一生本领,以熊文灿为祖师,而昏懦刚愎又过之。”
意思是说,胜保不知兵,招降看似是让别人来投降,实际是投降了人家。认为胜保招降的本领是学自熊文灿,但又不如熊文灿。
熊文灿是明末官员,曾招降过张献忠、刘国能等农民起义军,但仅过了一年,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熊文灿也因此被崇祯处死。
胜保有没有熊文灿的本事不知道,但最后的下场却和熊文灿差不多。
1862年,在陈玉成被杀后不久,胜保被派往陕西,和回民起义军作战。由于胜保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在陕西与回民军作战劳而无功。而此时,被胜保招降的宋景诗部跑到陕西后,又公开反叛,回到了山东老家。
于是,胜保上书,要求将苗霈霖的军队从安徽调到陕西来,这个奏折最终要了他的命。苗霈霖首鼠两端,居心叵测,清廷本就高度紧张。此时胜保提出这种要求,朝廷自然怀疑胜保有异心。恰在此时,各路官员纷纷上书,弹劾胜保,胜保被逮到京城问罪。
在胜保被抓后,清廷为如何处置胜保产生了争议,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成为他的催命符。一是苗霈霖再次举旗反叛了;二是此时已升至提督的李昭寿上书,自愿罢职,为胜保赎罪。
这也让清廷更怀疑胜保招降纳叛只是在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至此,胜保已是非死不可。
最终,清廷赐胜保自尽,这还是念在他有战功的份上。
再来说下三个降将的结局:
苗霈霖反叛后不久,僧格林沁率军镇压,苗霈霖穷途末路,被手下杀死。当年陈玉成死前,骂苗霈霖是墙头草,说“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竟然应验了。
李昭寿在太平天国灭亡后,失去了利用价值,被解除了兵权,但仍到处惹事生非,开赌场、贩鸦片。1882年,李昭寿因为殴打了一个姓吴的贡生,并凌辱了其母亲,清廷再也无法容忍了,下令将其就地正法。这时,距天国灭亡已有18年了。
宋景诗反叛后,投靠了捻军,在捻军失败后,流落江湖卖艺,到1871年被安徽巡抚英翰捕获,被杀;也有说宋景诗最后不知所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