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都是山,坡地上满是梨树。在这一方天地里,北京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的果农守着贡梨“佛见喜”过日子已经200多年了。正是立冬时节,大多数梨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唯独几处向阳的坡地上,还有几小片梨树林,枝头的红叶在微风中迎着阳光。
“挂着叶的梨树都用了我们筛选的微生物菌肥,植株壮实,今年的产量也更好。”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副教授任争光说话声音不大,底气十足。
“叮”的一声,手机又收到一条新消息。茅山后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勇看了眼手机,转头对一旁正在给梨装箱的媳妇说:“受累再装两箱,又来新单了。”今年,马小勇家的梨收获不错,1000多棵梨树预计产量有8000多公斤。按市价50元一公斤算,产值估计有40万元。
然而,3年前,茅山后村果农收获的光景却是一片惨淡。梨树遭遇大面积病虫害,枝头挂的果子黑得像煤球。村里找到区里,区里又找到北京农学院。就是那个时候,任争光揭榜挂帅,带着学生进驻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在这里设立了科技小院。
连续工作几周后,任争光锁定了茅山后村梨树的主要病虫害——梨木虱和梨果黑皮病。紧接着,团队就投入到了防治方法的研究中。
如今,走在茅山后村的梨树林,会看到每棵梨树上都绑着一块黄板。走近了能发现,每块黄板上还有些小黑点。“喷洒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益虫。”任争光说,“梨木虱的越冬成虫喜欢黄色,这种带黏性的黄板挂在树枝上,能吸引害虫主动爬到板上,这是植物保护专业的物理防护法。”
不只物理防护法,北农团队还为这里的果树采取了释放瓢虫等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护法。适用当地梨树的微生物菌肥配方也在实验室里被筛选出来。3年里,北农团队还筛选出两种防治药剂,形成一整套茅山后村梨树病害防治方法。
持续专业的工作,严谨扎实的结论,让一些果农给科技小院投出了信任票。而这3年全程配合任争光做研究的马小勇家,1000多棵梨树实现了增产,梨果的品质也更好了。
眼下梨果都下了树,北农学生庄媛在茅山后村的驻场任务也即将告一段落。从3月开始每周往返240公里,到6月开始长期驻扎在村里的科技小院,大半年下来,庄媛的脸晒得比村里的果农还黑。这个有些社恐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庄指导”。
驻村大半年,庄媛说:“最大的收获是所有问题都更直观了。课本上讲到的问题,在这里能看到正在发生的案例;课本上没讲的问题,果农也会送到你跟前。”庄媛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基于茅山后村贡梨栽培做的选题,她在实验室里筛选的微生物配方菌肥有望将贡梨的果核变得更小,进一步提升贡梨的品质。
近两年,任争光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后有11人都是在茅山后村做的论文。科技小院堂屋的正中央摆满了学生们采集的害虫标本。“在现场解决真问题,学生们动手动脑的能力都有提升,长的都是真本事。”任争光说。
在茅山后村遍山的果林中,有一片用防雹网罩着的梨树分外显眼。“这30亩果园就是村集体经济的希望。”马小勇说。
茅山后村有54户果农,共有450亩果园。长期以来,果农各管各家,日子还算富足,村集体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趁着农学院专家驻村的机会,身为村支书的马小勇跟任争光商量,能不能依靠北农的专家力量,在茅山后村建立一片博士农场,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验林呢?
任争光答应了下来。在村集体的30亩坡地上,村校合作种下了北农茅山后村博士农场的第一批梨树。这30亩果林完全按照北农专家确定的科学规范种植,养护严格遵从绿色食品标准。如今,这片在冬天还挂着叶的梨树,明年就能挂果了。
“这一片就是我们以后的示范林。”任争光说,“如果将来这里能建成生态农场,不光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验有保障,还能开展智能林业设备、生态旅游等多个研究方向的探索,村集体增收也有很大希望。”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农支持建设的“统”字牌北京科技小院共22家,分布在京郊6区。各小院立足京郊农村不同资源禀赋,培育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仅2023年,各科技小院师生扎根田间地头,推广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50余项,推广面积20余万亩,辐射带动60多个村,助农增收600余万元,解决就业1700余人。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9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