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公元 249 年,魏国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扫之际,率三千死士发动政变控制洛阳,进而通过一系列手段诛灭曹爽三族,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此事件即为高平陵之变。这一事件看似是司马懿夺权的偶发之举,实则是北方士族集团与曹氏宗亲权贵长期矛盾斗争的总爆发,对曹魏政权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氏宗亲与豪强士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东汉后期士族豪强垄断政治资源,掌控社会舆论,皇帝为制衡其势力,启用宦官干政,引发了党锢之祸。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公元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原陷入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曹操在乱世中崛起统一北方。随着局势渐稳曹操深知要维护统治必须依靠士族集团,当时中原最大的士族集团来自颍川。
司马懿家族在河内郡是名门望族,其先祖司马卬战功赫赫,后代在当地繁衍。司马懿祖父司马儁任颍川太守,与荀彧等颍川士族建立联系,其父司马防对曹操有恩。司马懿凭借家族背景及荀彧推荐入仕,他代表的并非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曹操对士族采取既用又压的策略,不让其插手军队,如荀彧长期任尚书令却无领兵经历,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逼自尽,崔琰也因言辞获罪处死。在曹操执政时,士族集团只能谨守本分。
曹操后期司马懿开始崭露头角,他整合河内、颍川名门世族势力,助力曹丕赢得世子之争。220 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并篡汉称帝,司马懿因拥戴之功地位上升。曹丕为巩固权力,遏制曹氏宗族,抬高士族地位。226 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安排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辅政,曹氏宗亲仍掌兵权。但随着曹氏老一辈凋零,曹家二代能力平庸,士族集团逐渐打破军权禁区。司马懿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曹叡虽不情愿,却因曹家无人可用,只能让司马懿担当重任。
239 年曹叡去世,年仅七岁的曹芳继位,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本无足够能力胜任,却因曹叡不愿司马懿独大而被推上前台。曹爽执政初期对司马懿尚尊重,后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削其实权又安排曹氏宗亲掌控禁军及中枢要职,架空司马懿。司马懿则隐忍不发称病在家,一 “病” 就是两年,成功麻痹曹爽。曹爽派人试探司马懿均蒙混过关,如李胜辞行时,司马懿故意听错,装出病重将死之态。
在曹爽专权期间,他虽迅速掌握朝政,但操之过急,打破了曹氏宗亲和世家大族间的平衡,侵害了士族利益。于是士族纷纷向司马懿靠拢,司马懿在朝堂 “空窗期” 实则暗中布局,蒋济、高柔、王观等元老士族成为其眼线,士族控制各部门,唯其马首是瞻。同时司马懿让儿子司马师暗中训练三千死士,分散于民间,一朝集结,足见其准备充分。
249 年机会终于来临,曹爽及诸曹宗室亲信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他先关闭洛阳城门,亲率军队夺取武库,途中路过曹爽府邸,曹爽下属虽欲抵抗,却因内部有人阻拦而未遂,可见曹魏朝堂已被司马懿渗透。司马师率死士和司马孚率家兵分别占领司马门,切断皇城内外联系,随后逼郭太后下旨罢黜曹爽,由高柔、王观分别接管曹爽兄弟的军队。至此,政变完成一半,接下来就看曹爽的抉择。
曹爽接到旨意后不敢通报曹芳,在伊水之南留宿并构筑工事,司马懿深知曹爽若挟天子以令诸侯胜负难料,于是先后派许允、陈泰、尹大目等曹爽近臣劝其交权,并指洛水为誓,保证其爵位待遇。蒋济也因司马懿的保证写信劝曹爽,士族们本希望遵循 “只结束政治生命,不摧毁肉体生命” 的传统。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投奔曹爽,劝其携天子到许昌召集兵力征讨司马懿,且以大司农印绶保证粮草供应。但曹爽犹豫不决从夜坐到天明,最终决定投降,他认为自己做个富家翁即可。桓范痛心疾首大骂曹爽兄弟,曹爽的犹豫或许源于他对司马懿力量的低估,以及对自身和许昌势力的不自信,他养尊处优惯了不愿冒险。
曹爽投降后司马懿派兵包围其府邸,不久便以谋反罪诛灭曹爽三族,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皆被灭族,牵连五千余人,曹氏宗族势力被彻底消灭。司马懿完全掌握权力,为日后司马氏代魏立晋奠定基础。
但司马懿违背洛水盟誓之举,突破了士族的道德底线,令为曹爽讲情的士族心寒,如蒋济一气之下病倒去世。此后司马家族不断突破政治下限,司马昭当街弑君,司马氏家族声誉一落千丈。东晋晋明帝得知先祖行径后羞愧难当。司马氏得国不正最终遭受报应,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接踵而至,司马政权动荡不安,司马全族被刘裕屠灭,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高平陵之变不仅是一场权力的更迭,更是对政治道德和历史走向的深刻警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