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为不同的学生点亮梦想之光。
发挥引领作用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教师要适时地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从小立大志、明大德。
教师要善于引领,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比如伟人故事、名人传记等,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在课堂上,我推荐学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写下《青松》诗句的陈毅元帅的故事,读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伟人的故事,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个人素养,更好地认识世界。
另外,我常告诉学生们,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要有为他人服务、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我定期召开班会,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班级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我引导学习较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结成学习对子,利用课余时间默写词语、背诵古诗等,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班上学习优秀的小铭和学习有些吃力的小茹是邻居,在我的鼓励下,他俩结成了学习对子。通过结对互助学习,小茹识字量越来越多,阅读课文越来越流畅,小铭也体会到了“学高为师”的成就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激发学习潜能
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同样不可被忽视。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就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
学生小汉各科表现都不拔尖,很少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当学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提问:“谁能联系生活来说一下吗?”很多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这一次,我主动邀请了没有举手的小汉来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小汉的回答,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时,我看到了小汉因被关注、被欣赏而露出的喜悦,看到了他眼里的光。这时,我暗下决心,对待这类学生,也要多重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从此,我下课后常留下与学生们聊会儿天,主动接近他们。聊天时,我会提醒他们,上课要针对教师提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这样才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不举手,很难被教师注意到,要积极主动多参与课堂互动。
此外,我也提醒他们要学会倾听,积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比如,在某一堂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我要求学生们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且在别人发言时,自己要认真专注地听,积极发现他人发言中的亮点。
给予多重关爱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以农村小学为例,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或离异家庭,在生活和学习上缺少陪伴与启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更有耐心、更有爱心。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与学生家长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让家长多了解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学习建议和指导,让他们不至于因知识脱节而掉队。
再次,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包容和理解。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发现有的学生除了学习上有些吃力,其他方面表现都很好,比如热爱劳动、擅长唱歌绘画、有体育运动天赋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他们将来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个人价值、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8日 第05版
作者:黄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