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宁宁
11月6日至7日,以“共链赋能·核创未来”为主题的首个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全国性活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在成都举办。
一周前,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围绕核技术在医学诊疗、农业育种、食品加工、材料改性等重点方向或领域进行应用,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
核技术应用中,核医疗正在成为投资“大热门”,国内外不少机构和企业纷纷跑入这一新赛道。本次大会上,核医疗全产业链发展也为参会人员特别关注,特设的核医疗分会子活动还未开始,场内已座无虚席,过道、后排更是密集地站满听众。这场分会道出了核医疗产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活动现场。宁宁 摄
填补医用同位素大规模生产空白,与国外头部企业展开竞争
“核医学发展很快,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对于当下国内核医学发展现状,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一针见血指出,特别是在核医学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要进步。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前提是医用同位素。当前,全球80%的医用同位素主要以反应堆生产。我国反应堆生产的部分放射性同位素能满足国内一定的市场需求外,其他反应堆生产的医用同位素仍部分依赖进口。“特别是钼-99、镥-177等重要同位素的供给依然存在巨大缺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宇川说。
缺口也意味着发展空间。抢抓机遇,四川走在全国前列——已建、在建5座可用于医用同位素辐照制备的反应堆,生产了全国一半以上医用同位素。
会场外,乐山夹江展区里,全球首座溶液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模型前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
据介绍,该堆于今年1月启动建设,以硝酸铀酰水溶液作燃料的均匀性溶液型反应堆,具有安全性好、生产工艺简单、产生放射性废物少、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可年产10万居里钼-99和2万居里碘-131,预计年产值6亿元。
“该堆建成后将有力增强核医疗产业发展能力,填补国内核医疗医用同位素大规模生产的空白,使我国摆脱医用同位素供给‘卡脖子’问题。”四川夹江经开区管委会招商部肖翔说,国内可生产医用同位素的8座反应堆中,有4座就在这里。其中,专门用于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便捷、高效、优质的堆照资源。
医用回旋加速器是另一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目前就保有量来说,国内相比欧美国家还存在差距,但说明市场潜力巨大。”与会人士说。
大会上,不少医用回旋加速器领跑者们纷纷露脸。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推出国产首创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并实现商用,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我们正在开展30MeV多粒子强流回旋加速器研发,打算明年向市场推出,目前已有意向医院找上门来。”企业产品经理陈俊说,同时企业还在自研多核素多功能合成模块等配套产品,相比国外第三方提供的产品,具有性价比等优势。“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未来将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外头部企业共同竞逐这一赛道。”
展示区的核元素。宁宁 摄
“药”“器”两端吃上“蛋糕”,加强自主创新是关键
如果说医用同位素是“子弹”,那么位于产业链中游的核药和核医疗装备则是“武器”。
会场上,与会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现状:当前,我国批准的正在使用的放射性药物有32种,近十年来只有3种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
核医疗装备包括PET-CT、SPECT、医用直线加速器、质子和重离子治疗加速器等,这些设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核医疗装备市场中,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占有率较高,国产化率偏低。
当前,核医疗产业链中游蓬勃发展。以核药来说,根据专注于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市场情报机构Medraysintell的数据,2019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就达到60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治疗性药物上市,到2030年,预计市场达到300亿美元。
“蛋糕”如此大,国内机构企业如何分一杯羹?
杨宇川说,先要找出差距。一方面,我国临床可用的放药品类相对匮乏。截至2023年10月,全球已有66款放射性新药获批上市,我国仅35种(除去已注销及重复品种),且绝大部分因无法获取或被其它诊疗手段替代,已不再临床应用。
另一方面,基础性、共性技术的原始创新欠缺。“国内研发还在跟随欧美,侧重在仿制药或已获批放药的同质性靶点上进行放药开发,原研新药匮乏。”杨宇川认为,究其缘由,同位素及放药研发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研发机构对基础技术的系统性研究意愿不强。
与会者坦言,同样的困境,在核医疗设备也有体现。“要想困境突围,自主创新是抢抓机遇、吃上‘蛋糕’的关键之路。”
就核医疗装备来说,目前市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厂家,包括联影医疗、永新医疗、新华医疗、雷泰医疗等分子影像、放射治疗设备厂商,通过自主研发的各类产品,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
对核药研发来说,四川同样大力布局。在成都温江,成都医学城规划建设了2平方公里核药产业园区,目前已聚集远大医药、通瑞医药等3个核药甲级环评项目,辐联医药等11个核药研发平台乙级环评项目,在研核药管线38条,7款核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抗肝癌药物钇-90树脂微球已在成都医学城实现销售。
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胡玉清介绍,四川将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每年布局创新核药研发项目不少于20个、尽快形成Flash放疗装置等生产供货能力等,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展示区的设备。宁宁 摄
突破临床应用瓶颈,四川鼓励核医学科提档升级
当前,核素治疗是除手术、化疗、放疗以外,对付肿瘤的第四种方式,直接目的就是杀死患者身上的癌细胞,且具有疗效好、无创伤、不损伤正常组织或损伤轻微等优点。
“医院核医学科是产业直接面向用户的窗口,但全国有核医学科的医院不超过1500家。”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说,医院也是科研平台,同样进行核药研发。当前研究和临床应用之所以存在脱节困扰,关键就是大量医院仍然没建立核医学科。
此前,北京协和医院投入2亿元建设核医学科,当前在应用水平上已经追赶上了国外领先水平。“核医学科建起来后,临床研究发展不仅促进医疗单位水平提高,对全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霍力建议,推广核医学科建设,还要加强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
四川也在发力。大会上,四川省核医疗全产业链攻坚工程同步启动,提出突破临床应用瓶颈等九大任务。
胡玉清说,在突破临床应用瓶颈任务中,四川将鼓励省内三级医院核医学科提档升级,对拓展临床诊疗能力建设项目给予一定补助,同时支持省内高校设立放射医学、核医学科相关专业,并在全省范围内依托医疗机构布局建设3到5个核医疗重点实验室。
实际上,今年7月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四川发展核医疗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完善核医疗临床应用体系,到2027年形成完善的核医学临床转化及研学诊疗体系,到2030年建成全国最好的核医疗中心。
与会者表示,目前核医疗产业给患者带来的直接体现就是价格高,因此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合力,构建起生态系统,共同做大规模,才能把价格打下来。“体现在应用上,建议全产业链联合起来提前布局,扩大核医学科覆盖范围和部分核药临床应用范围,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水平。”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