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诗书画,遍参儒释道
每次赏画,都有所期待。此时想到一句“心观诗书画,遍参儒释道”,这就是以赏画为引,进入传统文化之大观也。年初开始读沈周的那篇《听蕉记》()开始,发现沈周的文章写得太精妙了,那时刚好是冬天,于是又写了读《记雪月之观》()的札记,就这样进入沈周的诗书画世界,从沈周的诗书画世界,又见吴门的诗书画世界,从吴门上求宋元,下探明清,从一时到历史,从诗书画之艺到儒释道之思想,以一画观文史哲、儒释道,乃一画之游艺志道也。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写作方式,亦乐在其中。
我特别喜欢石涛的《归棹册》,画面简单,充满禅意。副页有题跋,或以诗写画意,或写作画之因缘。落款的名号和印章也各有不同。该册页曾被日本收藏家铁城桑箕收藏,上有其所题“苦瓜和尚书画册”册名,册内“苦瓜和尚书画神品”的题签也出自其手。册页后有日本“南画”泰斗富冈铁斋题跋,内容为借郑板桥对石涛的评论,评介此画。
后辗转由收藏家唐氏捐赠,艺术史家方闻先生为其命名为《归棹》。今天休息,新买的书到了,其中一本就是方闻先生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中间也提到这个册页。
《归棹册页》,内含十二开,尺寸:21.1×13.5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落款:“石涛”、“石道人”、“清湘道人济”、“苦瓜老人济”、“瞎尊者济”、“瞎尊者原济”、“清湘小乘客济”、“济”、“小乘客济”等;钤印:“原济”、“石涛”、“前有龙眠济”、“苦瓜和尚”、“释元济印”等。
《归棹》册页欣赏
释文
落叶随风下,残烟荡水归。
小亭依碧涧,寒衬白云肥。
石涛
钤“释元济印”白文印
淡墨写意,萧散平淡。石涛的画,多有一种躁意,用笔很劲道,用墨也很浓烈。这一页,很静。他三岁开始就跟着喝涛过一种藏匿的生活,入了佛门,法名原济。虽然在佛门,他一身才华,也有入世之心,时代境遇与个人遭遇,让他总有一种不平之气在心里,用佛家语是此心不安,不能解脱。《归棹图册》,可以说是他个人修行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体现。从画面也能体现一二。
画之所显之境一片苍茫,一条小河从山林而来,通向远方,桥下一个小舟,船上一人,静坐其上。
“落叶随风下,残烟荡水归”,落叶归根啊,一生飘零,追寻个什么?息心除妄想,心安自在归。
“小亭依碧涧,寒衬白云肥”,小亭依碧涧,小亭自小亭,碧涧自碧涧,相依两不碍。四季常流转,此时又入寒。寒风不碍白云飞,寒境白云观更肥,真实无碍之境,流水不息,此心安住。
释文
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
落日霞明远映,与余笔墨争先。
石道人
款上覆“苦瓜和尚济画法”朱文印
石涛在北上(北京)归来时期(1693—1707),是他艺术发展的晚期阶段,此期石涛艺术臻于圆成之境。
此图乃冬日寒梅与清竹。一枝竹,一枝梅,六七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静然绽放。
“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一朵两朵因引来观者意,十田五田,漫山遍野,寒梅朵朵,竞相开放。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石涛数十年的颠沛流离,黄山、宣城,金陵九年后,一路往北,经扬州数年,后一路北上,在北京三年,最后南归,晚年定居扬州,开始着手为自己建一个“家”,“大涤草堂”为石涛的最后归宿。
南还,栖息于扬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椽,自题曰“大涤堂”。而“大涤子”之号因此称焉。(李驎《大涤子传》)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几十年的飘荡,也是一直绘画写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参禅悟道。经过这一番“寒彻骨”的世间遭遇,最终在艺术和心性上均取得突破,若“梅花扑鼻香”。
“落日霞明远映,与余笔墨争先”,笔墨参造化,一画通天地。题画诗,亦是悟道偈。
释文
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
款“清湘道人济”。
钤“释元济印”白文印。
数峰挺立可参天,独坐大雄峰,大喝一声天地宽!石涛有诗云:“拈秃笔,向君笑,忽起舞,发大叫。大叫一声天宇宽,团团明月空中小。画幅虽小,气象雄浑。“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这几个字写得那种劲道,力透纸背!画中也是此意,几棵树依山而长,逐渐上出。
枯笔、渴笔,浓墨,淡墨,把荒芜、雄浑、寒风、劲树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释文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如兰之意,其合永欢。
子宜佩之,保护春寒。
春风寒兮,谁谓乎安。
款“苦瓜老人济”。
钤“前有龙眠济”白文印
以淡墨工笔写兰,以浓墨勾蕊,兰中画一墨黑无叶之枝,锋利劲道。兰,花之君子者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出自周易。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以兰喻君子之道,君子固穷,有坚守。
这墨色枝条,乃君子之骨相。“如兰之意,其合永欢”,行君子之道,吾心光明,无忧也。
“子宜佩之,保护春寒。春风寒兮,谁谓乎安。”,君子之行,知仁勇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忧不惧,寒兮寒兮,又有何惧,此谓心安。
释文
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
买山无力住,就枕宿拳宁。
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
扁舟偕子顾,而且不箄丁。
停书之过,登舟故尔。
白沙江村留别。
枝下人写。
钤“释元济印”白文印。
石涛自况也。“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这是回忆过去,他自称“潦倒清湘客”,亦是写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贫困与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违离其中。君子如果违离仁德,怎么能成其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仁,即使仓促急迫也必定处于仁中,即使困顿流离也必定处于仁中。”
石涛颠沛的一生,做画写生,参禅悟道,念兹在兹。这位落魄的潇湘过客,因为寻找老朋友而来到这里。他想要买下这座山却没有足够的财力,晚上只能将就着在狭窄的地方安枕而眠。他放眼望向辽阔的江天之外,心中却牵挂着那座小小的草亭。他乘着小船与友人一同前行,而且不打算再为生活琐事而烦恼。
到了晚年,他终于找到了一出安居之所,大涤草堂,他的《石涛画语录》也是在此完成。
释文
花叶田田水满沟,香风时系采莲舟,
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
瞎尊者写。
画与书都钤“原济”“石涛”连珠印
荷叶茂盛地铺满了水面,水沟也被填得满满当当。采莲的小船在水中穿梭,伴随着阵阵香风。伴随着歌声的是船桨划水的声音,一声歌声伴随着一声桨声。这美妙的歌声和桨声,惊起了几片白云,使它们在天空中悠悠地漂浮起来。
“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何其生动活泼!荷花也被认为是君子之花,周敦颐称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白描技法,或加一些淡墨渲染。
释文
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水矶。
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惨斜晖。
款“石涛济”
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印。
天地荒芜,一亭掩映于深山,水波悠悠,白云深处是吾乡。这座荒凉的亭子孤零零地坐落在荒凉的山里,旁边有一棵老树,没有开花,紧挨着水边的石滩。饭后寻找幽静的地方,偶然间来到了这里。此时,夕阳的余晖映照下,周围显得格外寒冷凄凉。
释文
九月寒香露太真,东篱晚节可为邻。
从来天地无私运,梅菊同开一样春。
瞎尊者原济。
钤“苦瓜和尚济画法”长方印。
九月时节,寒意初现,露水仿佛给花朵增添了一份清冷而真实的美,在东篱旁,菊花坚守着晚秋的节操,仿佛可以与邻近的事物相互为伴。自古以来,天地间的运行都是公正无私的,不会因为喜好而有所偏袒。梅花和菊花,虽然一个在寒冬一个在晚秋盛开,但它们在各自的季节里绽放,共同迎来了属于它们自己的春天般的美丽时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陶渊明为邻,古今一如,四季一春,天地一画也。
释文
新长龙丝过屋檐,晓云深处露峰尖。
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凭逆冷翠绘。
清湘小乘客济。
生的细爬藤攀爬过了屋檐,清晨的云雾缭绕在山峰的深处,露出了山峰的尖端。在这山中,四月的天气却像十月一样寒冷,人们穿着厚重的衣帽来抵御这寒冷的天气,衣服和帽子上的图案仿佛在冷翠的映衬下更加生动。
落款是“清湘小乘客济”,小乘自度,似无意于六度万行。这是一种阖闭的状态,类于“穷则独善其身”之意也。此正是生命的困顿处。也正是生命的参修处!透得此关,天地开阔。
释文
此帧拟李营丘,
而有别意,美人素质,
汝妆流丽,漫尔效颦,不免气缩。
济。
钤“释元济印”白文印。
这幅画是模仿李营丘(李成,北宋著名画家)的风格创作的,但又带有一些不同的意境。画中美人天生丽质,气质高雅,如果妆容则显得流丽华美。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模仿,可能会显得缺乏底气,失去原有的韵味。
石涛在一画跋写道:“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
此中正是言“师古人之心”也。
释文
山色苍苍树色秋,黄云欲碎背溪流。
苦瓜客舍消闲笔,画法应愧老贯休。
款“瞎尊者原济”。
有“苦瓜和尚”白文印。
山的颜色显得苍茫深邃,树木的颜色则透露出秋天的气息。黄色的云彩仿佛要碎裂开来,背对着溪流的方向。我闲来无事,拿起笔来消遣。但当我尝试作画时,却感到自己的画还是愧对古代著名的画家贯休。
秋山之景致,枯笔皴擦,苍莽豪放中又有秋山的高远清旷。贯休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两人有相应处。
释文
君与梅花同赏,岁寒时许争夸。
暖日睛窗拈笔,几回清思无涯。
小乘客济。
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印。
“暖日睛窗拈笔,几回清思无涯”,这句写了作画之因缘也。水仙一枝,清丽出尘,犹如佛陀拈花,观者有相应处否?
初探《归棹册》,可当禅画共参也。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