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参谋奉命留下来打游击,可他手下却只有2名重伤员、1条枪,谁知短短4年时间,他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扩充到800余人!
皖南事变之后,遭遇重创的新四军主力决定渡过长江北上,到江苏北部发展,但是皖南地区的斗争,也不能放弃。
所以,首长任命在军部担任作战参谋的刘奎为“皖南游击队队长”,继续留在安徽黄山及其周边打游击。
这个“皖南游击队队长”的头衔,听上去特别唬人,可实际上除了刘奎之外,手下只有两名战士,还都是重伤员,分别是李建春和黄诚。
其中,黄诚是新四军副司令员项英的警卫员。叛徒刘厚总行刺项英时,黄诚身负重伤,刘以为他死了才没有继续开枪,黄得以捡回了一条命。
由于李建春和黄诚是伤员,为了便于隐藏,身上没有带任何武器,刘奎身上倒是有一支步枪。
这个游击队,三个人一条枪,在大部队撤离的情况下,没有根据地依托,没有物资支援,还要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进行斗争。
这要是换成一般人,头摇得非要和拨浪鼓一般不可。可刘奎是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接到任务后坚定地向首长表示:“没有困难!保证完成任务!”
大部队很快撤离了,刘奎与两个战友一道,依依不舍地进行了送别。
李建春和黄诚的伤势都不轻,刘奎让他们先在房子内安心养伤,只干一些写宣传单的工作,刘奎则风里来雨里去,到附近村庄去分发,积极宣传“皖南游击队”,号召热血青年参军入伍,打鬼子保卫家乡。
过了没有多久,五位山民找到了刘奎,要加入游击队。这五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手中武器只有一把打猎的土枪,除此之外就是些长矛、大刀和镰刀。
刘奎并没有因此嫌弃他们,而是因地制宜组织了简单但热烈的欢迎仪式,用石头磨光磨亮了所有“武器”。
游击队一下子从3人发展到了8人,增长了一倍还多,刘奎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奎遇到了皖南中心县委书记胡明,向他讲述了游击队目前的困境,请求他的帮助。
胡明非常够意思,在县委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二话不说将手底下的10个人派到刘奎那里,并带去了两支枪。
游击队有了18个人,壮大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这么多人要吃饭,在根本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无处筹粮,二是部分队员出现了一定的悲观失望情绪。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作为游击队的主心骨,刘奎深知打响首战的时候到了。
一来可以缴获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二来可以壮大队伍的士气,打出游击队的名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奔。
仅靠这点力量,打日本鬼子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刘奎决定先挑软柿子捏,便将攻击对象确定为庙首镇的一个伪乡公所。
为了不打草惊蛇,刘奎与队员们打扮成农民、小商贩等角色,约定了会合的时间地点,三三两两地向庙首镇出发了。
刘奎这一队路上还有额外收获,他们发现几个伪警察在抓壮丁,吆五喝六的,对老百姓又推又搡的。
一直以来,刘奎特别看不惯伪警察鱼肉乡里、横行霸道的所作所为,便趁着伪警察在抓壮丁的空隙,与队员一道直接缴了他们的械。
刘奎多出了好几支枪,队员们顿时威武了不少。刘奎命令把伪警察的衣服全部扒下来,让队员们换上,加快行军速度,很快到达了预定区域。
几路人马会合完毕,刘奎决定自己这一路作为先锋。他们穿着伪警察的衣服,敌人完全被麻痹,刘奎等轻松进入。里应外合之下,游击队取得了大胜,全歼了敌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
游击队打出了名声,十里八乡的爱国村民纷纷前来投奔。逐渐地,刘奎和队员们具备了与日本鬼子真刀真枪较量的实力,他们神出鬼没,穿梭于皖南大地,给侵略者以重创。
一次,刘奎在战斗中胳膊、前胸等中弹,他跳到了水塘中,敌人疯狂射击,鲜血染红了河水。可刘奎真是顽强,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硬是在敌人走后爬上了岸,在战友们的救助之下得以脱险。
还有一次,刘奎睡梦中被叛徒袭击,他从屋子后面逃出,被逼到后山的悬崖峭壁上。刘奎抱定必死的决心,眼一闭心一横,直接跳崖,谁知却被一棵大树挂住,再次死里逃生。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刘奎曾经九次严重负伤,九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被称为“打不死的刘奎”。
刘奎不仅指挥打仗是一把好手,抓根据地的建设、抓宣传招兵工作同样很在行。到1945年的时候,游击队已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了800多人,队伍壮大了百倍。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担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