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格尔说:东方民族是最适应奴隶制的族群,当灾祸来临时,几乎看不到有人站起来反抗;当灾祸结束时,几乎看不到有人跪下来忏悔!这个民族既胆怯又无耻,不敢面对真实的历史,所以潜在的病根过不了一段时间就要以癫痫的形式发作……

这段话在网上常常能看到网民在引用,究竟这段话对现实生活中的东方民族的评价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仔细分析研究一下:

一、黑格尔对东方民族的看法

在19世纪早期的欧洲思想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犹如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著作和讲座犹如思想的盛宴,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求知者。在他浩如烟海的思想体系中,对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进行了广泛的评论。而其中,他对某些东方民族(这里主要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看法尤为值得深入探究。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之中,新兴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他们开始接触到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化和社会形态。黑格尔所处的德国,虽然在当时还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有着极高的建树。德国的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人类的本质、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黑格尔在研究东方文化时,他认为古代中国这样的东方社会缺乏个体自由意识。这一观点的形成并非偶然。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人们在这种社会秩序下,各自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体的行为往往要符合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例如,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百姓要对君主忠诚,遵循朝廷颁布的各种法令和礼仪规范。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个体的自由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人们更多地是在集体的框架内活动。

同时,古代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从家族层面来看,家族中的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家族事务的决策往往由长辈主导,晚辈需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在社会层面,君主是最高的权威象征,官员们则是君主权力的延伸,百姓要服从官府的管理。这种集体主义和对权威的服从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协作,这时集体主义的力量就凸显出来,百姓们会按照官府的组织安排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然而,黑格尔却从中看到了他所认为的问题,他觉得这种倾向导致了在面对灾难时缺乏反抗精神。

当灾难降临时,古代中国社会的民众往往会更多地依赖集体的力量或者权威的决策来应对。例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民众会等待官府的赈济和救助措施,而不是主动地去寻求变革或者反抗。在封建王朝面临外敌入侵时,虽然也有英勇抵抗的事迹,但整体上民众更多地是在王朝的统治体系下进行应对,很少有像西方社会中那种基于个体自由意识的大规模反抗运动。而且在灾难过后,也没有深刻的反思和忏悔。这是因为在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的文化氛围下,人们习惯于接受既有的社会秩序,很少去质疑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否与社会结构或者文化观念有关。这种现象在黑格尔看来是东方社会的一种特质,但实际上这是他基于当时有限的认知和资料得出的一种片面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黑格尔观点的局限性与现代学者的看法

黑格尔的观点是在19世纪早期提出的,当时的世界,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的记述、商人的见闻以及一些早期的外交接触。这些资料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而且在传播过程中还可能被误解或者歪曲。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欧洲正处于向外扩张和殖民的时期。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模式是先进的,而其他文化则是落后的。黑格尔的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学者对他的观点有不同的解读和批评,认为他的看法过于简化和概括。现代研究表明,古代中国虽然有着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的文化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个体自由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对个体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追求。例如道家思想就强调个体的自然自由,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而且在古代中国的艺术创作领域,如诗歌、绘画等,艺术家们往往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这也是个体自由意识的一种体现。

在面对灾难时,古代中国也并非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缺乏反抗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农民起义的例子,这些起义往往是民众在遭受沉重压迫或者灾难时的一种反抗。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秦朝的苛政使得民众无法忍受,最终揭竿而起。而且在灾难过后,中国文化中也有深刻的反思精神。例如,在朝代更替之后,新的统治者往往会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进行调整,这就是一种反思的表现。

此外,从文化的多元性角度来看,将东方文化简单地归结为缺乏个体自由意识等特征是不公正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它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贬低或者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与他的历史观、文化观

黑格尔的这段话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观点。辩证法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就像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通过不断地解决矛盾而向前发展。

对于黑格尔来说,西方文明特别是德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顶峰。在19世纪的欧洲,德国在哲学、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德国的古典哲学如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思想为黑格尔的哲学奠定了基础,他在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在文化方面,德国的文学巨匠歌德、席勒等人创作了众多不朽的作品,音乐领域的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黑格尔认为德国在思想文化上的先进性代表了西方文明的高度发达,而这种发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将西方文明置于历史发展的顶端,而把其他文明则视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观点与当时西方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过度自信密切相关。在西方文明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文明,将其他文明看作是低等的或者未完全发展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忽视了其他文明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独特价值。

以古代中国文明为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社会治理理念。在艺术领域,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这些都表明中国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处于某个低等的发展阶段。

黑格尔的这种历史观和文化观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现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文明,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这样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总结

总之,黑格尔的这段话是他对东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性评价,反映了他个人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这种评价是在19世纪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受到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对东方有限的了解以及西方文化优越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虽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他对东方社会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局限性。现代学者通过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和不同的解读。我们在研究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该超越黑格尔时代的局限性,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各种文明,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