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黄帝阴符经》

中国传统,重在“观”。观自然造化,观内在身心,参之,法之,象之,形之,以成中华灿烂的文明大观。

佛学进来,就更重视内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观身心自在,观内在本真佛,就这样行深、行深,以深入、精微观照,最终照见五蕴皆空,从有形之色,到无形之心,到天地自然之造化,打成一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观《西山雨观图》,我心里照见的是色空不二,是气韵生动、氤氲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 西山雨观图卷 纸本墨笔 25.2x10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色空不二,死生一如。这是对命运的观照,也是对当下心绪的开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自题曰:“怪是浮云塞此图,雨声飒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阴啼鹧鸪。八日雨作,廿五日择葬老妻,儿辈在西山筑灰隔。积阴妨事,郁郁无好眠食。客偶持元晖此卷投,余诗发所触耳。明日雨止,喜复(开卷,心目顿豁,因忆元遗山词语云:树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语中似有此画,恨不能书以为对题也。卷后有此空,方漫附戏笔,忘乎情势之外,虽形秽不自觉矣。弘治改元(一四八八)十一月九日,沈周。)“故宫现藏图中“明日雨止,喜复“后撕裂,现据《石渠宝笈续编》补全。

这幅画上的怪异景象就像是浮云遮挡了画面,雨声飒飒,使得画面更加模糊不清。我正急于处理在西山的葬妻之事,因为儿孙辈们在那里筑造坟墓。但连绵的阴雨妨碍了事情的进展,让我心情郁闷,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

这时,有位客人偶然带着元晖的画来找我,我的诗兴被这幅画触发了。第二天,雨停了,心开解了些,再次打开画卷,心情和视野都豁然开朗。这让我想起了元遗山的诗句:“树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这两句诗似乎描绘了这幅画的意境,我遗憾自己不能把它们写下来作为这幅画的对题。

画卷后面有空白处,我便随意地附上了自己的戏笔,完全忘记了画画的情势和规矩。虽然画得可能有些丑陋,但我自己却没有察觉。

这是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九日,我沈周所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引首有文征明书“西山雨观”四字,隶书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徐霖题写的“元气淋漓”四个字。观画有三观,观形、观气、观神。形有形态,气有气象,神有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这形态,山、水、云、树、屋舍,在淋漓的水墨表现下,氤氲为一体。观此形态,那种生动鲜活的气象一下子就出来了。徐霖用元气淋漓来表达了这幅画的神韵和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18岁娶富商陈原嗣的千金陈慧庄为妻。陈氏长沈周三岁,女大三,抱金砖,两人相处和谐,夫唱妇随相伴一生。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沈周六十岁,爱妻陈慧庄(63岁)因病去世。之后沈周写了两首《悼内诗》

其一

结缡四十二星霜,贫贱来归贫贱亡。

秪剩辛勤在麻枲,尽知惭愧累糟糠。

骎骎马齿偕谁老,耿耿鳏睛觉夜长。

浅土不安缘借殡,青山愁绝几时藏。

其二

生离死别两无凭,泪怕伤心只自凝。

已信在家浑似客,更饶除发便为僧。

身边老伴悲寒影,脚后衰年怯夜冰。

果是幽冥可超拔,卖文还点药师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

相伴已经四十二年了,从贫贱时结合到贫贱中离去。只留下一生的辛劳在纺麻织布上,深知对你的亏欠,让你跟着受苦受累。岁月匆匆,我这马齿徒增的人还能与谁一同老去呢?孤独的鳏夫之夜,只觉时间格外漫长。因为墓地浅小无法安葬,只能暂时寄殡,望着那青山,心中满是愁苦,不知何时才能得以安息。

其二

生离死别都毫无预兆,泪水害怕勾起伤心事只能默默凝结。已经觉得在家里就像做客一样,如果剃发为僧,或许还能多一份超脱。身边的老伴孤独地悲叹着寒冷的身影,年迈的我害怕夜晚的寒冷。如果真的有幽冥世界可以超脱,那我就靠卖文得来的钱,去点亮药师灯,为她祈福。

伤妻之痛,痛彻心扉,长夜漫漫,形单影只。此时的诗书画是疗愈身心的良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浅土不安缘借殡,青山愁绝几时藏”,沈周妻陈氏去世后,没有立刻安葬,棺椁停放了一段时间。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沈周和儿孙们在太湖西山岛给陈氏找到了安葬之所。

下葬的那段时间,连绵阴雨,让本来就很悲痛的人很烦闷。恰巧“客偶持元晖此卷投”,有朋友带来米友仁(字元晖)的画卷来相见,因此境、此画,心有所感、兴有所发,而作此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上濡湿之处水墨相融地表现出烟雨西山的情景。烟雨朦胧,是伤痛生死离别之泪啊,化作西山的云雾,此画既是对亡妻的思念,也是一种陪伴和守护,就这样化作西山雨雾,永远地守护你吧。

这份情,毫无痕迹地融入了笔墨、融入了山水、云雾、林木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西山云雾里的房舍,正是精神安居之所,思念之所,寄情之所。死亡,又是另一种新生。近乎两年了,悲伤已经平复,该留的泪水流尽了。人还是要放下,那些坚硬的东西,一下子氤氲开了,化开了,犹如此图的山水氤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间云雾出没,林木层叠,村庄、湖泊、小桥被笼罩在烟霭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不见线条及皴擦的痕迹。

最高的仿,是触动,是感发,是生命的共鸣。这幅画真是在悲喜的环互触动中兴发而得,写于此,不知为何,泪如泉涌。母亲去世几年了,每每想起,还是难化开之处。这便是人间的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的画,之所以好。不仅仅在技法,在其真情。沈周的画,有很多真情、真意、真性在里面,真诚最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山以淡墨晕染、米点皴点染,饱含水分的墨笔横点,点点相叠,积染成形。近景的树木亦以墨气淋漓的卧笔横点,点点独立,聚集成林。

元气淋漓,观死生一如,照见司空不二。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