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漆侠,原名漆仕荣,字剑萍,笔名范今、张戈扬、万钧、泛金、季子涯,1923年3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龙锢集。1944年,漆侠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师从20世纪宋代史学第一人邓广铭、并成为其入室弟子;之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1953年,漆侠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而后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等,并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顾问(原理事长)等职。
漆侠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宋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尤其对于宋代政治、经济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其代表作《宋代经济史》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青出于蓝”,对宋史研究的某些方面已超越了邓广铭。
2001年11月2日,漆侠逝世于河北保定。值其忌日,如去特摘选《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一文,以致追思。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在对一些具体情况上,有时侧重唯物论,有时侧重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曾将这两者分割,更不用说对立起来。认识这一点很重要。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对阶级分析法,敌对者反对,不了解者怀疑。其实,只要认真地思索、考虑,这个方法是非常科学的。
阶级划分问题,从根本上说,属于经济范畴中的问题。经济力量——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从而在产品分配中也就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占有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的劳动,于是就有了剥削和被剥削,阶级斗争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阶级中,因而他的思想、行为当然要受阶级的影响。所以“存在决定意识”,每个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到底起什么作用?由于所处时代、条件不同,剥削阶级所起作用也不同。当着这种剥削性质的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地位时,对生产力起着推动作用时,这种生产方式就是进步的,代表这个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也起着进步的甚至是革命的作用。
当着剥削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着阻碍作用,而且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已出现时,这个剥削阶级便成为了落后的多余的社会阶级,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张共产主义,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但对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却极其公正地评论其功过是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没有奴隶制度,就不可能有近代文明。
阶级分析的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是否能够运用到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以及运用到历史人物方面?当然能够。
搞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有这样一种见解,过去思想家都是地主士大夫,好像出身没有什么差异,因而无法同经济关系、基础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我们拿“明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加以分析。
“明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程系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程氏兄弟并没有说明白。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一三《学七·力行》门中有所诠释。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者,人欲也。”
人们对朱熹的这种解释无不拍手叫好,认为理学家朱熹是不否定合理的生活欲望的。其实,这经不住推敲。朱熹以及封建士大夫的饮食大致是相同的,皇家与贵族们的饮食与朱熹们的饮食是有差距的,而农民呢?其中最贫困的也只能以“藜藿之羹”充饥。究竟是以朱熹们以及贵族们的饮食为标准,还是以农家的“藜藿之羹”为标准呢?
如果按农家“藜藿之羹”为准,那么朱熹们贵族们的饮食岂不都成为“人欲”了吗?朱熹们为什么不加节制呢?如果以朱熹们的饮食为准,农家“藜藿之羹”尚不足以充饥,朱熹们所标榜的“天理”到底是什么呢?天理是在地主士大夫及贵族们一面呢,还是在农民一面呢?……
理学家所标榜的“天理”、“人欲”是抽象的,利用抽象的原则,维护既得利益是至为明显的。
阶级分析外,另外就是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①对立统一法则;②质量转化法则;③否定之否定法则。在这三个法则中,毛泽东说,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为什么?因为对立统一法则可以解释说明其他两个法则。对立统一中,由于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新质因素逐渐成长,超过居于主导地位的旧质(即旧事物),这样便发生新旧质的变革而形成新事物。对立统一法则既包含质量转化,也包含新旧事物的否定,因而这个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基本法则。
运用对立统一法则,亦即运用矛盾论,可以到各种领域中,大至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小到对一人一事,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