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茶
禅茶共舞香飘远
雪梨般香甜
佛手瓜,葫芦科佛手瓜属。
佛手茶是香橼的味道?还是雪梨的味道?对海外游子而言,是故乡的味道。
在中国叫“佛手”的农产品,一共有三种。其一,是芸香科柑橘属的佛手柑。其二,是葫芦科佛手瓜属的佛手瓜。再者,便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佛手茶了。作为一个北方人,很长时间这三样东西我根本分不清楚。
当年翻阅清代的茶学文献,发现乾隆皇帝配制一款三清茶,里面加了梅花、松子与佛手。当时我还纳闷,乾隆皇帝竟然还爱喝闽南乌龙茶?后来才知道,清宫的三清茶里放的不是佛手茶,而是佛手柑。
前些年到了地处于闽南的泉州,看到饭店里有一道菜叫“清炒佛手”。心想着,敢情这佛手不光能配在乾隆爷的茶里,竟然还能热炒?赶紧点了一盘,菜端上桌才发觉似乎又不太对。一打听,炒着吃的不是佛手柑,而是佛手瓜。
闹了两次笑话之后,佛手柑、佛手瓜、佛手茶,我总算是分清楚了。梳理清楚了这三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闽南名茶——永春佛手。
佛手茶,与佛手瓜无甚关系。佛手茶,与佛手柑大有渊源。
老僧妙法种佛手
制作佛手茶的过程中,采摘、晒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环节都是形成其独特风味和外观的关键。
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高僧大德居住在闽南安溪县金榜村的骑虎岩。守着一片柑橘林。闲暇之时,老和尚就品茗礼佛打发时光。有一天,他口啜茶汤,眼望橘林,心里不由得一动:如果能让茶汤里,带着佛手柑特有的香味,那该多好呀!于是,在当地茶农的帮助下,剪下几枝茶树,嫁接到佛手柑树上。几经波折,最终成活。制成的茶叶色香味独具一格。于是,骑虎岩的老和尚便将这个新品种命名为“佛手茶”。
关于这个传说,我曾与原永春县茶叶公司经理陈慧聪老师讨论。陈老师茶学专业出身,思维非常严谨。他认为芸香科与山茶科的植物,几乎不可能嫁接成功。传说虽美,但却不符合科学。
从理性角度,我自然是同意陈老师的看法。但从感情角度,我却希望这样的传说存在。名茶的传说,既精彩又美丽,我们要是较真,倒是不解风情了。
传说中的骑虎岩,又名飞凤岩,位于今日的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骑虎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在骑虎岩古寺的院里,就竖立着一尊巨大的佛手柑雕像。不远处,还有当年首次接种“成功”后留下的两株母树。
寺旁有茶摊,我要了一壶佛手茶。茶很一般,器也不讲究。但你别说,在骑虎岩喝好像就是别有一番风味。你看,这便是传说的力量了。
佛手究竟什么味
佛手茶
佛手鲜叶大而薄,叶面角质层极薄,且叶面上有明显的突起。因此对于做茶师傅的摇青手艺,要求非常高。摇青过重或过急,都会导致摩擦过度。鲜叶“过红”,即发酵度过深。这样制出的茶汤,口感混沌不清,根本喝不出清甜之感。
一定要耐着性子,手劲从轻到重,时间从短到长。前后历经四次,方可大功告成。从摇青手法上看,佛手和单丛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怪不得,二者口感中都带着一种“清甜”。
传说归传说,佛手茶与佛手柑还真是有些相近之处。首先是叶形。佛手茶的叶子,算是闽南诸茶中最为特别的一种。鲜叶大如手掌,呈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主脉弯曲,质地柔软。从侧面看,有一层黄绿色的油光。而这都与佛手柑的叶子相似。说两者是近亲,八成有人会相信。
再者是味道。有的人认为,佛手茶冲泡出来,有一股如佛手柑般的香气。因此,佛手茶又名“香橼”。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曾经一下午喝了十余款佛手茶,可还是没找到这种味道。
那佛手茶到底是什么味道呢?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佛手茶颗粒硕大,形如闽南咸饭中必放的“海蛎干”。手捻茶叶,轻轻丢入瓷壶中,声响出奇的清脆而厚实。
自然,这壶我提前温热过。佛手入器,干香骤起。细嗅,是明显的果香。但不是佛手柑的酸爽,而是一种清香。至于茶汤,总觉得有冰糖水的口感。当然,茶所特有的苦与涩还都在,二者平衡。只是细细品味,每一口茶汤的后调,都还透露着轻淡的甘味。
这种甘味不张扬,但不代表不持久。茶汤滑过口腔咽下,苦与涩迅速生津,而那一丝甘味,一直存留在嗓子里。别的茶回甘在口,佛手茶回甘在喉。有一天闲谈,慧聪老师告诉我:佛手还有个别称——雪梨。
没错!就是这个味道。佛手的茶汤,正是小火炖煮后梨汤的感觉。我心中的佛手,可能便是梨汤的味道。
游子心中一杯茶
佛手柑,形状奇特似手,握指合拳的称“拳佛手”。伸指开展者为“开佛手”。
值得注意的是,佛手虽发源于安溪,但却光大于临县永春。所以今天谈起这款茶,一般都直接叫永春佛手。这就跟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一样,都是产地名加品种名。
但在安溪、永春乃至整个闽南,佛手茶都没有多大的名气。倒是在港澳台乃至于新马泰,有着不少佛手茶的铁杆粉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80%以上的佛手茶都用于出口创汇。
原来永春县有着“下南洋”的传统。现如今在海外永春籍的华侨人数,要比永春县的人口还多。这也就造就了永春佛手,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提起永春在外的游子,最为著名的便是台湾诗人余光中。2003年秋,余光中返回故乡永春县,专门为佛手茶写下了“永春佛手茶,乌龙茶中极品”和“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的字句。余光中关于家乡的记忆里,自然也有一杯如梨汤般甘甜的佛手茶了。
去年我在马来西亚出差时,请了一位当地华人开车兼翻译。这位司机师傅姓林,不到30岁的年纪。上车一聊天,他籍贯便是福建永春县。
小林师傅家,是祖父下南洋讨生活,最终到吉隆坡定居。不要说他,就是他的爸爸也都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永春对于他来讲只是传说中的故乡,既神秘又陌生。
我问他:提起永春,你会想到什么?
小林师傅毫不犹豫地回答:佛手茶。家里几辈人,一直习惯喝这个。
还有什么呢?我追问。
小林师傅略加思考:永春香醋。
五千里,三代人,思乡之情,看似变淡,实则是浓缩在了食物当中了。食物是一种宽慰,可以缓解外出游子的思乡之苦。食物也是一种记忆,从永春一直绵延到吉隆坡……
后来我到马六甲的鸡场街(Jalan Hang Jebat),发现竟然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永春会馆。赶上没有什么特别活动,会馆里就有一位看门的老伯,自然也是永春籍。
老伯壶里泡着茶,一闻就是佛手。讨一杯喝,味道浓淡适中,想必老先生也深谙此道。于是我问他,佛手茶是香橼的味道?还是雪梨的味道?他回答:是故乡的味道。■
文字:杨多杰
责任编辑:马南迪
扫码订阅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全年24期,每月派送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