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跨境EPC(工程、采购与施工)项目中。这类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律环境、多国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商业文化,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法律风险点:

1.合同履约风险

跨境EPC项目的合同条款通常非常复杂,涉及工期、支付条件、材料采购、工程验收等多个方面。若合同条款未能涵盖各类潜在风险,或内容存在歧义,将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履约争议。企业在签署合同前需进行全面的法律和风险评估,并采用国际通行的FIDIC条款,以减少合同解释分歧带来的履约风险。

2. 税务及外汇风险

跨境项目通常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不同国家的税务政策和外汇管理规定可能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当项目所在国对外汇交易进行严格管控时,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收取工程款项,影响资金链的稳定。企业应在合同签署前了解目标国的税务及外汇政策,合理设计资金支付和汇率避险方案,如使用远期外汇合同和货币掉期协议等工具,避免因汇率波动和资金流动受限带来的损失。

3. 工期延误及不可抗力风险

跨境EPC项目通常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工期延误是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企业应在合同中详细列明不可抗力条款及具体适用情形,并在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第一时间通知业主和保险公司,以保障自身权益。

4. 环境法律及合规风险

项目所在国的环保法律可能与国内法律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若对当地环保规定不熟悉,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项目停工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前,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确保所有施工活动符合当地环境法律法规,避免因环保问题遭遇法律处罚。

5. 知识产权及技术转让风险

跨境EPC项目中,特别是涉及高科技和工程技术的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转让风险尤为突出。如根据中国《专利法》第10条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第19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企业应在合同中详细约定知识产权的使用、转让和保护机制,并在签署前进行法律审查,避免日后因知识产权问题引发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