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部拿下河南洛阳后,获知开封明守军较弱之后大喜,于二月率3万大军,日夜兼程,3日内到达开封城下。

闻听消息,开封城内人心惶惶。

谁料守城副将陈永福趁闯军立足未稳,晚上发动突袭,获得成功。李自成不但没有攻下开封,反而被陈永福之子陈德一箭射伤左眼,把李自成气得直嗷嗷叫,不得不下令撤兵。

临走时,他撂下一句狠话:闯王我一定会回来,血洗开封城!

闯王的名声不是盖的,从此之后,开封人开始战战兢兢地过生活,他们不知道,在这乱世当中,厄运什么时候还会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来的还是要来,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十二日,起义军潮水一般涌向开封,第二次开封攻城战就此打响。

已经擢升为总兵的陈永福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可这次面对迫近的起义军,他还是感到脊背一阵发冷,心说不妙。

为了报上次的一箭之仇,李自成此次特地请到了好兄弟,外号“曹操”的罗汝才前来助战。李罗联军数十万,铺天盖地,声震四野。

唯一让陈永福感到欣慰的是,开封城墙高约五丈(大约是16米),而且墙体全部是青砖包砌,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坚不可摧。

忽一日,陈永福忽然在城楼上从千里镜(类似于望远镜)中看到骇人一幕,闯军阵中竟然架起了一排火炮,绵延不绝,估摸着不少于百门。

看到这里,陈永福暗暗叫苦,城墙再如何坚固,又怎敌如此多的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闯军百炮齐发,威力无比。炮弹就像暴雨般倾泻在城墙之上,顿时碎石飞溅如雨。守军见状纷纷抱头躲避,惨叫声一片。

闯王大手一挥,起义军呐喊着抬上云梯登城。顷刻间,便有百余名兵士登上了城墙,刀片闪闪,血肉横飞。

陈永福见状大惊失色,他断然挥刀前往,砍翻几名农民军。紧接着,他到了一名炮手面前,将炮口压低,下令俯射。

他还高喊道,“忠臣不怕死,人在城池在!”炮手受到鼓舞,纷纷点炮。随着一声炮响,起义军倒下一片,断腿残肢飞上了天。

当时的火炮射速不敢恭维,短暂的受挫,架不住起义军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立时又蜂拥而至。很快,瓮城被起义军占领,守城形势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打一年前李自成就放出狠话要来,陈总兵早有预案,他准备了上千桶桐油,以及无数捆柴禾。看到起义军攻破瓮城,又来进攻主城,官军大喊一声,一起往下猛倒桐油,狂扔点燃的柴火。顿时火光冲天,惨叫声不断,农民军烧死过万。

即便形势稍安,陈总兵也不敢高枕无忧。原因很简单,进攻的起义军人数太多了,即使是尸体堆积如山,他们一样会前仆后继。

为了对付起义军的火炮,陈永福下令把老百姓和寺院的门都拆了,一层层叠在一起矗立在城墙上,终于阻挡住了农民军的火炮攻击。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闯军攻城毫无进展。这时候,又传来明朝援兵即将到来的消息。可怕的是,起义军粮草也告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自成无奈,只好在二月底含恨下令退兵。

得知闯王退兵,开封军民随即走上街头庆祝胜利,崇祯皇帝也发来“慰问电”,表示嘉奖。当开封军民还在为连续两次击退闯军狂欢之时,战争阴云再次笼罩开封,一场更加惨烈的战斗很快将不期而至。

五月初二,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身边有几十员战将簇拥。他的喊声在开封城外上空中回荡:“开封,闯王我又来了!”

这一次,李自成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不再强攻,而是要边打边长期围城。能攻就攻进去,攻不进去,便要困死开封军民。

与此同时,李自成还决定围点打援。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此次动用的军队号称百万。

这边,明军也不能说没有准备。尤其是宗藩此地的周王朱恭枵,为了保住开封,也是拼了。

明朝末年的藩王也好,大臣也罢,大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主,他们宁愿城破后被刘宗敏勒索,也不愿意给拿出去当军费,当然下场无一例外不太好,被抢的被抢,被杀的被杀,被煮的被煮。

面对这种残酷的前车之鉴,周王很想得开,他决定砸锅卖铁,倾其所有,打赢开封保卫战。赢了战斗,家底日后可以再捞,输了战斗,人都得死,要家产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打之前,周王拨出巨款购买大量军粮,为打持久战做准备。其次,他亲自带领王府护卫到前线做动员,并且颁布诱人奖励条件。

“斩首一级,赏五十两;守城射死一敌,赏三十两;伤一敌亦赏十两。”受伤者也酌情抚恤,确保后半辈子衣食无忧。周王还把五十万两白银摆在城头,当场兑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官兵和百姓无不踊跃杀“贼”。这一来,李自成颇有点棘手,原以为这次可以轻松困住开封城,谁知道比上次更难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闯军久攻不下开封,让本来对开封丧失信心的崇祯看到了希望,打算派兵救援。接到圣旨,名将杨文岳、丁启睿各率5万人马,左良玉率10万大军,马不停蹄赶赴开封。

到了开封郊外的朱仙镇,他们联手痛击农民军,大获全胜。糟糕的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脸上还中了一箭。消息传来,起义军士气低落,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也坐不住了。

在最高军事会议上,李自成却镇定自若地说:“诸位莫慌,本王自有妙计。”李自成所谓的妙计,是军事宋献策出的,概括起来就三个字:离间计。

次日早上,诡异的一幕发生了,杨文岳和丁启睿的大营遭到了农民军的炮击,左良玉军营却平安无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文岳大惑不解,忍不住向丁启睿发问。丁启睿捻着胡子,故作神秘地说道:“这你就有点孤陋寡闻了,左良玉的养女是李自成的义女,此刻就在闯贼营地;还有,李自成攻打商丘,下令保护左良玉府邸……”

“不会吧,真的如此,圣上会坐视不理?”

“千真万确,实话告诉你,这次出兵,圣上授意我对左良玉暗中监督。”丁启睿压低声音说道。

“那么麻烦干啥,杀了他多省事?”杨文岳起身喊道。

“目前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抓不到铁证前,不能轻举妄动,再说了,他手中还有10万雄兵呢。”丁启睿无奈地说。

崇祯为何对左良玉不放心呢,因为皇帝本来就生性多疑,而且左良玉的忠诚度确实不高。

左良玉是杨嗣昌推荐的,他确实是一员良将,一上任就将张献忠打得满地找牙。可是杨嗣昌看出左良玉桀骜不驯,不想提拔他,打算让另外一员战将贺人龙取而代之。

贺人龙这货爱说闲话,转身告诉了左良玉。从那之后,左良玉就记下这笔账,后来在杨嗣昌遇险的时候按兵不动,导致杨部全军覆没,老杨头自己也被活活气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皇帝本来就度量不大,因为杨嗣昌的死对左良玉颇有怨言,早就想收拾他。考虑到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他只能强压怒火,没有杀头,只是降级处理,让他戴罪立功。

这时候,左良玉对崇祯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忠诚度也大打折扣。

第二天晚上,更为蹊跷的事发生了,农民军带着李自成的书信,还有百两黄金,前往左良玉大营,半道“迷路”,误入到了丁启睿军营。

丁启睿和杨文岳大惊,随即写奏表给崇祯,说左良玉是内奸,建议应该把他就地斩首。可是送奏表的人没走多远,就被农民军的人抓获。李自成料事如神,早就让人在通往北京的要道等着呢。

很快,这奏章就绕了一圈,回到了左良玉的手中。

左良玉一看,心中一万匹草泥马滚滚而过,他冷笑一声:“老子为国尽忠,你们却暗算于我,真乃卑鄙小人。”思考良久,他想到了一条狠毒的招数,在半夜拔寨而去,把杨文岳和丁启睿丢在那里。

“让李自成收拾你们吧,巧言令色的小人!”离开朱仙镇,左良玉回过头来,哼了这么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亮之后,丁启睿和杨文岳一觉醒来才发现,左良玉的10万大军已经跑路。二人倒也不傻,急忙下令撤兵,要不然肯定会被农民军一锅烩了。

因为仓促撤兵,各部乱作一团。李自成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局面,在中途设下伏兵,将二人的部队杀得人仰马翻,落花流水。丁启睿和杨文岳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带着亲信仓皇逃命。

再说左良玉听到后面打了起来,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活该!这就是招惹老子的下场。话音未落,手下前来报告:“将军,大事不好!”

“何事慌张?”

“前面走不动了。”

“怎么回事?”

“将军自己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良玉纵马上前一看,当即头晕目眩。前方惊现一道深沟,有一丈多宽,八尺多深。沟中还竖立着一块高大木牌,上面赫然写着几行字:

这里沟宽水深,昆山(左良玉字昆山)已成游魂,要想死里逃生,赶快下马就擒!

有人说了,沟也不是那么可怕,让军士赶紧填土,或者哪怕是兵马硬着头皮进去,很快就填满了。问题是,沟跟河道挖通了,里面水深流急,进去之后,很快会被冲走。把左良玉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早知如今,就不应该逃跑了,留下来跟丁杨二将军并肩作战该有多好。可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农民军很快杀到,左良玉兵败如山,死伤惨重,深沟里的流水变成了红色,不一会就被尸体填满。

剩下的左军一见倒是喜出望外,纷纷逃命。左良玉在亲兵护卫下总算逃离险境,他庆幸道:“李自成还是不会用兵,如果再挖一道沟……”

话还没有说完,他停住不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前面,真的又出现一道“人工渠”。紧接着,追兵再至,又是一番宰杀。经过一场场厮杀之后,左良玉残部终于回到防区襄阳。一集合部队,左良玉泪如雨下,逃出生天的士兵只有不到三成,其余七万士兵全都战死沙场。

这场惨败让左良玉大病一场,身体每况愈下,朝廷也对他彻底失去信任。

清顺治二年(1645年),左良玉死在安庆,年仅46岁。可以说,是开封之战毁了他。左良玉死后,儿子左梦庚降清。

再说开封城,被围城四个多月后,饶是早有准备,粮食也全部吃光,大伙只好杀同类充饥。

当年9月,李自成另辟蹊径,下令引水漫灌开封。滔滔黄河水从开封城北门涌入,势不可挡。开封城顿时成为一片泽国,水面飘满浮动的尸体,臭气熏天,让人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王朱恭枵、周王妃、守将陈永福、黄澍等人并没有跟百姓和士兵共存亡,而是提前成功地乘船逃走。

史书记载,开封城37万百姓,幸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只有3万人活了下来。

参考史料:《明史·左良玉传》明 《豫变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