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呱......”秋天的淳安县浪川乡鲍家村,稻田间不时传来阵阵蛙鸣。

“哇哇哇......”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不少亲子家庭这个前来体验“稻蛙垂钓”,只听得他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特别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活动,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进亲子关系。”一位爸爸手里提着刚钓上来的黑斑蛙,孩子兴奋地在一旁观看。大家都说,这种新颖的农业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生态农业的乐趣。

不止淳安县鲍家村的“稻蛙”,在我们大杭州,临平区塘北村的“稻虾”,萧山区东联村的“稻鳖”......“稻+”模式正成为大杭州秋天的一道“高效生态农业新风景”。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鸣

看着眼前的亲子欢乐场景,鲍家村的村民老李心头满是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种稻子,化肥、农药一样不能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老李感慨地说,“现在好了,采用了稻蛙共生模式,化肥农药用得少了,稻子品质提升了,黑斑蛙还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黑斑蛙成了鲍家村确确实实的“宝贝”:它们捕食稻田中的害虫,排泄物作为稻田的天然肥料,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它紧实的肉质、鲜甜的滋味和弹牙的口感也深受大家欢迎,已进入杭州多家知名餐饮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鲍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鲍芳佳算了一笔账:刨去各项成本,每亩可净赚五六千元,种养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应该说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还让鲍家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浪川乡共有17个行政村,现在已有15个村加入种田养蛙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里养蛙,听着简单,实则不易。蛙苗、饲料等投入亦不低,为求稳妥,浪川乡背后有套“组合拳”——

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为各村提供蛙苗供应、技术指导、订单回购等服务,落实政府层面推出的金融扶持政策,以及特色养殖险、价格险等,化解后顾之忧;其次联动科研院所,下沉部门资源、技术专家,攻克各环节难点;对接餐饮、门店等渠道,开发蛙产品预制菜,多管齐下,广开销路;最后,推动研学教育,倡导农文旅融合。

两年间,全乡“稻蛙共生”基地已超600亩,还有更多农户也跃跃欲试。

鳖因稻而肥,稻因鳖而香

萧山区益农镇东联村,稻田中养殖着中华鳖,这里实现了稻鳖共养的生态种养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鳖共生,好处多多。”东联村的种田大户俞秀林说,“鳖以稻田中的害虫和水生动植物为食,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养分。这样一来,化肥和农药就几乎不用了,稻谷的品质也大大提升。”

2021年,为增加土地收益,在东联村的一片118亩围垦沙地上,俞秀林开启了“稻鳖共养”之路。他在田地四周开好鳖沟,中间挖好排水沟,种上水稻,投放了中华鳖苗。在6-9月的生长关键期,他通过参加培训班以及邀请各级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努力提高稻鳖综合种养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鳖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稻谷的品质,还增加了鳖的养殖收益。俞秀林介绍,每亩稻田加上鳖的效益,可以实现15000元左右的收入,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而且,我们的稻鳖共养品牌也越来越响亮,吸引了周边种粮大户前来取经。”俞秀林自豪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生态种养模式,这也为我们的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水稻种植扩大到200多亩,亩产达到1500多斤,每亩稻田投放80个中华鳖。”东联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金传海说,水稻里养鳖,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稻谷品质大大提升,鳖吃水生动植物和有害的稻虫,长得飞快,个头大,口感又好,这是非常好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种稻还能得虾,临平蓝龙虾来了

这几天,临平区塘北村星临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星临农业”)里,400亩水稻田里近5万尾蓝龙虾也迎来了丰收。

工人们走进绿意葱茏的水稻田埂,双手捞起田间的地笼,将一只只硕大肥美、活力十足的蓝龙虾倒入大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田边,星临农业总经理高赛正在查看收网情况。“这些蓝龙虾,个头大的能有二两重,9月底开始拉网收获上市,每亩田至少能出产120斤。”

蓝龙虾稻田饲养模式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大规模试行推广的。2022年,在临平区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作为科技示范户的高赛引入了蓝龙虾虾苗和饲养技术,成为杭州市第一家尝试这一模式的农业基地。在试验了50亩的基础上,如今星临农业的“水稻+蓝龙虾”共作田已经拓展至5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龙虾的排泄物能让水稻增产,其售卖更是成为收入的一个“大头”:蓝龙虾出肉率高,市场批发价每斤约60元,是普通小龙虾的三倍以上。高赛在地头算起了账,“虾苗每尾2元多,育苗时间在3个月左右,算上饲料,每亩地成本大概3000元,而亩产值却在8000元上下。”

更重要的是,蓝龙虾养殖技术难度低,只要保证虾苗成长期在温度较高的月份,再定期检测稻田水质、投放饲料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临农业还为农户提供了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和回收帮销等服务。“今年从我们这购苗的养殖户大概有50多个人,我们再高价回收他们的成品虾,农民的增收在每亩3000块钱左右。”高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水稻+蓝龙虾”共作模式,目前,临平区还实践成功了“早稻+青虾”轮作模式和“水稻+小龙虾垂钓”农文旅模式。

在运河街道杭信村,200多亩田地采取了稻虾轮作新模式,实现了水稻和青虾的轮换种植和养殖。

“青虾卖完直接种水稻,几乎没休息,青虾100多斤一亩,水稻亩产要1000斤多一点。”运河街道文松家庭农场农场主宋林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平区推广的三种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能保证居民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虾的美味。其中,小龙虾的上市期在5月至8月,9月初上市的蓝龙虾正好可以“接档”,而青虾的出产期在每年2月前后,恰好能在冬春时期满足市场需求。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你还知道杭州哪些“稻+”模式?‍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近两年,新型综合种养产业在杭州风头正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杭州更是计划建成新型综合种养面积8万亩,这一项目还被纳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至此,全市一举超过20万亩。其中稻蛙、稻鳖和稻虾模式单项规模,均位居浙江首位,稳粮又增效,绿色发展愈发浓厚。

“种养结合之后,自然更少用肥,甚至不用农药,越来越多的粮农抓住消费需求,打起了生态招牌,让种粮也能高效益,为‘高效生态农业’注入了新内涵。”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杭州的稻蛙、稻鳖和稻虾三种模式,亩均收益分别可达6200元、5800元和3500元左右,今年有望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以上。

你还知道杭州哪些“稻+”模式?欢迎留言分享。

记者 王夏琴

我们大杭州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