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临近,电商行业的叙事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经过对价格力的追逐之后,行业开始恢复理性,逐渐意识到价格战之下难有赢家。各大电商平台从“低价力”竞争,开始向“体验力”竞争转向。在此背景之下,重塑商家生态,推动供给侧变革成为行业新的风向。
“惠商才是惠民”,重塑电商生态第一步,就是为商家减负。为此,近期不少平台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
阿里宣布取消天猫年费,改为收取0.6%基础软件服务费,同时优化“仅退款”策略等,旨在减少商家经营成本。
京东升级了“春晓计划”,从流量扶持、AI技术提效、超轻资产运营三大维度升级对第三方卖家的扶持力度。
拼多多发起“百亿减免”,将投入百亿资源扶持新质商家,未来一年减免优质商家100亿元手续费,持续提升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完善生态治理,以应对日渐加剧的行业竞争。
一时间,“商家减负”成为了电商新故事。
从“消费普惠”到“供给普惠”
过去几年,拼多多“低价正品”的策略深刻影响了电商行业。
从“拼着买更便宜”模式崛起,到“百亿补贴”深入人心,拼多多创立至今,在用户心智建立起了“正品低价”的品牌标签。
消费端的普惠策略,推动拼多多业绩高速增长。去年11月,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过阿里,成为中国市值第一大电商平台。
拼多多崛起,引发了电商行业的一次集体反思。尤其是传统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业绩增长压力之下,不得不主动跟随起了拼多多的低价策略。
2023年,京东上线百亿补贴频道,淘宝天猫将“价格力”列为当年五大战略之一。随着阿里京东全面发起价格战,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陷入了低价竞争之中。
然而,效果并没想象中那般美好。
2024年上半年,京东零售业务营收4839亿元,同比增长3.9%;淘天上半年营收2066亿元,同比增长0.8%。两大平台上半年的增速均不及国内电商大盘。
相比之下,拼多多今年上半年营收1839亿元,同比增长104%,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75%。今年5月,拼多多市值再次超越阿里,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
跟随拼多多的低价策略,不仅没有获得显著提升,反而迷失了自我。于是,电商行业开始逐渐脱离价格战,重新聚焦到自我提升。
前不久,久违露面的马云甚至在阿里内网发表长文提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竞争和形势压力下丢失了自己。”
迈出坚实一步的,却是拼多多。一个“回马枪”:回到商家端,以“百亿减免”再次在供给端发起了一场供应链上的普惠运动。
近期电商的减负风潮,被拼多多“百亿减免”推向高潮,以至于淘宝也不得不在近期跟进了百亿减免。从底层逻辑来看,背后是电商行业从“消费普惠”到“供给普惠”的又一次进化。
商家的真正负担在哪里?“猫狗拼”各自求解
下一个问题是,在供给普惠中,商家的负担到底在哪里?谁又在真正为商家减负?
首先看阿里,今年7月份,关于对商家的减负,主要发布了两大政策:
一是取消了天猫商家年费,但开始向淘宝、天猫、闲鱼等淘天体系内所有商家收取订单成交额0.6%的基础软件服务费。二是在流量推广费用上“提效”,即通过提升ROI的方式为商家“减负”,鼓励商家加大付费推广的力度,平台也能实现稳定的收入提升。
关于第一点,对于阿里系商家来说,不算普惠性利好。尽管天猫商家少了年费的压力,但是平台其他商家又加了一层负担。尤其是淘宝和闲鱼个人店铺,此前不用基于店铺订单成交额向平台支付费用,但现在却突然开始面临0.6%的基础软件服务费。
为了安抚商家,现阶段阿里推出了不少减免措施:货款每年不高于12万元的中小商家,基础软件服务费会将100%返还;成交金额在12万-100万的腰部商家,将获得50%的等额广告投放优惠券;对高客单和批发等商家,2025年前实行单笔最高60元封顶的收费标准。
左手减免天猫年费,右手全面收取服务费,如此举措重点还是为了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毕竟商家多了,收取的服务费就多了。
从商家实际经营来看,服务费其实还不算核心成本,流量推广费才是淘天商家经营中的压力所在。据锦缎研究院的测算,商家在淘天的营销投入约在10%-30%。
但是在流量推广费上,阿里并未出台实质性的减负举措,而是通过提升投流效果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对于商家来说,想要享受这个政策,还是需要坚持投流,短期内对于经营成本的减负并不算大。
再来看京东,对于京东第三方商家(POP商家)而言,长久以来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与京东自营商品的竞争。
《中国物流与采购》曾报道,同样一款商品,POP商家花100元买到的流量资源,自营只要30元就能买到;一个商品的转化率,POP商家下单率在3%左右,而自营的下单率在20%左右。
商业咨询公司久谦的跟踪统计,京东自营商家与POP商家的GMV比例为7比3。无论是从亲疏远近还是权重占比,京东POP商家都不占优势,这也决定了能否在京东实现流量平权,成为POP商家“减负”的关键。
为了推动“流量平权”,京东在2023年后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降低中小商家入驻门槛的“春晓计划”,对80%的品类实施了费用减免政策,希望通过让利商家的方式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到了今年,京东升级了“春晓计划”,从流量扶持、AI技术提效、超轻资产运营三大维度升级对第三方卖家的扶持力度。
但是自去年刘强东回归之后,就希望通过采销团队重新夺回京东的低价优势。采销地位在京东的不断提升,反映出的是京东对于自营店铺的更加倚重。在这种情况之下,POP商家的弱势地位难以得到根本性地改善。
最后来看看拼多多。8月中旬至今,拼多多“百亿减免”陆续落地多项减免政策,其中包括:技术服务费退返、推广服务费退返等,并对技术服务费退免进行升级,先用后付的活动订单手续费率降至6折;将商家店铺基础保证金从1000元下调到500元;免除商家偏远地区订单物流中转费等。
拼多多为商家减负有个巨大的优势,在拼多多商家的日常运营成本中,流量推广费所占比重比其它平台低得多,主要靠价格优势获取流量,少量靠花钱推广。
不同于阿里付费买流量的机制,拼多多流量分发的核心条件是单品低价。产品价格越低,平台分配的流量就越多,只要保持低价优势,就有自然流量,甚至不需要花钱进行流量推广。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拼多多让出了广告利润,商家压缩了商品利润,共同构筑起了产品在全网的低价优势。
在这个背景之下,拼多多的收入主要由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佣金+交易服务费)构成,因此可以看到拼多多此次的“百亿减免”是实打实地牺牲了部分服务收入和广告收入。
拼多多商家后台大都自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此前商家先用后付的活动订单,技术服务费的费率有1%,现在商家凡是参与百亿补贴、秒杀、平台大促、9块9特卖等站内活动产生的商品订单,用户发起退款后,技术服务费直接打六折。
之前拼多多的订单退款后每一单的营销费用是不退的,如今按照“百亿减免”新政策,现在全额退款的订单,平台会自动返还推广费用,以红包形式返还。如此一来,广告费的退还使得店铺的净利润得到提升。
如果说此前的“百亿补贴”是拼多多针对消费端发起的一场普惠运动,那么此次的“百亿减免”则是针对商家端开启的一场普惠运动。从“百亿补贴”到“百亿减免”,是拼多多从消费端向商家端的策略纵深。
“猫狗拼”各自的求解,想来市场走势会有答案。
电商潮水的方向变了
零售行业的进化是从消费端开始沿着产业链溯流而上,电商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电商新用户增长愈加缓慢,行业格局也趋于稳定,市场整体从增量竞争进入了存量竞争。
存量竞争阶段,电商平台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单纯低价,而是意识到需要给用户提供更有“质价比”的商品,于是纷纷开始重视供给端,向商家释放优惠政策。通过提升供应链和企业经营效率,将节省下来的成本以“低价”让利给消费者,把性价比做得越来越极致,同时持续优化服务。这也成为了如今电商减负的背景。
不过“减负还需自身硬”,电商减负实打实地牺牲了平台的利润,实力如果不够则无法完全落地。拼多多之所以有底气打出“百亿减免”,背后正是近几年来积攒下的硬实力。
从财报来看,京东、阿里、拼多多2023年总营收分别为10846亿元、8687亿元、2476亿元,但是对应的利润却依次为241亿元、655亿元、600亿元。
拼多多正是凭借极致的效率创造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准的利润率,这也成为如今让利商家、普惠供应链的最大资本。
可以说,拼多多的“百亿减免”是一场阳谋,毕竟没有几家公司可以在这个时候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商家补贴。而拼多多的“百亿减免”带来的普惠不止是电商商家,更是整个电商生态。
“百亿减免”中有一条政策,全部偏远地区中转订单,商家只需将订单发送至中转仓,中转仓二次发货至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偏远地区的物流中转费,全部由平台承担。这个政策的出台,极大带动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其他家跟进百亿减免的概念很容易,跟进这样实际的政策却并不轻松。
曾经的“百亿补贴”,帮助拼多多建立起了低价正品的用户心智;如今再出“百亿减免”,正在让拼多多建立起“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心智。为此,在Q2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表示:“公司管理层已做好牺牲短期利润,长期投入的准备。”
电商潮水的方向,或许再一次将被拼多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