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85米,全长16公里,蓄水量达393亿立方的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每年可为我国带来近千亿瓦的发电量。

可是,它的建设之路,却是一波三折,历经数十载的艰辛历程,无数人为它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它全面开启建设之初,甚至还有9位国内知名专家出于种种顾虑,公开表示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9年5月,武汉才刚解放不久,人们还没来及享受全城解放带来的欢欣喜悦,长江沿岸的一场特大洪水便不期而至。

肆虐的洪水直接导致粮田被淹面积达2000多万亩,无数沿岸群众被迫远离家园,逃往他乡。

在此之前的1931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曾造成14万人死亡,因此人们谈洪色变,长江洪水也被称为“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水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来势汹汹的洪水同样不容小觑。

刚刚从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匆匆走下来的解放军战士,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抗洪抢险的另一场伟大战斗中。

为了彻底根治水患,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时任中南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成为治理长江水患的领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这一次,将治水焦点同样瞄准在荆江河段的林一山和他的治水团队,大胆摒弃了以往加高堤坝的传统治水方法。

经过无数日夜的探讨,他们最终确立了“变堵为疏”的荆江分洪的全新治水方案。

这一方案的核心工程是在荆江南岸修建一个920平方公里的分洪区,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黄山头修建节制闸。

其核心治理原则是:“江湖两利,蓄泄兼顾,以泄为主。”

这年年底,《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经毛主席亲自审阅后,被批准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包括军工、民工和工程技术工人在内,先后共有30万人投入到这一场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来。

历经75天战天斗地的伟大建设,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顺利完工,朝鲜人民代表团还为此特意送来一面锦旗。

然而,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完工,并没有对肆虐的长江洪水起到遏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的1954年,长江再次迎来了滔天的洪水。

洪水所过之处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有近100多个县市的4700余万亩的田地被淹,1800多万人口受灾,京广铁路更是因此连续一百多天不能通车,给沿途各省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极其严峻的洪灾面前,心系百姓安危的毛主席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在听取一个个水利建设报告后,面对着长江流域地图,陷入沉思的毛主席忽然眼前一亮,指着地图上的三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既然建这么多的水库,也做不到防洪的效果,那就在这个总口上建个大坝怎么样?”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