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善信认为就应该有话直说,甚至对方已经不快,还认为我又没说错,都是为你好。
其发心和教理虽然无错,但这种“说直话”的方式非但不能引人行善,反而会令人心生反感,觉得学佛如此,不学也罢。
而若想真的清净无碍、广结善缘,还须向佛菩萨们学习“善巧度人”,这些话可以常说!
赞美的语言是一种布施,能带给他人安慰和慰藉,如夏日凉风,冬之暖阳。
《无量寿经》有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思是口不说他人过失,身不做违反律仪的行为,意识清净无染。
善巧度化 放下对立 融入大众
一日,佛陀和弟子们游化到某国附近,知悉该国国民以“造业率”极高著称,不论男女老少都广造诸恶,刚强难化。
面对这一情形,佛陀的五百位弟子认为自己已证得罗汉果位,教化对方应是手到擒来,便依次前往教化。
先抵达的是目犍连,他对大家说“如果不行善,还一直作恶,这罪业深不可测啊!”结果他被举国百姓骂回去了。
舍利弗听后,对目犍连说度化众生要有智慧,否则就会被侮辱,说完自己也动身前去。
他对百姓们说应该持守清净的戒律,结果依旧挨了一顿骂,随后迦叶与他的弟子们也依次被劝退……
佛陀便派文殊菩萨前往度化,文殊菩萨到了以后,并没有急着讲法,而是随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喜好去赞叹:“贤者的行为真是大快人心啊!”
他还专程跑去国王前赞叹:某某很勇敢,某某很仁慈孝顺,某某非常有胆略……
大家听说后都欢喜不已,觉得文殊菩萨赞叹的恰到好处,引以为知己,纷纷前来供养,愿意听他的教言,而文殊菩萨便顺势引导大家来到佛前听法。
巧妙度众 四个原则
1、随其所欲 令生欢喜
要想大众能接受、认可佛法,第一步便是要让大众能够对三宝生起亲近、欢喜之心。
而如果因为学识比他人丰富,而生起自高自傲的心态,上来便用教义来约束他人,只会引起对立。
从众生的利益出发,随顺对方的根机和意乐,从他们想听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逐渐说法,这与单纯的“拍马屁”是截然不同的。
2、应机说法 令生善根
既然已经心生欢喜,接着便需要趁热打铁,宣说与其相应的修行、实践的方法,令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
例如,对想要利济父母的人,教其诵《地藏经》;对想要开智慧者,教其诵文殊心咒;对心神烦乱者,教其念佛等。
3、对症下药 断除诸恶
既已生善根,当针对其贪嗔痴等烦恼说相应法,令其断恶,如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法药,除遣众生恶病。
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也有开示相关方法: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4、善根成熟 说究竟法
最后,佛菩萨见众生机缘成熟,便可以说诸法实相,令其得悟圣道。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山是高耸、险峻的象征,如果有人能像山一样,显然是非常高大的。
但“高低大小”这一概念并非山峰的客观数据,而是我们经由比较后所判断得出的,这种主观判断会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改变。
如华山对于佘山来说,是座“高山”,但对于珠峰就不能称其“高”。
综上,佛菩萨往往是循循善诱,依次从随众生乐欲,到生善、断恶、悟理逐级递进,并非一蹴而就直指他人弊端,善信可参照上述之法,顺应众生,福慧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