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回顾
重庆佛学院
维摩讲堂
2024年11月8日下午2点30分。重庆佛学院“维摩讲堂”成功举办了系列文化讲座第十三讲:“天台《六即佛颂》、《四教颂》略说”。此次讲座主讲嘉宾为杭州良渚大雄讲寺住持心皓法师。西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爱林教授主持。全院师生、佛法爱好者200余人参加听闻。
此次讲座由重庆佛学院主办,重庆华岩寺、重庆大足圣寿禅院、浙江宁波宝庆讲寺、重庆万盛观顶寺、西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协办。
心皓法师首先讲述了六即的用意。“六即” 说是智者大师创立的,在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都提到六即佛。荆溪大师说:“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六即的用意有两点:一是在理上,认识一念心具一切法,“如《论》焦炷,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二是去除两种不利修行的心态: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即”这个字在天台宗在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如:一即一切、不即不离、三谛相即、无明即法性、即空即假即中等。即的意思:当体就是。非二,不离之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法师继续讲到,学过《教观纲宗》都知道,蕅益大师对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论六即佛之文。但藏通别三教论六即,皆是权义,只有圆教,才是实义。因为前三教是借六即名字论三教的位次,唯圆教方可论真正的六即佛。
今天要讲的六即,是从圆教的角度讲普润大师的《六即佛颂》,为了彰显圆教法性之理和圆教位次,借助《摩诃止观》的六即义理,并结合《四教颂》的位次对应六即中的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来作一番解析。
一、理即
“理”指佛性、实相。虽然天台宗和禅宗都被归到如来藏系统,但天台宗更喜欢用实相、法性这些词,天台宗表述成佛时,也往往说证得实相,不太说恢复自性清净这类词。看《摩诃止观》对理即的表述就知道天台宗对理的描述风格。理即的理是中道实相之理,三千三谛之理,遍布一切情非情。
理 即 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完全清净,一念心体,完全同佛。
行藏事尽非:行是动身口造业,藏,念cáng,指意念造业;没闻到佛法,没有信仰,完全随业流转,随着社会知见在生活。动静之时,身口意皆不如法。
冥冥随物去:物,指所对的六尘境界。
杳杳不知归:在生死中,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
讲完颂文,法师讨论了关于理即的几个问题:
1、问:其他五即都是走向觉悟之路,只有理即是唯迷唯逆,为什么也列入六即位次?
《观经疏》云:名字等五,虽然若浅若深,皆知皆顺;若初理即,唯迷唯逆。意思是,“名字即”以上都是顺修德事,只有“理即”是逆修德事。虽然是迷逆事,但其觉理,未始暂乖,故仍然得以称“即”,列位六即。
2、问:理即佛对修行人而言,有什么作用?
理即佛对修行人而言,是贬之极。以其全乏解行证即,但有理性自尔即也。
3、问:理即佛对天台性德的理论有什么意义?
性德是具善具恶,理即佛其实也可以叫障即佛。《观经疏》云,理即佛非于事外指理为佛,盖言三障理全是佛。那为什么不叫障即佛?不名障即佛而名理即佛者,欲彰后五有修德是,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
二、名字即
以仅知名字,未能伏惑,故称名字即。名字是建立概念和认知的意思。听闻佛法,理解三千三谛理成为概念(名字),称为“名字即”。
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真常,颂用互文手法表述。“闻”在佛法中有特殊用意,如起惊觉;心有触动;善根涌现等。不同于“听”。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枉自轮回受苦,在惑业苦中打转。“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也。
讲完颂文,法师讨论了关于名字即的几个问题:
1、问:“名字即”是不是修行位次?
名字即,一般不认为他是位次,但自从蕅益大师临终时说了一句:“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好象就变成位次了。名字位里面可以大彻大悟,见解与佛同齐,得了真佛眼,但烦恼没有断,不仅烦恼没有断,连烦恼都没有伏住。
2、问:名字即的界定范围是什么?
名字位范围非常广,一个人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对无生真如本性深信不疑,就入了名字位。但名字位有始位和终位。刚开始知道佛性,知道自己可以成佛,是名字位的始位。蕅益大师谦卑,说是圆教名字位,但他是圆教名字位的尾端了,叫终位,他即将进入五品观行位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名字位长,包括了“闻解”与“观解”,始自闻教理识修途,直到契佛心具五眼,依然不出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
观行即在天台宗的地位比较重要,在《法华经》的描述也比较多。常常听说的大开圆解就是这个位次,是对圆融三谛三观的透彻理解和坚定无疑的确信。
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的法身理体。由于行人观照法身理体,念念皆觉,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用《摩诃止观》的说法,就是心观明了,理慧相应,境智冥合,如函盖相应。证果前的基本要求是观慧必须是无间道,才能相应。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观行即的菩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调伏心中的爱取,努力观照万法的中道实相,慢慢从一种对立的思考——你对、他错,你好、我坏,进入到一种平等法界。
讲完颂文,法师讨论了关于观行即的几个问题:
1、问:名字即和观行即有什么区别?
按信解行证来说,“名字即”偏重信,信法性。“观行即”偏解行,起三千三谛的圆解,圆悟。如果专门按“解”来说,“名字即”是闻解,见理分明;“观行即”从观行上悟到实相理,为观解。
2、问:观行即为什么称为五品弟子位?
观行即的位次是五品位。“品”的意思是,此五种行,品类差别,故名品,非篇章之名。之所以说为“弟子位”,是因为这五品的人主要专注于自己的实践之行,是天台宗圆教行者中最初的级别,所以称“弟子位”。《法华经》中提到,观行即的修行路线,在佛世称四信,佛灭后称五品位,合称四信五品。
3、问:禅宗讲明心见性,天台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有什么特点?
圆解就是具备对圆教法义的解悟。能智解性具善恶、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一心三观与六即佛义,在心里明明了了,方才称为“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什么知见?就是以佛知见来转凡夫知见。大开圆解是证法身前,已具佛眼,但在断惑上是伏无明。因此,大开圆解的人,从外在表相上看,有辩才增上、口若悬河的特点,在智慧智解上有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的慧功德。
四、相似即
此位为何称相似?此指行人从观行位后,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依稀见到法身理体。由于无明未破,虽见而不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即佛也。此乃圆教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
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四住即见思两惑,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空,但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对外境是真如法性所现,还没完全看清。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白内障),空中见华也。我执虽破,但法执还在,看三界依然存在,所以小乘人未破法执时,视生死为实,视世界为实,选择逃离三界火宅;大乘人未破法执,认为要净化世界,庄严国土。这是二者法执未破时在发心上的区别。
讲完颂文,法师讨论了关于相似即的几个问题:
1、问:相似即为什么称为六根清净位?
相似即的境界有两个方面:一是做事方面,二是思想见地方面。做事方面就是“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思想知见方面就是“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这是专指六根清净位的意根清净功德。
六根清净就是把凡夫六根转换成和圣人六通一样,自在无碍,具有大大的神通和特异功能。和罗汉六根不一样的是,他在法义上也有殊胜功用,比如眼根清净,不但能看到天上地下的宝藏,也能看众生的根机,还能看十方诸佛的国土,这可不是一般的二乘神通。其他五根亦复如是。相似即的人,意根有转识成智之妙用。因为意根清净故,虽闻少字句,却通无量义。于世俗言论及资生事业等,悉知其不离实相,皆为方便,终归—乘。
2、问:相似即在天台位次中,属于什么位?断惑情况如何?
属于铁轮位。圆教十信位,六根清净位。相似即断惑情况是:初信断见惑;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八至十信,则任运断界内尘沙惑。(断惑情况可以结合《四教颂》来看)
3、问:相似即佛的位次为什么看起来象渐次?
因为有这个相似即,看起来先断见,再断思,再伏无明、破无明,很有次第感。其实,天台宗是说之次第,行非次第,证法身之前的阶位都称为次第,但利根者可以顿断无明,去掉相似即。历史上象慧文大师那样直接破无明证法身的人很多。如果认为一定要经过相似即,就成了次第断惑,成别教了。
立相似即的另一个作用,很多人没体会到祖师的深意。修大乘圆教法门,即使不能顿破无明,也可以伏无明破见思。意思是以大乘之力断见思也很容易,“譬如冶铁,粗垢先去”,并不是必须费力修小乘四谛才能断见思。
五、分证即
分证即是圣位,行人从相似位进一步加功用行,至此破一品无明,证入圆教初住之位。分证即佛的最显著特点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初住位即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众生。
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谓行人以中道观智豁破一品无明,初见法身也。
“湛然一切通”:法执始空,六尘境界不能为碍。彻底内无六根,外无六尘。
“穷源犹未尽”:指行人虽从此进修,破除四十一品无明,但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犹未能彻法源底也。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
“尚见月朦胧”:此引喻以明。谓如一轮皓月,为薄云所障,犹朦朦胧胧,见不真切也。另一个意思是,没有十五的月光那么圆满光明。
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境界,只能从比喻上理解。经中比喻佛智用的最多的是日和月。以下是经中以初一至十五的月来对应菩萨位次:
初一、初二、初三:对应住、行、向
初四、初五至十三:对应十地位
十四的月亮:对应等觉位
十五的月亮:对应妙觉位。
十五月光圆满,即智德圆;暗无不尽,即断德极。
这个位次要结合《四教颂》来讲。尤其最后一颂是属于分证即的内容。
讲完颂文,法师讨论了关于分证即的几个问题:
1、 问:天台宗为什么把其他宗派的妙觉位列入“分证即”,而非“究竟即”?
所谓的其他宗派,就是唯识和华严。天台常说,“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故权教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也。把唯识、华严和璎珞经的阶位全部收进来,当成分证即的菩萨位,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位次,都是权教,并非实教。
要了解权教、实教,必须了解天台宗的教道说证道说。教道证道的意思是,藏教、通教之教证为权假之设,称为教证俱权;别教则为教权证实;圆教之教证皆为真实,称为教证俱实。若依证道,别教初地菩萨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同于圆教初住菩萨,这称为证道同圆。
2、问:证法身以后是什么样的境界?近代有没有证法身的人物?
法身的功用,除了百界分身,普门示现,在现世中,还有另一个大作用。由于菩萨已经证得不生不灭之法,现实中就能起死回生,如济公能从口中吐出吃掉的活鸽子、虚云老和尚开示所讲的明代秤锤祖师能把已经煮熟的死鲤鱼放生成活鲤鱼等等,皆是这一境界的展现。
六、究竟即
即断除第四十二品之无明,而究竟诸法实相之行位。此阶位即是妙觉位,为圆教究竟之极果。究竟,为至极之意,觉体圆明,智断圆满。
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
“今日妄皆真”: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妄皆真,法性理体,返妄归真,全妄即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
“但复本时性”:只不过恢复其固有清净理体而已。
“更无一法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果佛圆明之体与凡夫心体无二无别。
菩萨证法身后,要断四十二品无明,是慧思大师提出来的,他认为四十二字门是诸佛密语,是圆教四十二地之异名。
七、六即总结
六即是一个完整的修行路线。所有众生都是理即。闻到佛性法性之理,产生感动,惊喜,向往,是名字即。在名字位中,能二六时中顺逆境里,世间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伏惑不起常契法性,入于五品观行即。尔后因念念与实相相应,转变凡夫六根为清净六根,六根互用能了十方法界事。在利生过程中,断见思尽与界内尘沙,又伏界外尘沙,为相似即佛。之后断一品无明,分证法身,入分证即佛。断四十二品无明尽入妙觉佛果。所以,六即佛摄尽所有凡圣诸位,让人不甘处凡愚,也不狂慧越位等同佛果。六而常即,位位相收,即而常六,位次历然。
法师在最后,又总结性地提问了两个问题。
1、问:六即适合给所有众生安位,那我们目前大概是哪个位次呢?
大部分人在名字即,有可能是始位,也可能是中位,也可能是终位。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地皆不可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修行人最保险的自测位次是名字位。
2、问:有没有一世修成“究竟即”的高僧?
答:无。第一,一佛教法中,没有另外的佛出世,二佛不并世,二尊不并化。即便龙女成佛也是去了南方无垢世界。
第二,常说的“成佛的法华”,是指破无明证法身,到他方世界分身百界成佛,仍属于分证即,别地圆住可以示现八相成道,示藏通佛果。
心皓法师引经据典进行讲解,条理极为清晰,使得大众对 “天台《六即佛颂》、《四教颂》” 的义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法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时提出问题,疑点解析,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大众法喜充满。
本次讲座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佛学院师生与心皓法师一行合影留念,大家满心期待心皓法师再次莅临重庆佛学院交流学习,共同为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