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朱德故里。

大巴山南侧、嘉陵江中游的四川省仪陇县,峰峦起伏,丘壑纵横。村医胡斌、郭存军,就行走在这山峦之中,二十余年如一日。

01 胡斌:“不管多大年龄,我都觉得要提升一下自己”

胡斌是仪陇县先锋镇翻身村唯一的村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村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健康大管家”。春节期间,胡斌就充分利用回乡务工人员增多的机会,大力宣传健康知识。

1996年之前,他也曾是一名闯荡东北的务工人员。两个妹妹出嫁后,身为长子的他便回到家乡照顾父母,“我一回来,看到家乡医疗条件比较差,基层医疗人员也很少,所以我就想着跟师学艺,当一名乡村医生。”

不是科班,“半道出家”的胡斌在医学上的求知动力特别强烈。2004年至2007年,尽管身处村医岗位,他仍毅然决然地考入了南充卫校,开启了求学之路。

跟师学艺学的是中医,卫校求学学的是西医,这也让胡斌实现了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他热爱钻研,喜欢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尤其是在面对乡村患者时,他总是能够用心总结和提炼临床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腼腆内向的他,有种超乎寻常的耐心,面对留守老人,他经常在看病期间,拉拉家常,谈谈心,一次诊疗时间甚至长达几个小时,有时候还需要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才放心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耐心询问村民病情的胡斌

“我给老百姓解释,必须要七分心情三分药,心情不好,给药再好都不行。”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跟村民拉家常,胡斌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有的老人,家里人都出去务工了,一个人在家,你不看着,出了问题可不得了,所以经常跟他拉拉家常,有些心里有负担的,就要跟他多沟通,同时还可以把健康的理念给他讲到位。”

“我们家有小娃儿,经常是有一点感冒就打电话问他,他也不收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各方面态度都很好的,作为我们的村医,我们很感谢他。”一位村民说道。

“患者电话来了,他丢碗就走,饭菜都要热好多次。作为我来说,心里是有一点气,但是看到附近这些人好了、健康了,我也还是比较高兴,觉得有点成就感。”胡斌的妻子黎素英又无奈又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斌上门为村民诊疗

去年,48岁的胡斌决定挑战自我,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超过分数线40多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今年,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大专课程学习。

“不管多大年龄,我都觉得要提升一下自己,为了把业务做好,为了守护百姓的健康!”他说道。

02 郭存军:“能为最基层的老百姓健康服务,我感到很骄傲”

郭存军是仪陇县大寅镇凤鸣村村医。不仅当了25年村医,他还当过14年村官,两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当村医。”

从医是子承父业,郭存军从小便是闻着中药长大的。记忆中父亲常常在夜里带着他出诊,“半夜里两三点钟,那时候还没有电话,病人家属到家里来请,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再冷再热的时候都去。”

因为父亲,郭存军对村医这一职业的印象,是“很熟悉,很敬佩”。

1997年,他在南充卫校完成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后,选择回到乡村,跟随父亲进行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了一名村医。作为一名村医,给全村人看病是他的日常,无论农活有多忙,他每天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诊疗室履行医生的职责。

由于村里大部分人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前来看病很不方便,走村入户成为他的常态,“能为最基层的老百姓健康服务,我感到很高兴、很骄傲。”郭存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存军随访孩子们

十年前,他曾接诊一位脑溢血的村民,“家属都已经放弃治疗了,但我坚持病人有挽救的价值,必须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他判断,脑溢血的出血部位不同,病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果然在送到上级医院之后,病人被挽救过来。

在他的印象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太多了,就觉得很平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门为老人体检的郭存军

郭存军采访中提到最多的词,是“小心安全”,这也是父亲在赞许他的职业表现时给予他最多的提醒,“其实在基层时很辛苦的,遇到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去处理,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怕治不好,怕出医疗事故,但是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就必须守好自己的职业。”

2008年至2021年,郭存军还担任了原双山村的村级主要干部,“会计、村长、村书记都当过。”

尽管村民们热切希望郭存军能继续担任村干部,他却选择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村医工作中。靠着作为村医所赢得的村民信任,他仍然积极地支持凤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

郭存军有三个孩子,似乎分别继承了父亲作为村医和村官的角色,他们分别选择了护理学、法律和会计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女儿学习护理学,有时会拿着父亲开的药方,提出自己的见解。郭存军对此也乐于与她探讨,“现在的年轻人学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宽多了。”

“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的幸运和骄傲,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尽管不擅言辞,他却总会坚定地说出最能代表自己情感的那个词——作为村医的那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