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初,新中国首次大授衔的评定工作重新启动。面对这一特殊荣誉,解放军的中高级将领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出将入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位解放军师长主动提出转业,给出的理由是:“我文化水平不够,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这位师长的举动惊动了朱德元帅,把他找了过来,劝说他留在部队,并晋升他为副军长。面对朱老总的盛情挽留,师长态度坚决,直言:“我不当这个副军长。”

那么,这位师长是谁?为何朱老总对他如此重视?他又为何坚决回乡务农呢?

少年参军,给朱德当警卫员

这位师长名叫杨锦华,出生于1925年,湖北红安人。

民国时期,红安还叫黄安,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走出了多位英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出身红安的董必武、李先念当过国家主席,也走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等开国上将,是有名的“将军县”。

一个县能培育出如此多英雄豪杰,红安的巨大影响力可见一斑。如果杨锦华没有“辞官”,他或许也是开国少将中的一员。

与大多数革命功勋一样,杨锦华出身贫寒,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土匪横行。为了躲避灾难,一家人不得不四处流浪,小时候的杨锦华是在父亲的背上度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大一些后,杨锦华爱上了读书。可对于贫苦出身的孩子来说,连吃饭都是问题,读书更是奢侈。不过杨锦华有自己的办法,他很早就去了地主家打短工,在放牛的同时,也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

1937年抗战全面打响,华夏大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杨锦华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决定参军报国,投奔八路军。然而当时他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被八路军征兵处的同志拒绝了。

1939年,杨锦华再次报名参军,终于得到批准,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不过他并没有被送去前线打仗,而是进入太行陆军中学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之后,杨锦华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往延安工作。在延安,他第一次见到朱老总,成了朱老总的警卫员和马夫。

在杨锦华的记忆中,朱老总平易近人,对身边的战士如同家人一样。可朱老总对自己十分严格,一次后勤部门送来一件新棉衣,朱老总坚决不收,说:“我的衣服缝缝补补还能穿,留下来的布,还是给战士们做衣裳吧。”

朱老总高尚的品格,深深震撼了杨锦华,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士被土匪杀害,剿灭2000土匪

1946年,内战打响,杨锦华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去了前线。朱老总也满足他的心愿,把他派到刘邓大军,从事政治宣传工作。

一年之后,杨锦华担任中野6纵17旅49团宣传科股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行军途中,我军不仅要面对十数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围剿”,还时时刻刻遭到当地土匪的袭扰。

1947年11月的一天,49团在一处山野休整,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将士们都口干舌燥。宣传科干事马丰年缺水上火,嘴唇干裂出血,实在受不了了。他连续三次向杨锦华申请:“股长,我到附近找点水喝。”

考虑到马丰年的情况,杨锦华答应了他的请求,提醒他早点归队。然而一个小时过去,马丰年迟迟没有回来,杨锦华感觉不妙,连忙发动战士寻找。

在一个村落的树下,战士们发现了马丰年的身影,然而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大吃一惊。只见马丰年被绑在树上,四肢被钉子钉着,全身一片血污,已然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噩耗传来,杨锦华惊呼出声:“坏了!一定是小保队干的!”

杨锦华口中的“小保队”,是活跃在大别山区的一只土匪武装。这股势力是“随风倒”,抗战时期甘当日军走狗,内战爆发后又投靠国民党,处处与解放军作对,干的坏事不计其数。

马丰年不是唯一被“小保队”杀害的战士,一次49团派两名侦察员到前方查看情况,被“小保队”的人发现,活活被砸死。

战士们对“小保队”深恶痛绝,团长苟在合更是怒火中烧,当即下令:“把这座山给我包围了,一个土匪也别放过!”

不过若论剿匪的力度,还要看18旅旅长肖永银,亲手制造了“宋埠镇事件”,一度引起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旅包围宋埠镇后,“小保队”的成员伪装成普通百姓,躲进民房里企图蒙混过关。要怎么甄别谁是平民谁是土匪呢?肖永银想了个办法。他将全镇的青壮年召集到一起,让镇上的女子来认丈夫、儿子,唤得上名字的才能带走。这么一来,2000多名“小保队”成员被筛选出来,全部落网。

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些土匪中有的血债累累,有的只是混口饭吃,而且不好辨别,怎么处理?把他们留下来吧,他们随时可能叛变,放他们走吧,可能酿成新的惨案。

就在肖永银感到为难的时候,上级的命令来了,将这伙土匪一律射杀。肖永银坚决执行命令,出现了“宋埠镇事件”。

当时的紧张形势容不得肖永银细想,而且慈不掌兵,不能对敌容忍。不过多年之后,已经80多岁的肖永银将军回忆起此事,唏嘘地说:“当年枪决2000多土匪,会不会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绝担任副军长,回乡种田

新中国成立后,杨锦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是王近山手下的一员悍将。朝鲜停战后,杨锦华凯旋而归,不久后升任师长。

1955年授衔前,杨锦华拟任副军长。在这个时候升迁,意味着杨锦华会被授予大校军衔。而且他刚满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日后至少是军长。1955年至1965年,属于第一次大授衔,杨锦华不出意外是开国少将,为家乡红安多添一枚将星。

然而任命尚未下达,杨锦华就找到老首长朱老总,言辞恳切地说:“总司令,我文化水平低,胜任不了副军长,想退伍回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老总非常吃惊,杨锦华是他亲眼看着成长的,绝对是军队的可用之才。而且共和国的将领大多贫苦出身,有文化的又有几个。然而面对朱老总的一再挽留,杨锦华去意已决,坚定地说:“我想回家乡红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那里更需要我。”

朱老总爱惜人才,但也不愿强人所难。考虑到杨锦华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朱老总知会总政,授予杨锦华“荣誉军长”称号。

回到红安老家后,杨锦华践行当年许下的誓言:让家乡父老吃饱穿暖。他回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乡亲们修建水渠,解决了家乡常年缺水的难题。

杨锦华年少时深受无书可读之苦,为家乡做的第二件事是扶持教育。他拿出大部分转业津贴,用于资助村里贫穷家庭的孩子。他还组建起一支爱心志愿团队,号召村民们捐钱,修缮学校,为学生们买文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京求援,朱老总送他一份厚礼

杨锦华扎根在红安农村,带领乡亲们开展农业活动,几年下来,村里的情况大为改观。

然而在1959年,全国各地发生自然灾害,红安百姓缺衣少食,不得不以野菜充饥。毛主席、朱老总体恤百姓不易,也主动减少伙食,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

杨锦华得知后,心里十分难受。他把自己唯一一头猪杀了,腌好之后,带到北京看望朱老总。他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说明家乡的困难情况,请求中央调一批粮食过去。

朱老总看老部下带着腊肉前来,没有责备杨锦华,但提醒他“下不为例”。朱老总得知红安的情况,表示会知会湖北方面,设法解决乡亲们的困难。

问题解决了,杨锦华依依不舍地告别朱老总,准备回老家去了。朱老总叫住他,让他去仓库一趟,里面的东西随便拿,当作他送来腊肉的酬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仓库后,库管指着一件军大衣说:“你拿这个,穿起来特别保暖,还能当被子盖。”

杨锦华却偏偏挑中了一件旧棉衣,说:“我穿这件就行了,国家有困难,把它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杨锦华穿着旧棉衣坐上了返程的火车,朱老总得知后笑了。朱老总知道杨锦华的为人,必然就选择那件旧棉衣,因此他早有安排。

回到家后,杨锦华迫不及待脱下棉衣给妻子看。妻子整理的时候,才发现棉衣的内侧口袋暗藏玄机,居然有500元现金和200斤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些东西,杨锦华的泪水止不住了,他哽咽地说:“我是一个农民,本来应该给国家交粮食。可总司令把粮食分给我们吃,我内心有愧啊!”

于是,杨锦华将现金和粮票全部上交乡政府,现金用来资助贫困学子,粮票分给缺粮的乡亲们。

杨锦华不计较军衔和地位,也不要钱财和粮食,扎根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上,这是一位革命先辈的真正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