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汉

1924年10月16日的北京《晨报》,有“洋车夫命比牛马贱又跑死了一个”的报道,“在东四牌楼炒面胡同居住的人力车夫马三拉车疾驰飞跑,一跤跌倒,不省人事而身死”。

在旧中国,人力车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留过洋的学生,则大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但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有一个留过洋的学生,和三轮车夫交上了朋友。这个人就是李景汉。

李景汉,1895年1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东郊通县,1924年自美国留学归来后,在北京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李景汉认为,号称学者及谋国之士往往多靠理想,不顾事实,“社会如何不乱,国事如何不糟”?

李景汉为了了解北京市底层平民的生活情况,选择了洋车夫作为调查对象,每日风雨无阻地混迹车夫当中,大街小巷与他们谈话;车夫休息场所,人力车厂,车夫家庭……等等地方,都走遍了。对此,亲友们既是诧异,又是暗笑,还有人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讥讽,"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

据李景汉调查的结果,洋车又称东洋车(或人力车),是1886年从日本传入中国天津的,后又从天津传入北京。1898年北京街上便有人力车出雇。1924年,北京共有洋车4420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汉(中) 1925年4月30日在永定河麻峪村木板桥

李景汉还花了4年功夫,调查北京苦力及多种手艺工人的生活水平,对他们的贫穷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按1926年巡警厅的划分,北京城内及四郊的住户共计254382户,其中极贫户(毫无生活来源)、次贫户(收人极少,依赈济以维持最低生活)、下等户(收入仅够维持每日生活),三类合计187040户,占总户数的73%。

李景汉还将这些穷人的生活状况按生活程度高低分为四种,做了细致的描述:

  • 第一种为仅能生存或半生不死的生活程度,人数约计10万。其中无家可归,住在小店,俗称"火房子"的乞丐至少有1万人。这些形同活鬼的人们每日沿街讨要,活一天算一天,简直不如痛痛快快死了。
    第二种为对付着过的生活程度,包括次贫户及下等户的1/3,计6万户。全家住一间屋子,一条被子可以用20年……这些人的职业如普通车夫,仆役,无技粗工,巡警,铺店伙计等。
    第三种是北平工人认为知足的生活程度,为各类技术工人,电车的雇工,邮差及部分店铺雇员等,约6万户。
    第四种为北平工人认为舒适的生活程度,为一部分技术工人或商店中工薪较高的雇员。这种家庭住两间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汉(左二)主持的定县调查团队工作中

根据李景汉的调查,北平总户数的约3/4都在这4种生活程度之内:大多数人家的饭食都不充足,更谈不上健康营养;穿衣方面,最好的衣服也不过是遮羞御寒,有能更换衣裳的人都很少,更提不到美观。

对于工人家庭而言,大约有8/10的人,一冬只有一条棉裤穿,从11月穿上要到次年3月才换下来。大多数的工人家庭都是住在一间屋子,少有住两间的。

李景汉是近代中国社会调查的典范实践者,他根据自己的调查,写成的《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北京无产阶级的调查》(1926)、《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等,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尤其其《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的农村社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9月28日,李景汉在北京病逝。此去数十年,如去愿李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