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流传的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历史肯定具有偏颇的属性,也带有权力支配的属性,为了剔除这些属性,还原真实的历史,到底应该怎样读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都说“所谓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家谱”。谁掌权谁就可以控制史官,让史官写一些对掌权者有利的历史。从董狐直笔到春秋曲笔,有一个权力参与的过程。史官从以前秉笔直书到后来委婉地记述,再到后来完全被权力操控,已经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当朝的史官不修当朝的历史,后代的史官会修前朝的历史。史官在修史的过程中会参考很多资料,却不能和前朝人物一起交谈,也不具备历史现场感。他们只能根据资料来揣摩领会,甚至杜撰一些人物心理。不管是编造故事,还是杜撰人物心理,都有主题先行的毛病,还要顾忌当朝掌权者的意思,不能放开写。甚至他们写的一些历史事件有一种小说的意思,只是情节不是那么丰富,甚至有很多人物的记述产生了同质化倾向,让人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是一些帝王将相的出生神话,写得神乎其神,似乎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做领导者,要享受荣华富贵,而别人只能是一般的老百姓,要做农民,老老实实种田,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王朝更替之后,新王朝的皇帝以及权力系统会操控史官,让史官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写历史,同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面子。商朝灭亡以后,周文王取代了商纣王,成了天子,对史官有一定的要求。在权力的操控下,史官只能对商纣王进行污名化处理,说他荒淫无道,弄了酒池肉林,还发明了炮烙之声,而这些对他污名化的说法,实际出现在夏桀身上,却不是商纣王的所作所为。

史官只是顾及自己的安全,却没有顾及后代人如何解读历史,以至于给后代人造成了很大的误解、误读的障碍。无论是一些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对史书上的一些事深信不疑,认为写的完全正确,没有穿凿附会的解释。其实他们大多误解了,因为史官在写作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只是根据材料来写,而统摄这些材料的意识形态是当朝的意识形态,却不是前朝的意识形态,当然会受到权力系统的干预,也就不会据实来写了。既然如此,那么人们解读历史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相信史书的记载,应该读书贵疑,在怀疑的地方下手,寻找其他的资料,似乎可以获得很大的发现。读正史的时候,可以读野史、笔记,读信件、书札,读历史人物同时代人的记述。就可以在这些资料中获得和正史记述不一样的东西,甚至可以解读比较真实的历史。一些史学家或文学家喜欢收集野史笔记,收集信件书札,尤其是名人的这些东西。收集之后能看到很大的不同,做出一些文章。不管是鲁迅还是胡适,抑或是周作人、郑振铎都喜欢逛北京的琉璃厂,买一些古典书籍,买一些古董,回去自己研究。他们买的古典书籍大多是一些人们不常见的笔记、信件之类的东西,而且是原版,比较珍贵。买的古董,也能够验证一些历史上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了正史以外,还要读野史、笔记,读信件、书札,读历史人物同时代人的记述,研究古董,研究文物资料,似乎可以验证历史事件的真伪。很多历史学家又是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研究历史,当然比正史的记载要好得多,也更深刻。除此之外,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喜欢读古代的小说,通过小说来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即便只是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侧面,也仍然是有意义的。古董、文物会说话,古典小说也会说话,哪怕只是其中描写的一个器物,也能够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市面上流行的《老子》有很大的不同,帛书《老子》更具备真实性,而市面上流行的老子大多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改编,被改得面目全非了。《水浒传》对于牛肉的描写,对于馒头的描写,还有对于妇女头上装饰的描写等等都能反应宋代的一些情况,也能反映作者生活时期的一些情况。但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并不会认为《水浒传》就是历史,而是认为《水浒传》是写得比较真实的小说。当然这种真实只是情感的真实,逻辑的认识,语言的真实,而不是故事的真实。但古典小说仍然具备历史的参考意义,人们可以在阅读古典小说的过程中了解古代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也能书写历史。宋朝的皇帝贬了欧阳修,贬了苏轼,还贬了很多的文人,但这些文人会写诗文,并不一定会写历史。虽然欧阳修编著的史书符合了皇帝的意思,但欧阳修的诗文并没有那么老实,苏轼的诗文也没有那么服服帖帖。通过读他们的诗文以及信札,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历史,和正史相对照,就可以看到一些事情真相了。陈独秀有自己的回忆录,陈伯达、陈布雷也有自己的回忆录,似乎可以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历史真相。

读历史就要读出历史事实,读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真实的风貌,而不能被所谓的正史迷惑,也不能陷入伪造的历史之中。应该剔除权力系统的影响,剔除对胜利者的赞美,剔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剔除庸俗的观点,自己探寻历史的真相。毕竟在权力系统支配之下,很多史学家已经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也无法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了。他们都需要为自己的安全考虑,而不是为历史真实发声。这种心态可以理解,解读历史的人可以参考他们的意见,但不能全信,还是需要自己探索,得到历史真相之后,不一定能说出来,但自己知道,就算是读书的收获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读历史,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