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又福,1941年生,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宗其香、何海霞,私淑潘天寿、石鲁。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设: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基金、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和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归图 40cm×68.5cm 1987年

与来访学生孙玉霞、桂兆海的谈话:

问:我们路上说,在您这里学习,认识到最高的审美艺术规律后,现在我们看很多树很美、都很自然、都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分割出的空间关系,很多树枝的交叉符合疏密关系的变化规律以及干、湿、浓、淡的审美规律。我们想学习结束后,计划着自己出去找一个地方,就像您说的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地方画写生画上半年,甚至连续画上两年可以吗?

答:当然可以,画的时间越长越好,能连续画十年更好。我年轻的时候每年都去山里画写生。现在因为身体的关系,行动不方便外出,去山里的时间就少了。学习古人就是为了学习高的审美艺术规律。一笔一墨学完后,不能被套住了。不出去感受大自然,就容易画的程式化。有这个想法很好,高的理想必须一点点具体的去实现。古人讲顿悟、静修。有理想很好,坚持比较困难,要想做好更不容易。要做到“笔墨从心”,非得下苦功夫才行。有志者事竟成。有一位画家,早年说要画这个、要画那个,要把两米见方的画上几张,把别人都给盖了。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还没有见到画出来。想象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很大,会碰到很多困难与现实性的问题。能明确方向很好,黄宾虹说“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他的那个美正等着你去发现呢!不会看的人什么都看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麓 65cm×43cm 1986年

你们关键是要明白,奋斗到最后的目标是什么?是想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还是想多卖几张画?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学画山水画,到最后还是归到卖画上。(我学画山水画就是看见先生您的画打开了哲学这扇门,等于给中国山水画增进了哲学的精神。我们想在学术方面做一些探讨。)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必须找自己的认知。画画的人都很聪明,懒惰的人不多,傻的人更没有,但是有的人临摹黄宾虹画了几十年了也没什么发展。有个学生画黄宾虹三十多年了,如果不知道变化,就没有什么意义。不是说褒谁、贬谁,谁打击谁也没什么意思。例如:×××就是一面镜子,没有任何发展。一百个×××有什么用!自己没什么发展,技术上、思维方式上都不如齐白石。虽然是齐白石的学生,什么都比齐白石差,将来怎么弄?历史上这样的画家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色 42cm×68cm 1988年

关键是要认清什么是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时代与黄宾虹、李可染那个时代有什么不一样?李可染那个时代是为祖国山河立传,李可染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都是什么?要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就必须画的与别人的完全不一样才行。比如画黄山画的再怎么好也只是一张画。这个时代的典型是什么呢?就是超越、超越、再超越!思想超越,思维方式、笔墨超越,什么都要超越。

要与前人完全不同,跨度很大。画山水画没有超越意识,还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怎么可能! 没有超越意识,老一套不行,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现在的京剧为什么成不了这个时代的典型!因为他们老是在模仿。唱得很好,没有发展就没有意义。画人物、山水都一样,画太行山,画得再真实还是太行山,必需要超越真实。实际上前人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时代文化的发展,就是一环接一环下来的,文化就是要一环套一环套上去。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说,到我们这一环的时候,你别什么都不是,够不上这个环。谁能够上这个环,谁就成功了。一定要想成为这一环才行,现在跟你们说这个为时尚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晚 68cm×122cm 1987年

历代以来真正是有大创造的人都有理论,我们认为好的画家比如石涛有《画语录》,八大山人,虽然没什么著作,题在画上的几句话都很好,特别到位。龚贤、董其昌等都有理论传世。真正凡是有大创造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做支撑,没理论是站不住的,你们将来一定要学习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问:向李可染还有贾先生您这样的大师学习,主要是学习精神性的、见解方面的东西。我们想求证一些东西,是怕自己的路走歪了。我最喜欢您的一句话“十年磨一剑,一剑再三磨”,别人都说前一句,只有您说出后一句。

答:云娣她妈妈最不喜欢这句话,说多俗啊!十年磨一剑,磨三十年就三磨,要再三、再四的磨。磨了五十年,就五磨,要老磨,磨到别人都没法磨。攻读博士的人就有一个好处,主要是能多看书。从笔墨上,平、圆、留、重、变,每个人练习练习都能做到,是技的东西。以前改革开放后,学传统的专门提倡笔墨,笔墨至上。有一些理论家批评我,说我没笔墨。我压根就没与他们讨论过,没有讨论的必要。画了几十年中国画,怎么会不懂笔墨呢?这个不必要去讨论。他们这么说,是他们所说的笔墨就是古人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像传统的用笔用墨的方式一样。这其实是对笔墨理解的太单一。佛无相,法无常。最好的笔墨方法就是“无法之法,方为至法”,不是像古人就有笔墨,不像古人就没有笔墨。

2012年1月28日下午1点30分在贾先生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霞光云影 78cm×80.5cm 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锦天章 160cm×45cm 199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夕照图 60cm×90cm 199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静观 100cm×30cm 199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岳奇观 360cm×120cm 199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剪出太行一段云 331.5cm×83.5cm 198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深多奇趣 118cm×47cm 198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山交响曲 55cm×96.5cm 199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秋来风景异 150cm×40cm 198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岳乘风图 140cm×42cm 199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岳风高 95cm×180cm 199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潮 60cm×95cm 199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心且看太行山 178cm×62.5cm 199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中寂寂 120cm×80cm 199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章云锦 62cm×90cm 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岳之梦魂 33.5cm×48.5cm 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夕照图 68cm×48cm 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光 70cm×42cm 198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心且看太行山 280cm×100cm 198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苍茫暮色 100cm×40cm 198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色 150cm×50cm 198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心且看太行山 180cm×95cm 198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山云影 80cm×56cm 199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风骨 81cm×83cm 201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 34cm×34.5cm 197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原泥土香 45cm×68cm 197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秋深图 139cm×55.5cm 198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天黄土 68.5cm×43cm 197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月 160cm×28cm 197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郊妙峰山印象 34.5cm×34.5cm 197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熟 25cm×25cm 197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过 50cm×70cm 197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霏霏兮 50cm×69cm 1979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