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桥区山姆会员店已经开工,根据很多网友的估算,这家备受瞩目的超市,包含了老群众电影院以及周边的位置。
印象中,老西站前街这条街,以前非常热闹。不仅有有人们的生活杂物,还有小朋友最喜欢的漫画亭子(报刊亭)、玩具摊位(变形金刚、玩具枪)。
当然,这些曾经的热闹是源于天津西站。这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铁路风云变幻的标志性建筑——天津西站主楼。这座始建于1909年(清光绪三十五年),并于次年10月14日投入运营的建筑,不仅是中国近代铁路枢纽中的“老前辈”,更是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风貌建筑之一,它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路发展史。
回溯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为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津浦铁路,向英、德两国财团借款,并明确“铁路建造及管理全权归属中国”。津浦铁路,这条横贯南北的交通要道,以山东峄县为界,分南北两段分别由英国与德国承建,展现了那个时代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独特风貌。1911年,南北两段铁路相继通车;1912年,随着全长1255米的黄河大桥落成,津浦铁路终于实现全线贯通,全长1009公里,仅用时四年余,创造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奇迹。
西站前街,南端为大丰浮桥,北端是西站。图片左侧(路西)是天津酒精厂,右侧(路东)是天津105(保密)厂。
这条街的东侧的河北大街三条石区域,曾经是天津工厂作坊的聚集地,被誉为天津工业的摇篮;而路的北侧,旱桥与大红桥一带,是天津连接冀中地区的重要内河码头,至今似乎还有河北航运局的相关机构;至于南部,就是西北角、大伙巷周边,构成了天津老城以北下层民众生活的核心区域。这种环绕西站的独特生态格局,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不变,延续到了今天。
回溯历史,西站周边的河北大街、估衣街、针市街等地,在百年前曾是天津的商业心脏。然而,1900年的庚子之乱(即八国联军入侵)和袁世凯授意的京保津兵乱之后,天津的商业中心逐渐南移,转向了日租界的旭街(现今百货大楼附近的和平路与多伦道交汇处)和法租界的梨栈(即今劝业场附近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交汇处)。
原本繁华的河北大街、估衣街、针市街一带商业区,变得门庭冷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这种衰败的景象,不仅让当时的直隶总督感到棘手,就连当地的老居民也对恢复昔日的繁华失去了信心。然而,津浦铁路的修建却为这片土地的复兴带来了转机:如果将赵家场后的空地开发出来,建设一座新型的大型火车站,那么往日的繁华或许有望重现。
事实也证明,西站的建设确实为周边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那些曾经沉寂的区域逐渐恢复了生机。铁路,作为外来文化的一种强势力量,在促进交通繁荣的同时,也推动了人们社会关系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进程,客观上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而天津西站的建设,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因起点站选址未定,津浦铁路北段的施工先从静海县良王庄开始,后经反复勘探,最终选定在“赵家场”这片地势平坦、无碍施工的土地上。这里,不仅因地势之利成为铁路枢纽,更带动了周边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等商业区的再次繁荣,侯家后的餐饮娱乐与河北大街三条石的工业兴起,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都市画卷。
西站前街,更是形成了许多百姓的居住区,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000年后,随着西站地区的整体改造,这些平房区开始消失。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站周边也从昔日的繁华市井转变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虽然曾经的西站前街平房区已逐渐消失,那份属于老天津的烟火气与繁华只能留存于记忆之中,但西站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依旧稳固,且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西站地区不仅汇聚了公交站、长途汽车站等多种交通方式,还吸引了众多商业设施与居民区的聚集,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说说天津西站主楼,这座以德国古典主义风格建造的“红楼”,不仅是津浦铁路北端的璀璨明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它没有被遗忘,反而在京沪高铁的建设中得到了精心保护——2009年至2010年间,通过滑动摩擦平移技术,主楼分阶段向南平移135米,再向东平移40米,并抬升3.6米,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文物,也为未来的铁路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天津西站,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梦想的建筑,正以它独有的方式,续写着属于铁路与城市的新篇章,让每一位过客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