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原为沙洲与滩涂,自宋代开始,已有先民在此围垦造田,明代开始有组织的大规模垦殖。当时的珠江水和伶仃洋潮水带来大量泥沙,逐渐淤积形成可围垦的土地。广州南沙的围垦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对南沙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中叶至1949年:

这一时期,东莞明伦堂在万顷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围垦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大片的沙田。据记载,从嘉庆至宣统年间(1796—1911年),万顷沙共拍围50多个,扩大耕地达600顷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垦活动继续加速,特别是在1930年至1949年间,新筑成多条小围,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

这一时期的围垦活动,使得南沙的陆域面积大为扩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万顷沙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 ,南沙区域属于番禺县管辖。番禺县围垦开发公司成立,并制定了万顷沙十三涌至十五涌的围垦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番禺县组织了“围垦大会战”,集中全县十万劳动力到万顷沙垦区施工,围垦投产了大量沙田。这一时期的围垦活动,对南沙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围垦形成的湿地和耕地至今仍是南沙的宝贵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第一涌至二十一涌,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在沧海滩涂中造出万顷良田。比如万顷沙地区,在200多年前被称为乌珠大洋。清道光十八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着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顷沙田,万顷沙因此而得名。新中国成立之时,劳动人民已经将万顷沙围至十三涌,随后不断进行围垦,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围至二十一涌。这一时期的围垦也为后来的南沙开发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掀起了南沙第一次开发建设的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这一时期,南沙的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南沙区域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垦活动,特别是龙穴岛西北面的鸡抱沙和西南面的孖沙相继完成围垦,使得龙穴岛的陆域面积大幅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南沙港区和中船龙穴造船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南沙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沙从昔日的浅海滩涂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南沙的围垦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斗争、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垦活动不仅改变了南沙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也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