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汉族占到绝大多数,为总人口的93.94%,其他几十个民族,合计6.06%,确实可以说是“少数民族”。
至于汉族的人口,为啥这么多?
大概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起步比较好。
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因为性情比较温和,不擅杀伐,只能以农耕为主,所以占据了农耕条件比较好的平原、台地和河谷;
而非华夏族,大多骁勇善战,生存能力强,所以选择了丘陵和山区、戈壁等地区,主要从事渔猎、采集和畜牧生产。
所以以后的汉族,在向四周扩展的时候,也只能占据平原、谷地、盆地或者水陆交通要道,对于控制山区、荒漠等地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非华夏族,似乎对于耕地不太感冒,主要是掳掠金银财富、美女和其他战利品。
到了西汉时期,从阴山山脉东南、辽河流域以南、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以东,这样一大片区域内,汉族只能占据最适合农耕的区域,这里的海拔,多数在1000米以下,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可耕地,而且河网纵横,交通相对便利。
一般来讲,在古代,农耕可以承载的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汉族,虽然野外生存能力很弱,但人数却是越来越多。
而其他民族不从事农业生产,相对来说,承载人口就要少很多。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可信的人口普查,是在公元2年的西汉时期,总人口59594978人。当时耶稣才只有2岁,华夏族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将近六千万人的文化共同体。
这就要说到,华夏族的民族认同,其实不太看重血统,主要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无论蛮夷戎狄,只要尊奉中华文化,那就是中华正朔。
比如后来的元朝,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英宗还穿着汉服,按照儒家礼仪祭祀元朝太庙;后来的清朝,康熙帝以师徒之礼参拜孔子,雍正帝规定,把祭孔作为每年的年例,这些朝代,理所当然是中华帝国的正宗传承。
从这一点上说,华夏族其实和罗马人特别像,罗马人每当征服一个蛮族,就把对方归化的首领,也请进元老院,一起参政议政,把这个蛮族所信奉的神灵,也请进罗马万神庙,共享香火,融入罗马的意识形态,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大帝国。
中华其实也差不多。
西汉初年,华夏族的赵佗从中原王朝独立出来,自立南越国,当时华夏族在当地还是“少数民族”,越人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所以赵佗对外,只能自称“蛮夷大长老夫”,地位才能稳固。
西南地区的云贵一带,一直到明朝,才出现了汉人占多数的局面。
但这些地区后来都被汉文化同化了,人口自然也就融入汉族。
比如谭其骧先生就考证过,说湖南地区的彭、苏、杨、向、舒、符等姓氏,祖上几乎都不是汉人,而是蛮族血统。
但那又如何呢?
有些大族到了明清时期,家族科举兴旺,已经是典型的汉族耕读世家了。
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只有到了新中国时期,才出现了人口普遍大幅增长的现象。
究其原因,除了新中国的好政策,就是很多被同化的人群,由原来登记的汉族,恢复为本民族。
尤其1978年后,各项恢复、改正或优待政策的推出,更加快了民族演变的过程,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剧增。
比如在1982年,四川省石柱县只有土家族21人,短短两年后,到1984年就已经达到了226987人,增长了一万多倍,因此在当地成了土家族自治县。
再比如辽宁省的满族人口,1982年人口普查时,还只有198万,也是只过了两年,到1984年,就猛增到了276万,平均每年增幅超过14.2%,在1985年,当地新建了三个满族的民族自治县。
还有中国的回族人口,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是355.93万,人数在中华民族里排第4,如今已经是1100多万人,仅次于汉族和壮族,人数排第3。
那么元芳,你说未来中华民族的人口比例,还有会大的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