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农业谚语叫: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眼下,八月十五将至,通榆县大田玉米也如约般地进入定浆期,走进鹤乡大地,随处可见的玉米植株粗壮、果穗均匀、籽粒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通榆县乌兰花镇大成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基地,农场主王天禹随手掰下一穗玉米,熟练地搓下几粒,在手里颠了颠,预测今年的玉米公顷产量突破3万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天禹告诉记者,玉米高产,宽窄行种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制胜法宝,说白了就是玉米高密精准水肥一体化种植,以密植为增产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驾护航,这样,玉米的丰收才能蓄足生长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品种、新技术相互配合,正在通榆各地“多点开花”。除了王天禹选用的联达F085,通榆农夫大田种植合作社选用的黄金粮MY73也表现突出。有了新品种,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生产管理能够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不仅满足了密植群体全生育期水肥需求,还能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效协同,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玉米丰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实际上,每年的农忙时节,通榆县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都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们常年扎根一线,跟踪服务玉米等大田生产的全流程,从播种、灌溉、防虫防害到收获,对农户开展“一对一”的精准服务,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为他们带来农业科技新力量。据统计,通榆县今年玉米种植380多万亩,实施密植地块50万亩,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地块160万亩,科技赋能正逐渐由点到线再及面,全面推动通榆玉米生产的增产丰收。(李桂华、张晓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