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榨汁一体机正在进行甜高粱采收作业。
近年来,东营市河口区大力培育“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围绕以地适种、以种适地,不仅改善了土地质量,还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既夯实了粮食蔬菜生产基础,又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率先突破,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目前,这里已有15个品牌产品被授权使用“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形象标识。新户镇、六合街道、义和镇、孤岛镇先后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河口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纳入省级创建名单,新户镇“绿野·海韵”纳入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
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经呈现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图画,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黄河尾闾,河口大地,今年又丰收。
“我种植的3800多亩盐碱地,连续4年使用有机肥改造后,今年好地块的玉米收成达到了每亩1000多斤,比起没改造前,亩产增加了200多斤。”10月18日,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坨子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崔如山自豪地说。
地处黄河下游退海之地的河口区,现有耕地51.79万亩,耕地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占比达到80%以上。近年来,河口区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实践、路径和模式创新,围绕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和特色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形成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的河口经验,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了丰饶的田野,让大片盐碱地绽放出生机与活力。
以地适种
改地+特色种养循环促增收
河口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盐化程度重。
河口区还是全国畜牧大县和奶业大县、山东省首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规模以上养殖场301家,截至今年6月底,猪牛羊等大牲畜出存栏30.24万头,禽类出存栏812.8万只。有效利用年产110万吨畜禽粪便资源,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将盐碱地变成新粮仓,成为河口盐碱地提升改造的重点和亮点。
“这些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地块,现在土壤更疏松了,含盐量也下降了。今年我种的麦子收成也很好,亩产从七八百斤增长到了1000斤左右。有机肥的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肥料运到地头前都要过磅,检测含盐量。我还有个希望,眼下一亩地是按照1000多斤有机肥配给的,以后每亩地能多给些肥料就更好了。”崔如山补充道。
“河口区建设了10万亩的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区,并带动周边30万亩土地,通过连续4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化肥使用量2023年比2020年下降5.95%,粮食生产连续4年保持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6.65%,创历史新高。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55%。”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土肥室负责人秦涛说。
以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河口区结合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工程、农艺等综合措施,同步推进生物改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10月份,我在双胜村租了600亩盐碱地,其中有400亩地,由区里统一进行了盐碱地提升改造,玉米亩产800多斤,没改造的地块亩产才400多斤。”新户镇艾和村种粮大户王俊枝说。
“今年春天开始的新户片区盐碱地改造项目,总共1.57万亩。我们通过维修提升泵站提高水浇效率、加高加宽渠道、地下铺设排盐暗管、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把土壤的含盐量从13‰逐步降到了4‰-5‰;原先庄稼长得像牛皮癣一样的地块,第一次实现了连片长势良好。这一新技术比淡水泡田压碱、台田改碱等传统模式有了很大提升。”新户镇项目负责人徐帅帅说。
河口区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通过实施水库蓄水—渠道输水—明沟排水的“灌排分开—暗管排盐”模式,确保珍贵的水资源用在排盐洗盐的刀刃上。经初步测算,改造地块外排水含盐量由传统淡水泡田压碱模式的15‰提高到30‰,治理成效明显提升。目前河口全部项目区3.17万亩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完工。这些盐碱地已经成为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以种适地
创新品种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河口区一直将种业创新作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法宝”,推动“以种适地”,将盐碱地丰收的种子密码,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在义和镇寿光村的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随着最后30多亩大豆试验田收获完毕,科研主管房姝婷将工作重心从田间转移到了实验室。位于寿光村的这460亩盐碱地大豆试验田,每年要试验种植120多个品种品系的大豆。
除了试验田,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育繁推”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中心集新品种培育、良种繁殖、试验种植、技术推广于一体,综合实验楼内配套1200平方米的生物育种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库,还有4000平方米的种子智能加工厂等配套设施。
“我们依靠技术手段和科技平台加速育种进程,目前公司已经入选申报了一个国家级大豆新品种、两个省级新品种。”房姝婷说,目前这里推广的“齐黄34”和“圣豆5”两个大豆品种实现高产稳产,“齐黄34”耐旱、耐涝、耐盐碱,非常适合河口区的盐碱地种植条件。
由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实施的“耐盐碱耐密植大豆品种选育项目”,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公司计划到2025年发展耐盐碱豆种基地2万亩,年加工培育优质耐盐碱豆种500万斤。
10月16日,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外的1000亩甜高粱种植地块上,新研制的3台收割榨汁一体机正不停地吞进秸秆,然后将榨汁后的残渣输送到随行运输车上。“今年我们镇6000多亩甜高粱喜获丰收,新机器大幅度加快了榨汁和秸秆残渣青贮的速度。目前一亩地可以收获30%含糖量的糖汁225公斤左右,生产青贮饲料4吨左右。甜高粱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东营市和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卫国介绍。
去年,义和镇联合科研单位和北京泰华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耐盐碱的甜高粱品种,并取得了试验种植成功。今年,义和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发展甜高粱产业,全面带动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并力争泰华集团高粱糖浆生产等相关产业落户当地,构建耐盐碱种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作为饲草新品种的甜高粱,高粱糖汁用途广泛,而其粗蛋白质含量与全株玉米基本持平,可消化率达70%,是全株玉米的1.3倍,是优质青贮饲料。它还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抗病、抗倒伏等功能,并且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地块,可以修复盐碱土壤,直接种植粮食作物。义和镇肉牛存栏量近3万头,发展甜高粱种植,既改良了盐碱土壤,还为肉牛提供了优质青贮饲料。
大食物观+多元化发展
促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眼下,河口区六合街道丽泽“菜篮子”产业园的大棚里,京彩8号草莓西红柿挂满枝头,煞是喜人。“这些西红柿是我们使用富硒种植技术和利用厌氧菌对高盐碱地进行改良,并使用食用菌渣控湿保湿、改进滴头灌溉、选育耐盐碱种苗等措施种植,成熟之后的西红柿肉质紧实多汁、酸甜可口,目前销售价格在8元左右,远高于普通西红柿售价。”河口杰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隋锋说。
今年5月,经过技术创新,这里的盐碱地大棚创造了1051.2斤的全省中度盐碱地羊肚菌种植高产纪录,产品远销青岛、广州等地。
盐碱地上的瓜果格外好吃,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为了发挥这一优势,河口杰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种植了15亩的新品种鲜食玉米。“这些鲜食玉米将于11月下旬上市,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很多订单。”隋锋说。
大田里的百合已经进入休眠期,但是位于河口街道黄河口百合产业园的组培实验室里却依然忙碌。百合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材,可观花可食用,其根茎也可当作药材。
这片占地3000亩的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6亿元,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智能种苗室、生物组培室等工程建设。“今年的育苗工作比往年更加繁忙,我们的目标是在含盐度4‰-5‰的土地上实现亩产1000公斤鲜百合。”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张垒说。
园区共引进全国百合领域8名领军人才,耐盐碱百合育种技术全国领先。首次挖掘百合耐盐碱基因,两年培育耐盐碱百合新品种1个、新品系5个,今年繁育百合种苗2000万余株,推广大田种植百合1700亩。下一步,河口街道将以黄河口百合产业园为核心,打造集“研发——生产——研学”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百合小镇,推动北京农林科学院和山东合悦共建“黄河口百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学研高效团队,实现耐盐碱百合种质高端创新引领,打响黄河口百合品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张吉亮 侯丽雅 任文琦 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