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传习录》里,王阳明和陆原静的来往书信,王阳明说:你的来信里写到:“良知亦有起处等语。”

然后王阳明回复说:也许你并没有听明白我所讲的学问。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者是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虽然有时有妄念发出来,但良知并没有不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良知,有时就会放失了,良知就被遮蔽了。

虽然人糊涂闭塞到了极点,但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

即使有时放失了,失照了,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

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看这一小段,其实是紧接着上一小段的,所以可以合在一起看。前面我们讲了恒照,因为良知就犹如镜子照物一样。

镜子有个能照的功能,不管任何事物来了都能照,随感而应,物来则照,无物不照。

我们的良知也是如此,你见到一朵花,也能随感而应,从而知花,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跟镜子照物一模一样。

但现在陆原静有了一个误区,他认为良知有个起处,也就是事物一来,然后镜子才能照,认为这就是个起初。而当事物走了,镜子就不能照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上一小段里我们也讲过了,镜子能照的作用一直都在,未曾有丝毫变化,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难道事物来了镜子才能照,而没有事物时,镜子就不能照物了吗?虽然没有事物,但镜子能照的那个作用未曾消失啊!

有事物时照有,无事物时照空,不管有事无事,它都在照。

所以它一直都在,无有一息之停,至诚无息,既然一直都在,又怎么会有起处呢?如果有个起处,那就不是一直都在了。

所以王阳明才说:「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我们对照到人身上的良知来看,虽然有时候会发出妄念,但良知未尝不在,只是人不知存养它,这个时候就失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