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中国人的思维危机》。本书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章 原因 : 为什么缺乏思辨力 ( 下 ) ——教育与思辨力

一部分儿童具有思考的习惯, 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

——伯特兰 • 罗素

虽然语言、宗教、传统等都会对人的思辨力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但是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 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把原因更多地归结于当今, 特别是当今的政策与制度。我们谈的主要是今天的中国人, 要提高的也是今人的思辨力。一个人思辨力的发展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 中国人缺乏思辨力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知识的欠缺和思维训练的不足, 中国教育应负主要责任。

儿童天生就喜欢思辨, 喜欢思辨是人的天性。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通过各种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当他学会语言之后, 便开始用思维来认识世界。小孩子最喜欢问“为什么”, 这是对事物原因的探寻,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要通过对原因的寻找来证明某事物之所以如此, 这就是思辨的过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 是因为这里讲的不仅仅是故事, 而是对某种见解和观点的论证过程, 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色彩, 能够启发人的思考。而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这么火, 也正是因为他不仅仅是讲故事, 而是在讲故事当中夹杂了议论, 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启发人的思考。如果人们只是喜欢听故事, 还不如直接读小说得了;而人们之所以喜欢夹叙夹议的方式, 正是由于喜欢思辨。

遗憾的是, 喜欢思辨是人的天性, 而我们的教育却在不断地抹杀这种天性。正如罗素的名言一部分儿童具有思考的习惯, 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罗素的这句话并不是针对中国的, 但却很适合于今天的中国。同时这也说明, 在西方历史上, 同样也曾经存在抹杀儿童思考能力的教育, 只是他们现在改善了、进步了。这给了我们信心, 中国教育这种不如人意的情形是可以改善的。中国教育的问题, 没必要多说, 咱们都深有体会, 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一大套。在中国教育诸“罪状”中, 笔者以为最大的是中国的教育没有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仅没发展, 甚至是在压制下产生了退化, 把聪明的孩子也教傻了!2005年, 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慨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的“钱学森之问”。确实如此,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自己单独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很少, 更别说是大师了, 凡是特别杰出的人物, 多数都有外国留学经历。

这是非常遗憾的, 中国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的教育, 不仅是有关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不够, 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不够。很多学生不了解相关心理学、逻辑学的常识, 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了解不多, 对思维的规律一无所知,思维训练更是中国教育的盲点。这种教育是很难培养出思辨力强的学生的, 而没有强大的思辨能力, 又怎么能够成为杰出人才?

如果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当然是教育。但多年来, 中国教育受到了这么多的口诛笔伐, 却进步微小。为什么就改不了呢?有人说, 中国的教育有这么多弊端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割断教育与历史的联系, 但事实是, 自从近代以来, 中国人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教育, 并且是全方位地学习与引进, 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可以说, 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是今天, 一些大学还直接引进西方的教材和来自西方的教师, 并以此来证明办学水平之高。中国在教育上仍然在以西方为师, 传统的影响又有多少呢?遗憾的是, 中国人学习西方并没有学好, 只学到了皮毛没学到实质, 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内容, 根本没学到人家的精髓。这与中国人思辨力不足有关, 对于一些观念、理论和方法, 许多决策者和教育者并不能真正地理解, 更不要谈运用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缺乏思辨力的人主导教育工作, 培养出来的也是一群缺乏思辨力的学生; 这群缺乏思辨力的学生长大后主导教育工作, 培养出来的还是缺乏思辨力的学生。这么循环下去, 有什么进步可言!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改变, 只有两个途径 : 一是靠内部力量, 靠我们自己觉醒, 特别是要依靠决策者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去寻求改善; 二是靠外部力量, 任凭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国家就会越来越落后, 甚至受到外人的批评或是打击, 被打醒了, 再去改革, 中国的清末就是如此。作为中国人, 我们当然希望我们能够主动求变。

中国教育之所以阻碍和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是因为中国教育存在太多不合理的地方, 有体制和制度上的, 也有观念和方法上的。限于篇幅, 笔者在这里只谈论广泛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方式方法, 这些观念和方式方法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中的错误观念

学校教育在现代人类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狭义的教育概念通常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思辨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当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在当前的中国, 有许多错误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学生思辨力的发展。

( 一 ) 重知识传授 , 轻思维训练

虽然中国的很多政府文件对教育目的有着较为科学的论述, 但是现实往往与文件是两回事情。中国教育一向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成教学的主要目标, 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工业社会的机器, 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从源头上就错了, 其他的就更别说了。

1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在教育的诸多目的中,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目的, 也是最关键的目的, 因为其他目的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做事的道理, 都要通过思维来理解。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就难以理解很多道理,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 都很难做好笔者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 培养思维能力并不是要把每个儿童都培养成高智商的天才, 这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 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等方面都存在先天的差异, 培养思维能力就是在先天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遵循正确的思维方式, 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潜力, 使人的思维倾向于全面、深刻、客观、迅速, 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采取更加合理的行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 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把潜在的认知能力表现出来。教育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而批判力就是质疑和求证的能力, 也就是逻辑思辨的能力。耶鲁大学制定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

如果学生从耶鲁毕业后, 在某一领域投入极深, 而忽视更广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机会, 那将是耶鲁的失败。 [87] 耶鲁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是非常高明的。有人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好, 因为中国中小学生“基础扎实”,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他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的。美国人同样认为他们的儿童比中国人“基础扎实”。中国教育所谓的“基础”指的知识基础, 而美国人眼里的“基础”是能力基础, 没有可比性, 无法得出中国基础教育比美国好的结论。就现在来看, 美国的教育方法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看看人家发达的科技文化水平就知道了。

2. 知识传授在教育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

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的存储、提取和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在这种背景下, 人类对于自身记忆、计算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对于思维、创造等能力的要求则越来越高。由于信息技术发达, 记忆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以及网络方便地查询和获得知识。既然可以如此简便地获得信息, 对很多知识便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死记硬背。即使是一些记忆力不是十分出色的人, 他也可以在工作、研究等领域获得成功。

再者, 大脑存储的知识量是有限的, 这倒不是说大脑的功能不强大, 而是因为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能背诵的知识也是相当有限的。即使记忆力再好的人, 穷其一生, 他的知识量也难以比得上一个普通的电脑硬盘。《四库全书》总字数约7 亿字, 即使我们按一个人能活100 多岁, 要每夭背诵2 万字、连背100 年才可能背诵7 亿字,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人脑还会遗忘, 还会混淆, 还会出错。而把《四库全书》做成软件之后, 仅占7G 左右的硬盘空间, 并且可以方便地査询所需要的任何信息。所以单论信息的存储, 人脑根本无法和硬盘相比, 而且硬盘一般也不会“遗忘”和出错。

在今天, 对于记忆力好的人来说, 他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么大(当然应付喜欢死记硬背的中国教育还是有优势的), 因为记忆力稍差的人也可以用电脑、网络、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信息储存方面的差距不再明显的情况下, 谁的思维能力更强,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会思考要比会背书更为重要。

3. 思考与学习同样重要

一个电脑仅有硬盘是不够的, 即使这个硬盘再大、存储的资料再多, 如果没有CPU, 这个电脑就不能运行。中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都培养成了一个个储存了很多知识的硬盘, 却没有给他们一个会思考的CPU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同样重要, 而中国的教育却是重学习、轻思考。学生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 他极少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中国的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有背诵崇拜症, 似乎只要背诵的东西多了, 这个人就是聪明的、有前途的。正是看穿了这种心理, 各种打着增强学生记忆力旗号的骗子到处招摇撞骗, 有的说是发明了某种方法, 有的说是开创了某种理论, 有的说是发明了某种药物, 让大量为记忆力烦恼的学生和家长上当。笔者并不否认记忆的重要性, 因为思维活动是以一定的知识量为基础的。但知识多少并不能说明思维水平的高低。

我们的祖先一直强调“悟”字, 强调“悟性”的重要性, 是说单靠背诵前人的经验知识是不行的, 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如果我们看看古代的那些伟人, 就会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春秋战国时代, 人们的知识量远少于现在, 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的书籍资料是非常少的, 就是想读也没有多少书可以读。他们可以做到读尽天下书, 就是因为当时的书不多。他们的知识量要比今天的大部分大学生要少, 但是他们善于思考, 所以留下了极富思想性的著作, 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辉煌的时代。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时, 生活环境困苦, 但他每天默然端坐沉思, 以求达到“静一”之境, 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虽然他以前读过很多前人的思想著作, 但只读书是不行的, 他想通过思索来获得真理。而佛家的顿悟, 也是建立在思索的基础之上的。

很多学科的开创者——逻辑学上的亚里士多德、经济学上的亚当• 斯密、几何学的欧几里德, 他们读过多少本学科的书呢?毫无疑问,他们读过的逻辑学著作、经济学著作、几何学著作远少于现代的学者,因为这些学科是他们创立的, 在他们之前根本没有专门的著作。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 除了一定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思考。

当然, 古代人是有时间思考的, 他们没有八小时工作制, 不用加班, 没有电视可看, 更不会上网聊夭, 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而现代人匆匆忙忙, 一旦离开学校, 连读书的时间都很少, 思考的时间则更少。这也是现代人的悲哀, 现代人越来越成为社会工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个死板的螺丝钉, 把你拧在一个岗位上, 动弹不得, 你即使换了一个岗位, 也不过是螺丝钉换了一个位置而已。现代文明并没有使人更加自由, 反而失去了更多的自由, 失去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 还有思考的自由。

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 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在学校里, 学生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 老师和课本是怎么说的, 学生就怎么做, 没有自己的思考, 一切的观念与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学生的时间完全被上课与作业所占据,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所以虽然知识量增加了, 但思维水平没有相应提高。

我们需要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知识, 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

4. 发达国家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则相反

要提高思辨力, 除了了解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维训练。思辨力的提高仅仅靠一两本逻辑学教材或其他书籍的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需要长期的训练、思考和应用。不然的话, 即使学了一些理论, 也只不过学到了一些死知识, 不能用于生活和学习。

我们可以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不需要作太多的研究, 只要我们阅读一些在国外的华人所写的文章、书籍, 了解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儿童的方式, 就能够深刻地发现, 发达国家是多么地重视对儿童进行思维的训练, 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在美国, 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 老师给孩子们很多表述的机会, 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 相互辩论。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 多数学校都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 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 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活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 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进行思辨能力的准备。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让人学会思辨, 培养头脑, 避免被愚弄。思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听到任何观点都自然去怀疑、审视, 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在逻辑上、事实上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是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开端, 同时还能够把思想表达得很清楚, 给人以足够的说服力。

美国的教育是很多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有人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 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 还有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我国扎实。这是不对的,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他们虽然没有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却对孩子们进行了高强度的思维训练, 结果就是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可能弱于中国, 知识量可能小于中国, 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却远强于中国。他们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感悟, 他们虽然背诵的知识比中国学生少, 但他们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却比中国学生要多得多。

(1) 小学生就开始写论文、作研究

中国人大新闻学院院长高钢教授曾写过一篇《遭遇美国教育》的文章, 这篇文章反响很大, 很多人都看过。文中谈到了美国人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高钢在文中说, 自己10 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 上英文课,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 题目居然大得冲天, 比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之类。对此, 连高钢这位曾经做过多年记者、见多识广的教授也大吃一惊, 这样天大的题目, 在中国即便是博士也不敢去做呀。偌大一个中国, 她的地理和文化, 她的历史和现状, 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

把高钢教授换成任何一个在中国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家长, 都会有和他一样的怀疑与惊讶。但是孩子完成后的作业更让人惊讶, 写出的竟然是一本20 多页的小册子。内容丰富, 有九曲黄河、象形文字、丝绸之路、五星红旗等等, 而且孩子还把文章分出了章与节, 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这是很多中国人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看到孩子的作业, 高钢教授说自己有点“发蒙”, 是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发蒙。我们中国很多本科生写一篇几千字的毕业论文都愁得头疼, 最后不得不东拼西凑, 连编带造, 好不容易完成, 有的还是复制粘贴过来的, 而人家小学生就会写了。有人说, 中国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不如美国的中学生, 我觉得并不是夸张。因为人家的小学生就开始写论文了, 我们的大学生还天天在玩网游, 怎么能比呢?

在美国历史课上, 老师留的作业更让我们这些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六年级的历史课上, 一位老师留给学生的关于二战的作业有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 你将“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高钢教授在这篇文章中还谈到了一次大型的历史作业:

我要儿子把老师留的作业拿过来, 一看, 真吃了一惊:这作业的阵势咱们在中国还确实没见过:

1. 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

3. 再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 张卡片, 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 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 这还没完, 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 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我问儿子, 这个作业老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难怪他这么着急, 这个“活儿”, 就是成年人也得忙活一阵子呢。[88]

试想, 学生读了这么多的历史书, 对美国的历史能不熟吗?需要老师天天逼着他背诵知识点吗?根本不需要, 他自己就记住了!而写作内容概要、评论历史人物, 都是逻辑思考的过程, 是思辨能力的训练, 综合、分析、演绎、归纳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得到强化, 经过这样长年累月的训练, 思辨能力能不强吗?看看人家的作业, 想想我们, 真是天壤之别啊。并且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 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按中国人的观念, 有人会觉得, 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呢?小孩子能谈出个什么东西来?他能讲出个啥道道?笔者以为, 学生谈论这些问题, 不在于对错, 而在于动脑子, 这是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是在这种训练中不断提高的, 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正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发掘出来的。每一篇论文的写作都是思考论证的过程, 正是经过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也使得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提高。正如高钢教授在文中所言:“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 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而且这样还开阔了学生的胸襟,引导他们关注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 即使他们的观点显得有些幼稚、浅薄, 但是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 不是老师或书本告诉他们的, 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加强。高钢先生还说:在完成这种作业的过程中, 孩子要阅览比教科书上丰富得多的资料, 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 孩子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教科书的内容太有限了, 知识的海洋在小小的课堂之外!

孩子在阅读各方专家学者对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与分析时,不仅会打开眼界和思路, 而且会发现, 对同一件事情, 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复杂, 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有他的道理, 因此, 孩子们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绝对权威”, 同时也不会随便忽视“一家之言”的价值。

老师深刻的用心还在于, 让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 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这可能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用。[89]

而到了高中, 美国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更有深度了,2009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文章《留学美国女儿的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文中谈到美国高中历史课的作业: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 在3到5页纸之间, 打印出来, 要双空行, 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 如网上、书籍等), 至少有5句引文。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 的观点:BOOKERT.WASHINGTON( 布克•华盛顿),W.E.B.DUBOIS( 杜伯•依斯),MARTINLUTHERKING,Jr( 马丁•路德•金),X.MALCOLM( 马尔科姆) 。在你的论文里, 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 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 还必须在你的论文中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 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 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 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还有:

关于南北战争:

1. 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2. 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 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 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 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 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 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 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作出怎样的概括?

构造一个争论, 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很明显, 这些作业都有相当的深度, 这样的论文写作能够充分地调动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旅美学者黄全愈在其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谈到自己的孩子矿矿在美国上小学时就开始作研究、写论文。

矿矿上小学二年级时, 就在老师的要求下, 到图书馆借阅了十几本书, 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这篇报告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 含四个小题目:1 . 介绍;2. 蓝鲸吃什么;3. 蓝鲸怎么吃东西;4. 蓝鲸的非凡之处。

这让黄全愈先生惊讶, 也让他深思。虽然只是一些资料的简单堆积, 甚至称不上是论文, 但这对一个二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难得的, 这个过程能够促使孩子动脑, 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正如黄先生所说, 孩子“收集资料, 阋读,找观点, 组织文章……一步不差, 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 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 到着手写文章, 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去筛选材料, 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90] 。到了五年级, 矿矿写的研究论文已经相当专业化, 比如一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

与矿矿上二年级时写的论文相比, 这篇研究论文可以称得上非常专业化了。论文是在电脑上打的, 用我的激光打印机印制而成。就像是任何一篇正规论文一样, 以非常工整的双排空间间距洋洋洒洒地写满了四张纸。

开头的一段文字, 介绍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作为独立自学的研究课题。然后分四个小标题, 就卡通画和漫画的发展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卡通画家和漫画家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创作的动机, 以及卡通画和漫画创作时的感觉等问题, 谈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见解。文章的后部, 还附上了参考资料的来源出处。

老师要求研究的参考资料至少应来自三个不同的出处。这回矿矿明白了所谓不同的出处并不是指来自三个不同的图书馆。他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 还在因特网上找了不少材料, 并借看了录像带, 最后采访了一位迈阿密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充实的资料使得他的研究报告具备了游刃有畲的发挥余地。

在议论中, 矿矿像一个成年的行家, 毫不拖饰他对未来卡通画和漫画艺术的看法:“到了2000 年, 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部电脑。到了那个时候, 只要单击鼠标, 你就可以制造出一张卡通画或漫画。而且你也将会看到, 单击鼠标将是一件并不需要多少技巧的事。尽管如此, 我觉得要想表现艺术家的个性, 只能通过艺术家自己的手去绘画。这样的绘画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你内心之所想……” [91]

对于以上引用的矿矿对未来卡通画和漫画艺术的看法, 作为看惯了中国教育的人, 笔者真的很难想象这竟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

黄全愈先生说, 自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儿子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年级时, 他的所谓研究不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 属于材料整理类型的研究。而五年级时的研究已进入问题研究阶段, 他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而且能够得出独到的见解, 虽然还比较散乱, 不够严谨, 不够科学, 但其中包含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却是显而易见的。

而到了中学, 美国孩子已经开始了真正的科学研究。黄全愈提到, 矿矿在七年级时独立完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课的老师要求孩子们自选一个课题, 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研究过程。课题广泛,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从动物到植物, 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 选什么都可以。但. 一定要新, 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 而且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矿矿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富有想象力的课题: 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矿矿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 并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 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 让小老鼠待在一边, 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 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来取得食物的时间。

儿子每天下课回家都在忙忙碌碌地搞他的测试。为了找到最佳测试方式, 他设计了好几种方法。经过比较, 他最后采用的方法是, 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五天。第一阶段, 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矿矿把左边的洞堵起来, 只开放右边的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 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 吃到食物。而那只看上去贼溜溜的小黄老鼠, 实际上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 钻过洞来就会别有洞天。

第二阶段, 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 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矿矿先是把右边的洞堵上, 把左边的洞打开, 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把出口封起来。小老鼠钻过去会发现受到阻碍, 不得不转回头。在老鼠回头后, 矿矿又把右边的洞开通, 让小老鼠能钻过去取到食物。

按照矿矿的设计, 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矿矿把左右两个洞同时打开, 左边的还是用塑料纸封上, 右边的还是畅通无阻。然后看小老鼠的选择。

那几天, 我和妻子都饶有兴趣地去看矿矿做试验。儿子手里拿着秒表, 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

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来一两个“引体向上”, 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鼠则十次之中有八到九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 几天后矿矿完成了他的论文。

一看他的论文, 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

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他所写的结论更是让我对儿子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 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 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 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

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 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 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92]

笔者读到此处, 想起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的那些动物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与矿矿的研究方法何其相似。一个初中生, 他却像一个动物学家一样在做研究, 这样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全愈先生还提到了矿矿的同学们所做的其他有趣的研究课题,如:音乐( 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猫是左撇子, 还是右撇子?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多数题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真正的科学研究。黄全愈先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 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 [93] 这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中美教育的差别。

每当看到类似的文章, 我都会大发感慨, 美国人从小学就开始学做研究、写论文, 七年级的学生就能够写出非常正规的研究论文了,经过这样的训练, 他们的思辨能力能不强吗?他们的科技素养、学术水平能不高吗?!美国能在科技上领先世界, 真是一点儿都不奇怪。想想我们的孩子, 从小就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导致思辨水平的低下, 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写不出像样的论文, 又谈什么科研能力呢?近年来,甚至有一些中国专家提出要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有的学校已经打算取消。如《成都商报》2009 年10 月11 日的新闻《四川大学新闻系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目前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 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 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 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

本科论文“太水”引得“人神共怒”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说, 随着大学教育作用的转变, 本科论文已成鸡肋。“按说, 论文要求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可是你想想, 要一个本科生在新闻学研究或新闻学史论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见, 可能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只好大量复制、粘贴, 等于把学生往剽窃上赶; 老师呢, 只是反复强调一点:‘不要抄, 抄了你脱不了手, 我也脱不了手’, 导师们没有时间, 也不可能对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因此, 毕业论文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 指导老师棘手, 社会又指责论文太水, 可以说是‘人神共怒’。与其目前这种尴尬局面, 不如放弃。”

张小元认为, 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 形同鸡肋, 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自1999 年大学扩招开始, 大学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毕业生。然而, 我们也看到,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是工厂招不到一技之长的人。这是为什么?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了。业界评价我们, 有句非常不好听的话, 说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的’——虽然很刻薄, 但也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与业界脱节, 学的东西和实践完全没有联系的现象。”

因为学生写论文困难、写不好论文, 就不再让学生写论文, 这是什么逻辑? 真是荒唐, 学生学起来困难的课程多了去了, 怎么能因为学生做不好就不让他做?至于就业难问题更是与写论文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的大学生写不好论文是因为从小就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于本科生论文来说, 重要的不是观点的正误,而是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否, 不必在创新性及正确性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 专家教授的观点都不一定正确, 何况学生。再者, 就是教师对论文的指导有问题, 学生往往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既然感兴趣的不能做, 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只能是应付应付了。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 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就会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再者, 论题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寻找论据, 而不是拘泥于书本, 纸上谈兵。同时, 要允许多名学生联合做一个课题。我想起了美国学生到中国研究愤青现象的事情。这些美国研究生做这个课题仅仅是一门课的要求, 但他们是通过实地调查来做的, 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非常值得中国的大学老师们借鉴, 我们的很多论文都是纸上谈兵, 没有调查和实践, 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其实, 我们的很多专业都完全可以选择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题。

论文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更是思辨力的训练, 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缺乏这种训练,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就笔者自己的体会来说, 写作论文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写硕士论文前, 听说要写3万字以上, 感觉非常困难, 觉得3万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怎么能够写这么多呢?哪里有这么多话可说呢?很多人上中小学的时候, 都有写作文没话可说的体会。可是当我写完论文的时候, 觉得3万字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对于文科来说, 一篇3万字的论文容量很有限, 甚至不足以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笔者想很多研究生会有同样的体会, 很多同学硕士论文最后的字数是5万字甚至10万字。完成了硕士论文之后, 笔者能够感觉到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 再写文章的时候感觉思路更开阔了、认识更深刻了、观察更全面了、条理更清楚了、逻辑更严密了。感觉写文章不再是那么困难, 甚至是一下手就是几千字。

看来, 我们的大学论文写作教学应该向美国的小学学习。如果我们本科生都取消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那么美国小学生的论文水平就可以抵得上我们的研究生了。

(2) 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2004年5月19日,199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到吉林大学访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 他特别强调“基础教育”时期的“空间”很重要。他认为, 美国的中学教育从表面看似乎不太好, 好像过于宽松, 但学生到了大学却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好, 主要是中学时期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限制, 这是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 [94]

在时间上, 美国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中国学生要多得多。首先, 这些时间如何安排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他们要自己动脑子为自己的时间做计划, 这本身就是思维训练, 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 他们有时间去自由地思考, 既可以思考课堂上学过的东西, 也可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东西。而在空间上, 美国中小学生拥有更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他们的老师不会让他们去死记硬背知识点, 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获得知识。美国老师不像中国老师这样, 强迫学生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中国的中小学生就完全相反了, 他们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的时间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在学校里, 全由老师安排; 到了家, 全由家长安排。甚至周末和假期要干什么也全是家长说了算。他们不必动脑子为自己做计划, 他们就像一台被设定好了程序的机器人, 根本就没有自我管理的锻炼机会。中国的教育又通过强制手段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规定了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 致使学生缺乏想象的空间。美国的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向一切发问”, 老师也充分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中国的孩子是在一个不提倡思考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 他们的思辨能力怎么能得到发展呢?

为什么美国老师不让学生背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我们中国的学校可是要天天背书呀?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可我们总是忘记祖先的教诲, 总是不明白, 怎样获得知识、怎样使用知识, 要比死记硬背知识重要得多。

许多有出国经历的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 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可是为什么一到实践领域, 搞点研究性题目, 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富有创造性?”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中国学生会背书、会考试, 但他们不会思考,更何谈什么创造呢。

在考试制度方面, 我们同样是过于重识对学生知识量的考察,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不够。高考是指挥棒, 高考考什么, 老师就会教什么, 学生就会学什么。而在中国的考试中, 对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考察, 过于重视知识的记忆和解题的能力。并且总是以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为了升学率, 就会特别重视知识点的背诵, 并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忽视思维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 结果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低下。

笔者以前做中学老师的时候, 就听有一位老师谈起学生们眼睛的变化: 小学生的眼睛个个都是水灵灵的, 清澈纯真、炯炯有神;上了初中就开始发愣了, 逐渐变得无精打采、二目无神;上了高中就开始发傻了, 变得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说也奇怪了, 知识越多了, 眼神越空洞了!现在更严重了, 许多小孩自从上了小学, 就开始无精打采、二目无神了。这就是中国教育, 毒性太大了。把一个个喜欢探索、喜欢思考、喜欢质疑的活生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不会探索、不会思考、不会质疑、只会背书的机器人。

说实在的, 现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大, 对孩子的压制越来越重,已经到了孩子能够忍受的极限。分数至上, 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 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 应该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陷入到了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许多孩子本来是满心欢喜地想去上学, 上了几天之后就开始讨厌学校、排斥上学, 认为上学是受罪, 实际上也真的就是受罪, 也难怪有的孩子称学校为“集中营”。孩子害怕考试考不好, 童年恐慌现象不断蔓延。

如果说世界上有不用去死记硬背的学校, 对中国孩子来说, 那也一定只存在于童话或是梦境之中。上学的痛苦, 对许多孩子来说是如此的难以忍受, 甚至有个别的孩子因此走上了绝路, 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真是令人可悲啊。每当看到这种新闻, 笔者都会为中国的教育感到心急如焚, 心焦似烤。如果教育不改革, 会有更多的孩子走上这条路。

家长同样压力重重。中国教育把家长与孩子绑在了一起, 成了考试的奴隶, 一切围绕考试, 一切为了考试。孩子成绩不好, 家长就会感到丢脸, 甚至在家长会上无地自容。学生之间在为分数竞争, 家长之间同样也在为此过招。家长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督促和辅导孩子做作业上, 甚至因此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自己的事业。有的为了孩子干脆辞去工作, 做起了全职妈妈、陪读妈妈。而在孩子升学考试期间, 许多家长因沉重的压力而累倒、病倒。老师的压力同样很大。学校领导对于教师的评价只看成绩, 每一次考试结束, 学生们的成绩就成了考核教师的依据, 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因此, 教师也不必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考试不考。在中国做老师好像很容易, 你只需要对学生说“背”就可以了。在中国做老师又很难, 因为没有几个学生爱背诵, 你必须逼着他背; 人的记忆力又不同, 你就是逼他他也不一定背得下来。不论上什么课, 都要逼着学生背诵, 文科要背知识点, 理科要背公式、定理。别人不想做的事情, 你非得硬逼人家去做, 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保证效果呢?

中国的教育真是全世界少有的怪异与变态现象, 学生痛苦, 家长痛苦, 老师痛苦, 民族痛苦。大家都痛苦的事情, 却都在起劲地做、拼命地做, 折磨别人的同时也折磨自己。这种事情, 除了愚蠢, 还能用什么来形容呢?这样不可思议的咄咄怪事, 也许只会发生在中国吧!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轻视思维训练的观念, 要想办法去训练思维, 而不是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