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曾国藩40年友情,为何会翻脸决裂?翻脸正是他们高明之处
烟郭说历史
2024-08-28 15:06四川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两人平生更是有着40年深厚友情。
在太平天国风起云涌之时,他们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化身亲密战友,耗费十几年时间,联手将太平天国扑灭。
在这个过程中,左宗棠由于科举考试屡考不中,最初是以平民士人的身份在湖南巡抚充当幕僚的方式来参与平乱事宜,并与曾国藩展开合作的。
而这个过程中,左宗棠被人诬陷时,是曾国藩出面营救,左宗棠做出成绩时,也是曾国藩保荐他以四品官员身份,襄办曾国藩军务。
当左宗棠组建楚军,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又是曾国藩保荐他为三品太常寺卿,直到最后将左宗棠扶上浙江巡抚,以及后来的闽浙总督这样一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可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恩同再造,而曾国藩在困难的时候,左宗棠更是鼎力支持,两人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情义,按理说,不至于会翻脸无情,水火不容。
可奇怪的是,恰好在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平乱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左宗棠突然和曾国藩决裂翻脸,进而互相攻击。
自此直至曾国藩去世,两人绝交长达8年之久。
此事十分蹊跷,也非常奇怪,后世对此更是众说纷纭,有说左宗棠忘恩负义,也有说左宗棠攀比之心作祟,恩将仇报。
甚至有个别关于曾国藩的传记类书籍更是为了褒扬曾国藩,将此事作为贬低左宗棠的依据,以衬托出曾国藩的仁厚大度。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仔细去翻阅那个时代的史料,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曾、左二人翻脸,实际上是一出双簧,是表演给外人看的,这也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恩怨情仇
要解开这段谜题,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方面不为人知的事实:
其一,曾国藩与左宗棠建立深厚友谊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胡林翼。
实际上,湘军的创建人并不是曾国藩一个人,而是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三人组团推动的结果,这三人实际上是湘军三巨头,元老级人物,李鸿章都得靠边站。
胡林翼是曾国藩和左宗棠共同的好友,三人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他们曾经有过一次极其隐秘的三巨头会议,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曾、左决裂埋下伏笔。
其二,整个清王朝内部权力转移大环境对曾、左二人的严峻影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十几年里,其实也是清王朝内部权力转移的变局,也就是满人的权力逐渐转移到汉人手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方面一开始是采取“以满制汉”的策略,后面发现行不通,接着又采取“以湘制湘”的策略,对湘军进行分化瓦解。
最开始的时候,湘军其实是受到各方排挤的,面对朝廷的压制政策,扩大湘军、保住既有的利益,曾、左、胡三巨头拿出了他们的应对之策。
而曾国藩、左宗棠翻脸的真相,很大一部分就隐藏在这些应对策略当中。
以上这些,咱们一个一个分析。
首先,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的恩怨情仇,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初,左宗棠由于三次考科举都没能考中,转而隐居山林,而曾国藩已经在京城做了十来年的京官儿。
在此之前,必须要说一下胡林翼这个人。
胡林翼比曾国藩早两年考中进士,两人曾经是在京城的职场同事,交往比较早,后来成了好友。
此人是一个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厉害人物,他和左宗棠是同学、好友、世交,还是亲戚,而且胡林翼十分钦佩左宗棠的才华,十几年里不断地举荐左宗棠,是左宗棠一生的知己。
胡林翼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不久,从贵州调任湖北巡抚,和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合作,共同开创了湘军,形成了曾、左、胡三巨头。
所以,晚清中兴名臣的说法中就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彭玉麟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第一次出山,就是胡林翼推动的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军迅速攻城掠地,湖南也受到进攻,局势岌岌可危。
胡林翼于是向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举荐了左宗棠,让他以幕僚的身份进入湖南巡抚衙门,辅佐张亮基对抗太平军。
张亮基对左宗棠的才华也十分认可,将大小事务全部委任左宗棠处理,所以湖南的事务其实是左宗棠在操作。
此前,胡林翼所在的贵州也不安定,左宗棠曾以书信的形式建议胡林翼在当地办团练(民兵)以稳住局面。
现在面对太平军,左宗棠出于之前成功的经验,也建议张亮基在湖南办团练来对抗太平军,以弥补绿营的不足。
张亮基与左宗棠商议之后,认为曾国藩是办团练的不二人选,因为他是湖南人,又是进士出身,还是京官儿,有号召力,也有威望。
最终由张亮基出面邀请曾国藩出来办团练,最开始曾国藩是不想干的,以为母亲守孝为名给拒绝了。
但左宗棠接着又出招了,他建议张亮基向朝廷举荐曾国藩出来办团练,朝廷方面为了尽快镇压叛乱,当即就同意了。
就这样,曾国藩被左宗棠和张亮基联手拉进了创建湘军的序幕,曾国藩随即就被朝廷任命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
所以,不久之后就有了左宗棠和曾国藩的第一次会晤。
此次会晤,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印象是: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左宗棠给女婿的信
左宗棠认为曾国藩为人正派,肯担当,但通过与他交谈,发现他具体办事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但总体上属于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们非常聊得来,我真遗憾这么晚才与他交往。
也就是说,左宗棠总体上是很认可曾国藩的,而且相谈甚欢。
曾国藩方面,也对左宗棠的才华十分认可,在办团练不久后,曾国藩还曾经试图挖墙脚,把左宗棠挖到他帐下帮他办团练来着:
弟智虑短浅,独立难搘,欲乞左右,野服黄冠,翩然过我,专讲练勇一事,此外,概不关白于先生之前。——曾国藩邀请左宗棠加盟的信
但左宗棠当时已经是张亮基的幕僚,这么被人挖走也不好,而且他对曾国藩的能力还有待考察,所以婉拒了曾国藩。
就这样,左宗棠和曾国藩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这期间,两人合作很好,并无分歧,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尚未形成战斗力,而长沙城也在左宗棠的运筹下,太平军久攻不下,遂撤围而去,长沙得以解围。
不久,张亮基被调往山东,左宗棠不愿跟着去,于是再次隐居。
此后太平军再度进攻湖南,左宗棠在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以及曾国藩等人的邀请下,再次进入湖南幕府。
骆秉章也同样信任他,将大小事务统统交给他处理,只要左宗棠决定的事情,骆秉章都同意,表面上骆秉章是湖南巡抚,实际上一切决策均出自左宗棠之手。
而这次出山,左宗棠在湖南幕府一待就是6年,和曾国藩之间也产生了6年的恩怨。
也正是这一年,胡林翼奉命从贵州带着他招募的乡勇进入湖北,随曾国藩作战,对抗太平军。
曾国藩在作战行动中进一步发现胡林翼才华横溢,能够独当一面,遂向朝廷保奏,让胡林翼单独统率一支军队作战。
一年后,太平军攻破武昌,巡抚陶恩培被杀,朝廷便任命胡林翼为湖北巡抚,而左宗棠虽然是湖南幕僚,但实际上湖南巡抚对他唯命是从,所以也可以说,左宗棠实际在主政湖南。
至此,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人,在湖南、湖北一带紧密合作,互相支援,形成三人集团,并成为湘军大佬。
也正是这6年里,左宗棠和曾国藩闹了两次不愉快。
第一次是曾国藩在靖港水战中打了败仗,羞愤之下跳水自尽,被部下救起后,意志消沉,结果左宗棠把他一顿痛骂,终于骂醒了他
虽然这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但并未影响两人的合作。
最严重的是第二次,两人甚至一年没有来往。
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通力合作下,太平军眼看着啃不动湖南,干脆撤出湖南,改进攻其他省份。
湖南也因此得以有了一段安定期,于是左宗棠、曾国藩商议之后,制定了“外援五省、内清四境”的战略。
由曾国藩带着湘勇出省作战,驰援其他省份,而当时太平军打得最凶的就是江西,因此曾国藩主要增援的对象是江西。
谁知一到江西就出了大问题!
曾国藩遇到了生平劲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国藩被石达开打了个三连败,羞愤之下,曾国藩再次跳水自尽,又被部下救起。
此后,虽然曾国藩带着湘军在江西打了不少仗,但总的来说有胜有败,战绩一般。
这其中的原因,曾国藩本人的军事能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湘军处处受到掣肘。
当时曾国藩所部并不叫湘军,而是叫湘勇,朝廷给他的定位是团练武装,不是正规军,他们的身份既不属于湖南官军,也不是朝廷正规军,规模又很大,也不像地方团练民兵。
这么一来,江西本省的大小官员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这支武装,需要协同或者帮助的时候,往往要先请示朝廷,有了批复再决定,走流程的时间很长,这在战争时代是致命的。
此外,江西从巡抚到地方小县官,都很排斥湘军,处处刁难,甚至在湘军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冷眼旁观,坐视湘军挨揍,不去帮忙。
还有湘军需要的饷银、粮草,江西方面也找各种理由不给提供。
湘军实际上出省作战以后,是孤军作战,得不到友军的支援,甚至关键时刻还会被友军背后捅刀子,湘军为此战死了一些悍将,损失了不少精兵。
与此同时,湘军还和浙江的汉人官僚出现了权力争斗。
此事涉及朝廷“以满制汉”的策略!
曾国藩在江西作战时,由于江西和浙江交界,所以曾国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曾经向两江总督何桂清请求给予粮饷支援。
但何桂清的政治主张是“以地方团练和绿营兵联手,辅助八旗兵平定动乱”。
他和皇帝一样,不希望湘军坐大,只希望利用一下湘军跟太平军作战,但绝不能让湘军大到能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地步。
所以,朝廷一直不肯给湘军一个正式的身份,湘军因此也始终是以湘勇的身份作战,地位上和八旗兵、绿营兵是不对等的。
甚至有一次,曾国藩在湖北作战中,连续取得大捷,咸丰皇帝想给曾国藩升职为湖北巡抚。
谁知,何桂清立马就站出来阻止,还特意写了一封奏折说道: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
言外之意就是,曾国藩在湖南守孝期间,没有任何官职的情况下,在当地振臂一呼,竟然就有上万人跟着他出去拼命,这是威胁啊。
他这是在提醒咸丰帝,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号召力如此强大,万一坐大以后,再调转枪口谋反,岂不是再出现一个“湘勇天国”?
咸丰帝看完奏折之后,顿时后背发凉,赶紧撤回了给曾国藩升职的圣旨。
所以,当时咸丰帝集结八旗兵、绿营兵30万,组成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试图南北两面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
至于湘军嘛,最好去跟太平军血拼,拼光了最好,朝廷也不会给更多的名分和权力。
何桂清抱着这样的政治态度,对于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军队,所有的粮饷支援,从不拖欠,而且十分卖力。
而对于湘军需要支援的粮饷,找各种理由拖着不给,这些曾国藩都是看在眼里的。
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之所以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主要是左宗棠的功劳。
左宗棠主政湖南期间,他本人也是个理财高手,愣是凭借出色的理财能力,每年给出省的湘军供应200多万两银子以及大量的粮草军需。
这才使得湘军不至于饿死他乡,不过,胡林翼这期间也在军事上支援曾国藩。
但身在前线的曾国藩,受尽友军和邻省官员的冷眼,虽然手底下有那么多军队,却没有朝廷给予的实权,因此在地方上几乎很难有所作为,经过几次抗争无果后,他心灰意冷。
恰好此时曾国藩的父亲过世,他就借着为父亲守孝三年的名义,将军中事务草草安排一下,不等朝廷的答复,就跑回老家了。
很明显,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曾国藩这是要撂挑子不干的意思了。
左宗棠知道后,十分担心,因此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把曾国藩给批评了一顿,这封信措辞十分激烈,几乎把曾国藩近期的工作和作为都给数落了一遍。
可是,这封信发出去后,就再无回应,曾国藩干脆不理他了。
不理归不理,曾国藩也是有情感的人,被左宗棠这么一顿劈头盖脸地数落,还是给气得经常整夜失眠。
他不回左宗棠的信,是因为左宗棠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而且曾国藩本来就是负气离去,客观上有错,所以无法反驳左宗棠。
也难怪左宗棠反应这么激烈,曾国藩出省作战这两年,左宗棠把宝都押在了曾国藩身上,掏空家底地支持他。
现在曾国藩突然要撂挑子不干,左宗棠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但曾国藩在省外总是被掣肘,四处受气,会产生撂挑子不干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能说,两人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吧,并没有对错之分。
就这样在老家闭关一年后,曾国藩才自己想通了,然后给左宗棠回了信,表示自己认识到了错误。
而左宗棠也立即给予了回应,他在信中说,自己也有错,不应该说那么重的话,当时把信寄出后没有回应,十分担心你老兄是不是要和我绝交了,现在看到你给我回信,我内心无比高兴。
左宗棠在做了一番自我批评后,与曾国藩再次言归于好,两人之间的友情从后续发展来看,并未受到影响。
说起来,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清朝“以满制汉”政策下的结果。
朝廷将平乱的希望寄托在八旗兵和绿营兵为主的江南、江北大营,根本不顾湘军的死活,各省也不支持湘军,导致湘军处境艰难。
曾国藩虽然组建了湘军,但由于朝廷“以满制汉”的策略,根本不给曾国藩实权,他的官职也仅仅是个团练大臣,职责是协助地方平乱,而无法指挥地方官员。
所以,即便曾国藩手里有兵,到了地方上,也没人鸟他,这是很难受的。
正是因为朝廷这种政策,才导致曾国藩负气出走,进而导致左宗棠措辞严厉地批评曾国藩,“以满制汉”才是背后的本质。
曾、左和好后,局势又出现重大变局!
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随即攻破江西九江,浙江也岌岌可危。
胡林翼便抓住时机向朝廷保举曾国藩出山,左宗棠也以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名义保举曾国藩出山,带兵增援浙江。
曾国藩接旨后,马不停蹄地就赶回长沙,第一件事就是去左宗棠家里,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互相认错,握手言和。
谁知,曾国藩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左宗棠却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