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

小事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大问题

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几个小事,房师傅印象特别深刻,也很有感触。

从青岛市场看各家房企。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些房企到了多缺钱的地步。

1、太阳能、储藏室和车位

前几天,红岛板块的某红岛湾项目业主反映,二期有两栋洋房大约100套太阳能,开发商承诺给安装,结果至今都没消息。

这家房企可是全国知名,曾是高新区地王制造者。区区100套太阳能的钱都拿不出来吗?

这事,还真的惊动了有关部门。“多次协调并约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建设单位表示将筹措资金重新安装太阳能,但因资金紧张,期限暂不能确定。同时建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开发商的意思很明确,这事我认,但这点钱需要筹措,等不及的话,告我吧。

说到起诉,进入第二个小事。朋友H,从事广告行业,两年前给RS胶州项目做了一个广告服务。结果,过了合同约定期限,RS仍然不付款,于是走了诉讼流程。

折腾了半年有余,胜诉了,但RS项目账上没钱。

对方很坦然:你这款记着了,给你报上去了,目前没钱

说到没钱,再聊第三小事

以往,房企是不敢、或者说不轻易拖欠媒体费用的,尤其是纸媒、网媒等传统媒体合作费。因为惹不起,一言不合就“挨打”。

你一旦在媒体费上耍无赖,很容易就成了新闻主角。

可是,现在不止一家房企真敢了。比如,LD集团,告诉某纸媒:没钱付,要不抵个储藏室吧?

还有崂山某楼盘,面对媒体朋友追讨广告费,直接敷衍:再等等吧(没钱)。

朋友告诉房师傅,这楼盘,2022的广告款还欠着呢。

说到拖欠,聊第四小事

胶南某楼盘,拖欠朋友Q合作款10万左右,两年有余,通过种种努力,终于把开发商给“拿捏”住了。但是,要钱没有,可以让朋友选俩车位。

Q就此事咨询房师傅,这车位能要么

不得不说,这开发商够聪明的,这盘是纯投资属性的,入住率很低,车位本身就难转手。

Q的遭遇不是个例。目前地产行业,好多供应商都被房企忽悠着,裹挟着,用车位、储藏室,数额大的就是房子,互抵。

某业内大佬感慨说:能抵就抵吧,时间久了,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景象

2、拖欠工资和商票逾期

每个月的地产行业商票逾期统计,很多房企都麻木了。截至7月底,青岛房地产行业商票逾期企业 27家,环比略有增加。

比如,已经连续多个月都逾期的,融创、融海、天泰……这仨分别代表了外来房企、本地国企、本地民营。

这里面,融海很可惜,李沧国企,被院士港整得晕头转向,不知道何时才能挣扎上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阜丰控股、弗莱建安、中洲、中交、中骏、碧桂园、中南等也都是遇到了资金问题。

商票逾期,伤害的是供应商,更是直接说明这些房企没钱了。

接下来说的话题,就更加沉重了,因为遭殃的是广大从业者、员工们。

其实,前些日子,已经有人熬不住,把欠薪的事抖出来了。不止是民营房企存在欠薪的事,甚至于平台公司(国企背景)也有类似事情发生。

咱就不点名了,都是本土企业,处于非常难的局面。

今年下半年,房企缺钱的程度可能超乎你想象。市区某项目连最基层的销售人员(佣金),都无法及时发放了,甚至中介们都去售楼处围攻营销总了。

一名普通网友,前几天曾投诉到市长信箱,大致意思是:推荐了一名客户买了宸悦府的房子,次月佣金一万二应该到账,但至今没给。开发商是旭辉银盛泰。

佣金如果拖欠了,说明这家房企到了危险地步了。佣金不到位,就没有人会再去帮你推介、帮你“忽悠”了。

开发商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拖欠佣金。

3、江湖飘,必挨刀

从全国范围看,业绩下滑和亏损是上市房企业绩的“主旋律”。

也就是说,青岛各家房企的现状,正是全国市场的一个体现。

近期,最让房师傅意外的一个新闻是:

8月13日,穆迪将万科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的公司评级从“Ba3”进一步下调至“B1”,展望为“负面”。直白一点就是穆迪认为万科是垃圾级了。

曾经的“三好学生”,怎能受如此奇耻大辱?

再看万科A股的表现,半年财报预亏70亿-90亿元,这对万科来说,亘古未有,十分罕见

除了万科,还有金地集团、大悦城、京投发展、栖霞建设、ST迪马、北辰实业、荣盛发展、深振业、城建发展等房企,首次发布亏损预警。

初步统计,A股约47家房企预警归母净利润亏损。

即使是强如保利、招商蛇口等央企房企,数据也是下滑的。保利发展,2024上半年营业收入1392.69亿元,净利润75.08亿元,下滑38.57%;招商蛇口总收入512.73亿元,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下降34.17%。

大佬王石的观点是:信心要想完全恢复到过去,也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必定将重新洗牌。

4、写在最后:过得很不好!

前几天,广东多个部门联合召开全省保交房调度会,率先提出坚决杜绝房企“躺平摆烂”。

终于把某些房企的躺平心理,揭露出来了。

青岛难道就没有躺平房企吗?当然有。

躺平房企的典型症状就是:我不行了;我能交付就很不错了;再叨叨,交付不了……

开发商越来越“躺平”,这时候,购房者要小心了。

你自己想一下,逻辑是不是这样的:

某些房企,无法开源(房子难卖)的情况下,是不是到处想办法省钱?

裁员、降薪是直接体现,那施工端会不会降成本?当然了。尤其是公区部分,减配最直接。

“保交付”的尚方宝剑,某些房企自我安慰:能交付就不错了……

能省则省,及格就行。

你可能会问,企业形象不要了?不做大做强了?

——嘿,我都不拿地了,收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