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海大学高依旻

芍陂源流及其演变过程

SHUI WEN HUA

项目基金:本文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21SJA0030)

01

善政在于养民,养民莫先水利。安丰塘位于中国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名芍陂。芍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始建于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间的春秋楚庄王时期,比都江堰、郑国渠早300多年,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芍陂初建时可灌溉田地万顷,有“芍陂归来不看塘”之誉。现在的安丰塘上接大别山区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白莲崖四大水库之水,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安丰塘外廓略呈矩形,南北长7.5公里,东西长5公里,堤顶宽8~10米,面积34平方公里,常年蓄水深2.5米,蓄水量可达90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677万立方米。安丰塘环塘共有22处涵闸,其中灌溉闸20处,进、泄水闸各一处。安丰塘灌溉体系完善,灌区有干、支、斗、农渠2834条、灌溉建筑物716处,灌溉12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的农田面积67.3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芍陂水源考证

(一)地名考证

芍陂兴建之前,周边地形为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当地分布着众多季节性塘泊洼淀。山区特点为“大雨时大水,无雨即旱灾”。孙叔敖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把陂塘汇集在一起,周边修筑大堤,形成蓄水陂塘。然,最初此陂的命名存在争议。有说最初名为期思陂,后改为芍陂;也有说期思陂与芍陂是不同的两个陂。

《春秋别典》(15卷)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云梦之野。”云梦现在湖北孝感市境内,与现在安丰塘的距离比较远。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是也。”《春秋地理考实》中记录的期思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七十里。汉代的《淮南子》有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唐代的《意林》记载:“孙叔敖作期思陂。”宋代《太平御览》中也有提到《舆地志》记载期思陂位于固始县的期思镇。上述期思陂所在地均距离现有的安丰塘比较远,应该不是一个地方。

《吕氏春秋·异宝篇》和《荀子·非相》中都把孙叔敖说成是“期思之鄙人”。笔者在《春秋》《吕氏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中,均未见到有“芍陂”一词,仅提及孙叔敖造期思陂,以及孙叔敖是期思人。是否存在因孙叔敖是期思人,他造的工程都以期思命名?

文献中关于芍陂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地理志(上)》。志中在记庐江郡所属潇县云:“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说文》:陂,池也。”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载:“肥水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在安丰城南百步。亦曰安丰塘,亦曰期思陂。”《水经注》明确了期思陂就是芍陂,这与《舆地志》中记载的期思的地理位置相矛盾。芍陂名称的来源,有人考证是因为其东北有亭名“白芍亭”。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又有光山县,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地。汉为弋阳县地。宋太平兴国中,改曰期思。”春秋时弦国现在在河南境内,在汉时为戈阳县,而现在存在戈阳县,在江西境内。是否期思地名或历经多朝更迭而有变化?历史上,由于时代久远而出现地名混乱且无从考证的现象并不鲜见。《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个“涂山”所在地也是众说纷纭,西南到四川,北到河南,东到浙江会稽山,各有考证。

根据上述历史记载,笔者提出四种设想:1.孙叔敖建了多座陂,其中有一名芍陂,另一名期思陂;2.期思既专指位于现在河南固始县境内的一个周天子分封天下时分封的一个地块,又专指大别山地区;3.期思地名多次更名,期思陂就是芍陂;4.因为建造者孙叔敖时期思人,所造之陂均称为期思陂,其中一个为芍陂。

(二)水源考证

《汉书·地理志(上)》志在记庐江郡所属潇县云:“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汉书》记载:“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水经注·卷三十》记载:“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为什么称沘水?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谓《汉志》“有沘无淠”。上述记载可以得出,沘水,即今淠水,是芍陂自建成后一直存在的水源。

《太平御览》记载:“按芍陂上承淠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濠水是。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四万顷。”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对淠水作为芍陂水源的记载:“芍陂上承淖捭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日濠水,是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田万顷。”

《历代名臣奏议》记载:“宋仁宗时,知陈州宋祁乞开治渒河,奏曰:臣知寿州,日伏见本州安丰县有芍陂,自古所传元引龙穴山水及渒河水入陂。每岁灌田万顷,近年多被泥沙淤淀陂,池地渐髙,畜水转少。龙穴山水源既小,今来只借渒河注水入陂,后来渒河一道水渠本县又不脩开,遂致水道咽塞陂水浅。《水经》记载肥水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肥水时称,肥水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之濠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由此可以看出,濠水就是肥水。宋朝仁宗年间,大臣奏章中,芍陂的水源已经没有濠水(肥水),推断应该已经改道或干涸了

“芍陂之源出自六安龙穴山,首受淠水,西自驳虞石,东至龙池,其水胥注于陂中。”从芍陂来源图中可以看到芍陂的水源有何家涧、先生店、龙穴山等。“朔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水,至贤姑墩入塘。”也就是芍陂的水源,除了淠河水(汇聚天柱山来水)以外,还汇聚了周边山水的来源,比较明显的来水有何家涧、先生店、龙穴山等。

综上可见,孙叔敖初建芍陂时,汇聚了芍陂南面的龙穴山、何家涧、先生店一带的水源。但仅靠来自丘陵地区的水,水量供给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孙叔敖将西面的沘水引入芍陂,人工开挖子午渠,沟通淠河和芍陂。后淠水因人工修建,逢战乱无人维护,常常拥塞而断流。在隋之前,就有濠水(肥水)成为芍陂水源,起到调节蓄水的作用。肥水即淝水,至于淝水何时汇入芍陂,就不得而知。

(三)口门考证

孙叔敖最初设立的用于调节水量的芍陂口门有五个,分别是:东北角为井门,沟通芍陂与淠水,对淝水起吐纳作用;陂北并列东西二门,东面为芍陂渎口门,泄陂水北流入淝水。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东北为井门,注黎浆水,黎浆水东迳黎浆亭南。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西面为羊头溪口门,泄陂水经羊头溪,东北注入肥水;西北角为香门;陂南五门亭附近为纳水口门,承纳涧水和溪水,是芍陂的主要纳水口门。

《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陂周百十许里”的芍陂工程,“吐纳川流,灌田万顷”,注重“蓄泄兼筹”,将多余的水从塘东北、西北端分别泄入瓦埠湖和淠河,然后同归于淮河。

芍陂几经兴废,隋朝赵轨赵公,开水三十六门。后到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废了十座水门。颜公大肆整修,恢复了二十八门。

195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安丰塘水库老庙泄水闸施工中,发掘出一座汉代堰坝遗址。该工程为溢流坝,坝口宽约5米。坝身在生土层上以砂礓填基后,层土层草,逐层叠筑,打进排列有序的栗木桩,深入生土层内。坝下有用于消能的“跌塘”,以圆木铺底,两侧打木桩做成挡土墙,尾部有40厘米高的消能槛。“跌塘”前五十多米处设有一道迭梁木坝,木坝下也设有消能池和消能槛。当陂内水位超过蓄水标准时,即由坝顶溢出,经过两级消能,再徐徐泄入芍陂渎。芍陂原周长120里,东汉后屡经修浚扩建,陂周达200~300里,其范围大约在今寿县的淠河和瓦埠湖之间,南起众兴镇附近的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芍陂兴废过程

从来一事之兴,必有一人之雄才大略,以垂宏业于不朽。一事之废,亦必须一人以救弊补偏,以承丰功于不坠。芍陂始于楚国宰相孙叔敖,建成后,农业因灌溉而增产,促进了寿县经济社会发展。战国时期,楚考烈王迁都寿县,使寿县成为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芍陂几经兴废,最初是因为战乱无人修整,导致淠河无人疏通,陂中缺乏水源。此为天灾。从宋朝开始,有了周边的刁民占据陂地的现象,到了明朝就越演越烈了。这使芍陂不但起不到兴利除弊的作用,反而在周边田地需水时占陂之人便拦截水源仅供陂内土地所用;大水时芍陂原本可以起到拦蓄水、减轻灾情,但占陂之人为保护陂内土地而放水造成周边大面积土地被水冲毁的局面。此为人祸。

《太平御览》记载,芍陂最初开有五门,灌溉万顷土地。后战国末期,秦汉之争,多年战乱,无人维护。第一次维修是东汉时期,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第二次维修是在东汉末年,《魏志》记载:“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第三次维修《魏志》也有记载:“邓艾修芍陂,增灌溉,通漕运,大获其利。”后据史料《齐书》记载:“高帝(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敕相崇祖修理芍陂田。”其后,又经历数次战乱。直至隋朝,《隋书·赵轨传》记载:“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淠河通往芍陂的水渠是人工修筑的,需要不断维护才能正常运转。史料提及的进行芍陂维修的官员还有:晋朝刘松、齐桓、崇祖,宋朝刘义欣、刘瑾、张旨、李若谷、张令,明朝邝埜、甘来学、栗永禄、黄克赞,以及清朝的颜伯珣等。

秦汉以降,宋以前,芍陂虽有废兴,但无人占用陂地。宋朝则开始了豪强占用芍陂的情况。《宋史》卷291《李若谷传》第一次记载了豪强分占芍陂:“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明朝,废除安丰县行政区划,导致无人专职看管,地方豪强占据芍陂之事变得更加恶劣。明朝成化期间,奸民董元等人割据土地,贤姑墩以北,到双门埔塘之上界都被占为田地。

明成化年间,鄢陵魏璋来巡查江北,有志重新修建芍陂,疏浚来水水道和各水门,修建堤岸,闸门建房屋以储藏保护。但后来魏璋还朝,无人继承他的事业,修建一事功败垂成。居民贪心萌生,又侵占陂地。后监察御史张鼎继续督工,终于几月后告成。

明嘉靖年间,邑侯栗永禄采取补救措施,以退沟为界,清退一些,但对带头的奸民并未惩治,导致风气没有大的改变。隆庆年间,彭邦等人又占据退沟以北至沙间铺等地。邑侯甘来学也学栗永禄的方法,建新沟以为界限。至此,豪强已经占据芍陂过半面积。塘身逐渐狭窄,不能容纳过量的水。一旦水大,就会淹没塘内的田地,并使塘堤决口。后黄克赞来管理此邦。黄克赞巡视芍陂,见到芍陂被占据大半,当即清理了几十户占陂人家,恢复百余顷田地为水域。尽管没有全部恢复昔日的水域,但是已经能够起到部分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芍陂又被废了十座水门。曲阜颜伯珣管理寿州,大肆整修芍陂,恢复了二十八门。明朝的黄克赞和清朝的颜伯珣均有兴废举坠之功。故有人立碑将黄克赞、颜伯珣列于孙叔敖之后,其他修缮芍陂诸公之前,以表其功绩。

民国时期,连年战乱,水利失修,安丰塘堤坝颓废,斗门毁坏,蓄水量仅17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到20万亩,“蓄水之效,几已全失”。

新中国成立后,安丰塘被列入淠史杭灌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从1950年至2009年,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投劳,对安丰塘进行了8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大规模修整芍陂工程

芍陂几经兴废,或因无人修整而致,或因刁民占用而致,现分别将因两种原因而整修的情况择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1中有若干条关于同一场水旱灾害的记载。如,公元1032年2月,诏淮南大饥,有聚为盗者,其令转运使张亿经画以闻。3月,诏淮南饥民有愿隶军而不中者,听隶下军。诏淮南灾伤州军募人输粟,以济饥民。公元1033年2月,诏淮南、江南民被灾伤而死者,官为瘗埋,仍祭酹之。先是南方大旱,种饷皆绝,人多流亡,困饥成疫气,相传死者十二三,官虽作粥以饲之,然得食辄死,村聚墟里几为之空。旱灾导致饥荒、疾病,民众流离失所,有的村墟为之一空。从公元1032年2月到公元1033年2月,1年的时间朝廷下诏达5次,可见灾情严重和持久。朝廷还认识到灾荒不仅因为自然灾害,还与人为因素有关。

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张旨时任著作佐郎,主动请缨,向当时的宰相吕夷简“陈救御之策”,得到认可,被任命为安丰县令。《宋史》卷301《张旨传》:“明道中(公元1033年),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张旨由京城官员到地方灾区任职,体现了他对百姓苦难感同身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张旨到达安丰后,除赈济外,还需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是保障农户用水。《宋史》卷301《张旨传》:“浚淠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张旨治理芍陂的工程浩大,包括四个部分:1、疏浚淠河;2、疏导其他连接芍陂的支流;3、兴建出水斗门;4、修筑防水堤。工程完成后,既可以引水入陂,为周边的田地提供灌溉;又能防洪防涝,兴利除弊。在当时的科技情况下,完成如此巨大工程,也是颇费心思。

明万历年间,豪强开始了大面积占据芍陂。一百余里的陂地,只剩下二三成了。当时有人劝说掌管寿州的黄克赞黄公:“积重难返者,势也。”劝说道,以前管理芍陂的甘来学甘公、栗永禄栗公以沟为界,把占据者退出界外。为什么我们不沿用这个方法?黄公认为:这样的措施,只见今日之安,不见以后的祸事。原因是:第一,被占据的地方不能纳水;第二,水多则内田被淹,势必有人决堤放水,将外田冲没;第三,水泻不可复收,介时内外田都不能灌溉。从这三点来看,明显弊大于利,兴利除弊是官吏的职责,一日不清理,一日不得安。黄公不听同僚之言,坚持清退豪强,其中艰辛,百姓自知。地方志记载,黄公重士爱民,孤立自守,不畏强权,由此芍陂得以保全。

黄公之后,明末时期,发生饥馑,很多人逃亡,导致芍陂又废。后虽有人治理,规模不大。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颜伯珣颜公任职掌管寿州。上任后,不论严寒酷暑,日夜思考治理芍陂,再一次大规模清退豪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古人治理经验

芍陂建成2000多年来,屡经兴废,当地总结了不少治理芍陂的经验,如安丰五要、安丰六害等,可作参考。其中,总结安丰塘的弊端,有如下几点。

(一)河源阻碍

塘引六安的水,灌溉寿县的田,期间间隔有百里,不断有人筑坝拦水,使水源断绝,灌溉不敷。

(二)河身罾坝

贫民为求生存,用网拦水捕鱼,造成堵塞,山水突来之时,不利于河流疏通。故有:宜春初之时晓瑜,让塘长传达到位。如果不遵循,就责令管辖该区的塘长。

(三)盗决塘埂

贤姑墩以北,界沟以南,历朝奸民占据塘面,遇到大水,一旦埂决,外田被淹;水泻不能复收,后期塘下的田也无水灌溉。决口即使修复,由于新筑的堤埂强度不够,不能阻挡水势,一旦大水依然决口。

(四)暴涨自决

安丰水利,塘水一满,可用两年。水若过满,加以风雨,可能有决堤现象。故有:遇塘涨水时,由董事访查,塘长派发命令,居民彻夜巡检。各守一段,谨防决堤。

上述四个弊端的前三个都是因为堵塞造成的,需要疏通;最后一个是大水太过,需要宣泄。治理总在一疏一堵之间,与后人的治水差别在于精度和疏堵的能力上。

安丰塘的维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古人重视教化,引导百姓,如对先贤的祭祀,既是表达敬仰之情,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

(二)广积土壤以待培补——做好应急方案

春天农耕闲暇时,如果水满塘了,就无法起土培堤。夏天时山水暴涨,需要土来补塞,水不泄流,土就不能出来。一旦水涨冲决后,水泄尽后,后水来不及补上,就导致旱灾。因此应在农闲且水少的时候,要组织农夫挑土堆积于堤上,每人三方土,逐段预备,一旦有冲决发生,立刻就近取土,随时可以塞住决口,不至于造成大的破坏。水依然存在陂中,不至于泄走,可保需水时及时灌溉。

(三)准备各种防汛物资——事前充分准备

预蓄木料以防冲决,凡筑口有缺,都需要木料,必须预蓄。预蓄的方法是,春天的时候,让塘堤附近的农民栽种树木,并登记在册,谁栽种的谁看守。一般栽种三年就可以使用。凡遇公事,取大留小。一遇冲决就立刻取用,使用情况登记在册。

(四)遴选董事以专责成——自身利益相关的人管理

董事之名,由来已久,但一向没有明确的责任。塘下的绅士都有田亩,需要灌溉,所以芍陂公务就是他们分内的事情。历史上芍陂的荒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董事很多,而且互相推诿。董事多而推,不如少而专。州主可在春天初期,访环塘,遴选二人,给予扎符和礼遇。告知塘长,凡公事要和此二人商量,如果公事需要政府处理,由此二人上报。遇到大事,先和塘长商议,开大众会议办理,最后请示官府。遇紧急工程,与塘长先商议,紧急办理然后告知大众。如果遇到大水,二人查看并与塘长一起调集人手守护塘堤。二人依旧查访。如果遇到有人玩忽职守,可以立刻免职。二十八个口门各有各的特点,有其利弊,先事筹划,临事可以决裁。二人尽心尽力,无可推诿,倘有违误,责无旁贷。如果考虑责任重大,不能长期担任,可以年底时由大众选举接任的人。

古人的治理应用了利益相关性原则,将与芍陂利益最相关的人进行芍陂的管理。其治理经验可以供今人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安丰塘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清朝嘉庆年间编撰的《芍陂纪事》,系统地记述了芍陂工程和文化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86年,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在寿县召开了“芍陂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出版了《芍陂水利史论文集》。

笔者收集各类史料,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春秋类史书,对芍陂的地名来源、水源、历朝维修等事件进行文献考证,用史料对目前存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测,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以供今人参考。

▌来源:水文化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