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历史人物,总是“高大”的形象示人。

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阅历渐丰,再回首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却发现他们竟然还有另一副模样。

原来,他们并非完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也曾跌倒迷途。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改变?

教科书没有告诉我们的另一面,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李绅:不为人知的糜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悯农》,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它饱含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李绅,更是以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形象,长期活在国人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位号称“以诗取胜天下”的文学巨匠,却在飞黄腾达后迅速堕落。

当他官至苏州刺史时,便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

府中歌姬舞女环绕,珠光宝气,醉生梦死。

据说,他的一顿饭菜,动辄就要耗费百万钱财,奢侈之风,甚于朝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当地因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大批饥民逃荒到淮南,希望能够活命。

然而,李绅非但没有体恤百姓疾苦,反而对他们冷嘲热讽,称这些饥民如同随风飘散的“糠秕”,毫无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仿佛这些深陷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只是蝼蚁草芥,不配得到官府的救济。

昔日的同僚刘禹锡,在目睹李绅府中歌姬舞女环绕的糜烂场景后,都忍不住写诗讽刺:“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禹锡一针见血地指出,李绅已经完全迷失在声色犬马之中,早已丧失了一个刺史应有的操守和担当。

他断尽苏州百姓的生计,却只顾一己享乐,实在是令人不齿。

由此可见,这位曾经一心为民的大诗人,是如何沦为众矢之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匡衡:励志偶像的贪墨人生

说起匡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为了读书而“凿壁偷光”的刻苦少年。他的故事,曾感动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寒门学子。

匡衡凭借过人的才学,得到汉元帝的赏识,官至丞相。

他博学多才,言语犀利,在朝堂之上,常常舌战群儒,令众人折服。

汉元帝对他十分信任和倚重,常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匡衡本该问鼎宰辅,青史留名。

然而,可惜天不遂人愿,在那个官场险恶的年代,他还是难逃被权力腐蚀的命运。

公元前59年,汉元帝驾崩。

作为辅政大臣,匡衡在新皇帝即位之初,本该谦逊推让,以表明自己的清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皇帝赏赐匡衡几十万亩封地时,他非但没有谦逊推辞,反而变本加厉,又强占了四百多顷土地。

匡衡的贪婪之心,由此暴露无遗。

消息走漏后,朝野哗然。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指责匡衡恣意妄为,背弃臣子本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成帝勃然大怒,下令彻查匡衡的罪行。

经过调查,匡衡贪墨的事实确凿,无法抵赖。

汉成帝当即下诏,将其革职为庶人,并没收了所有封地。

昔日的“股肱之臣”,就这样狼狈告终,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伦:造纸术发明家的悲剧

古人云:“宦海浮沉,身不由己。”东汉时期的大发明家蔡伦,就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蔡伦出身贫寒,家境清贫。为了谋生计,他不得不出仕为宦,进入官场。

初入仕途的蔡伦,满怀抱负,立志要建功立业。

然而,在那个党同伐异的东汉后期,蔡伦很快就发现,要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光凭才学是远远不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89年,蔡伦在太尉府任职期间,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

当时,皇后上官氏与宋贵人争宠,矛盾日益尖锐。

上官皇后为了除掉眼中钉,设下圈套,诬陷宋贵人私通侍卫。

蔡伦受到裙带关系的胁迫,不得不参与了这场迫害宋贵人的阴谋,成为专权皇后的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5年前后,蔡伦凭借过人才智,发明造纸术,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功绩。

他改进制纸工艺,以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原料代替昂贵的丝帛,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

这一发明,得到了汉和帝的赏识和褒奖。蔡伦也因此被提拔为尚方令,成为朝中显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建康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驾崩,清河王之子刘祜即位,是为汉安帝。

汉安帝对蔡伦积怨已久,上台后立即下令彻查蔡伦的罪行。

当年迫害宋贵人的“原罪”,终于被揭发。面对大势已去,蔡伦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自尽谢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每个人物都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当我们重新打量那些“完美”的课本形象时,更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点,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他们的价值。“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匡衡虽然为了读书而不择手段,但他的刻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便后来他贪污腐败,但他早年为官清正、体恤百姓的一面也不应被抹杀。

李绅纵然晚年生活奢靡,被好友刘禹锡讽刺,但他的《悯农》诗歌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

蔡伦虽然卷入政治斗争,做了许多错事,但他发明造纸术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但也不能一味地美化、神化他们。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过往,我们更需要坦然面对历史、直面人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