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市场迎来了一次引人注目的交易——复星医药宣布对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吸收合并及私有化。
6月24日晚间,复星医药发布公告,披露了此次私有化的具体细节。公告显示,此次私有化的现金对价为每股24.60港元,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目前,复星医药持有复宏汉霖约60%的股份,据此计算,复宏汉霖的私有化估值达到了134亿港元。
对于这次私有化交易的原因,复星医药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自复宏汉霖于2019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尽管作为一家创新药企备受关注,但公司尚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到任何资金,反而因此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此外,受全球宏观经济、医疗行业和港股整体趋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复宏汉霖的股票表现不佳,这也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此次私有化交易,复星医药集团将能够以更有效、可行的方式为复宏汉霖提供业务资源,助力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据统计,自开板5年以来,“港股18A”板块已见证超过60家生物科技企业登陆,然而目前仅约10家公司的股价相较于IPO当天为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星医药对复宏汉霖的私有化动作,无疑引发业界热议:这是否预示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资本即将掀起一场“抄底”狂潮,拉开新一轮下场扫货序幕?
私有化是阶段性策略
复宏汉霖自2019年9月上市以来,股价表现并不理想,跌幅超过五成。特别是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Biotech行业遭遇资本寒冬,给投资人的退出和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从公司的业绩来看,复宏汉霖作为港股18A章中首家依靠创新药上市销售实现扭亏的生物医药企业,展现出了不俗的盈利能力。
2023年,复宏汉霖的营业收入达到了约人民币53.949亿元,同比增长约67.8%,净利润更是达到了5.46亿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其股价涨幅更是高达36%。公司核心产品如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汉贝泰(贝伐珠单抗)等商业化销售后的持续销量扩大,这些产品在2023年的销售收入合计达到了约人民币45.535亿元,同比增长70.2%。
随着创新产品的持续放量和在研管线的持续推进,复宏汉霖有望维持积极稳定的现金流。然而,就在这样的盈利表现下,复宏汉霖却意外的迎来了私有化。
有观察人士分析指出,港股医药行业受到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及创新药支持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表现较为波动,整体跌幅约为22%。相比之下,A股医药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跌幅约为16%,而美股医药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NBI则实现了约3%的涨幅。从估值角度看,港股医药的整体估值低于A股和海外医药市场。
因此,有分析认为复宏汉霖的私有化应是阶段性的策略调整,未来可能会选择在其他市场重新上市。特别是如果复宏汉霖选择在A股科创板上市,其估值很可能会高于现在的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A股IPO收紧的环境下,上市进程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且未必能够获得此前的高溢价。
去年7月,复宏汉霖曾表示不再推进A股上市计划,并称这是基于公司情况和资本市场规划的综合考虑。不过,无论未来复宏汉霖选择在哪个市场上市,追求更高估值与融资应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
生物医药行业“捡漏”机遇
从2019年成功IPO至今,复宏汉霖的股价走势可谓波折。此次私有化老股东可能会有不小的损失。因为尽管私有化方案提供了约30%的溢价,但相较于上市之初,股价已近乎腰斩,此举被一些机构评为“坑惨”了那些早期看好复宏汉霖的投资者。
而对于此次私有化交易的价格,多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并不高,似乎有资本下场“捡漏”嫌疑。此前,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捡漏”将是今年的创新药投资主题。IDG资本合伙人刘羿焜曾同样表示,目前有一类项目会考虑投资,那就是公司本身有价值,只是受到市场的影响,在估值上有很大的折让。这一观点似乎与此次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的交易不谋而合。
对于此类说法,湾兴创投创始合伙人江伟告诉亿欧大健康,并不应把“捡漏”当成一个简单的负面行为,有资金并且有判断力的企业如果能够识别并抓住机会,这是企业的能力体现,也是市场运作的一部分,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此外,对于退市企业来说,将不再受限于上市公司所需承受的市场预期压力及股价波动风险,可以进行进一步资产重组、产业转型等,进而发掘和把握全新的发展机遇。
自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港股医药企业发布私有化公告,通过这些私有化案例不难看出,公司股价长期低迷和交易量过低是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2月,停牌近两周的中国中药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国药集团计划以每股4.6港元的现金价格将中国中药进行私有化,溢价约34.11%,私有化建议的总代价约为154.5亿港元。3月28日,赛生药业公告称Silver Pegasus Investment建议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及撤销公司上市地位,每股作价18.8元,较停牌前收市价16.04元溢价约17.21%。
可以看出,这类公司的产品本身具备盈利能力,然而股价却表现疲软。当上市地位无法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时,就为国内产业资本提供了“猎杀”机会。
但江伟也提醒,对于当前的资本环境,投资者在入场扫货时应持谨慎态度,应更加关注那些具有真正核心价值、且在细分领域里具备较大市场空间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参与的。同时,江伟指出,当前整体资本市场的项目估值有所降低,尽管不必急于此时入市,但这样的市场环境确实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准备乃至出手的良机。
尽快成为能赚钱的企业
新药研发领域高投入和长周期的特点,使得企业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市场压力。根据最新机构数据,受投融资环境波动的影响,2022至2023年间,新上市的18A公司数量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21家锐减至12家和7家。
在当前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固核心价值,不仅需要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还应强化BD能力,加速盈利步伐。
江伟指出,当前企业的运营理念正经历着一次显著的转变。过去,生物医药企业可能更偏向于构建模式和研发管线,而非直接追求盈利,往往认为只要能够持续获得融资,企业就能维持运营。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盈利能力的重要性。盈利不仅能在IPO限闸或市场波动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运营支撑,更能为股东带来实际的回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也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估值,而如果一个企业从一开始就抱着“圈钱”的心态,则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同样,强BD也能成为扭亏关键,并给予企业估值溢价。
从研报数据来看, 2023年港股创新药公司总收入为533亿元,同比增长63%,主要由于部分创新药公司获得BD 合作首付款、创新药商业化销售放量、以及 2022年低基数影响。可以看出,BD合作款项已经是组成总收入的重要部分。
回顾复宏汉霖的财务表现,从2019年到2022年,公司累计亏损约35亿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资料显示,复星医药在2022年末豪掷60亿元,独家引进了PD-1产品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在美国的商业化权益,其中首付款高达10亿元。这一战略举措在2023年为复宏汉霖带来了回报,汉斯状的收入达到11.2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0.20%。此外,基于与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复宏汉霖还从汉利康(利妥昔单抗)和汉达远(阿达木单抗)等产品中获得了可观的销售收入。
港股18A企业康方生物,2020年4月成功登陆港交所。在2020-2022年间,公司累计亏损34.2亿元。然而在2022年12月,康方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双抗依达方(依沃西,PD-1/VEGF)与美国Summit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的海外权益许可合作(交易总额50亿美元,外加授权地区销售净额的双位数比例提成),此举帮助康方生物在2023年实现扭亏,全年净利润达到19.42亿元。
此外,“制药一哥”恒瑞医药在2021年遭遇增长瓶颈后,面对其他Biotech公司的竞争压力,于2023年果断调整策略,一年内成功完成了5笔总金额超过38.5亿美元的BD交易。这一转变助力恒瑞医药在2023年实现228.20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7.26%,净利润达到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也为其后续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5月,恒瑞医药一笔涉及三条GLP-1产品管线,总合同金额高达60亿美元的BD交易受到广泛关注,这场交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恒瑞医药收获了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可以参与公司对股东的利润分配或公司本身价值提升带来的资本收益。
据统计,2023年国内企业披露的对外授权交易额突破450亿美元大关,对外授权数量同比增长60%。由此可见,包括并购和授权在内的BD正在为港股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结语
数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港股18A上市公司市值已经下跌约80%。在当前一级市场融资遇冷,二级市场交易不稳定的当下,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投资窗口。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除了加快盈利步伐,也期待政策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扶持,共同推动行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