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覃霞 实习生 柏丁琪)6月27日报道 每年的杨梅产季只有短暂一个月,最晚也只到7月上旬,但种植期却需一年。杨梅产地很多,但浙江最懂杨梅,而浙江仙居又将东魁杨梅种到极致。近几年,当地农户还将暖棚技术应用在杨梅种植上,可以将杨梅产季提前15-20天。

美味的杨梅,如今通过当地政府、农户、电商和快递等各方的努力,正销往全国各地。在全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商家细心地将杨梅按照大小分等级售卖。平台数据显示,杨梅至今已热销十余天,订单量已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40%。

“从涌泉蜜桔到仙居杨梅,浙江是品质水果的重要货源地之一。为满足平台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我们坚持农产品零佣金的惠农政策,并不断加大百亿补贴等资源对浙江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助其扎根乡土,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拼多多水果类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热点水果杨梅为例,新鲜度是它的生命,我们将加大投入,提升产消对接的效率,让消费者买好货,让农民多卖货,培育、发展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产品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五点,正在山上采摘杨梅的工人。刘浩 | 摄

“仙梅”不易得

6月中旬正值杨梅产季,一进入浙江省仙居县城,就能看到路边连片的杨梅摊位。周末有大量外地牌照汽车停在路边,不少游客提着一篮篮杨梅塞满后备厢。

仙居杨梅好吃,但采摘辛苦。露天杨梅产季集中在6月中旬后的一个月。其间,每天凌晨两点,山林里开始露出星星点点的探照灯光,那是上山采摘杨梅的农户。他们会通宵忙碌,直至太阳升高。如遇雨天,杨梅味道会变淡,卖不出好价钱,也不宜采摘。

先前采摘杨梅,工人需要背着半人高的塑料筐爬上山。现在有电动“过山车”顺着铺好的轨道载人上去。尽管不用浪费体力爬山,但“过山车”缓慢爬升时,路过几近垂直的山体,依然令人心有余悸。到了目的地,工人提着篮子爬上杨梅树,采摘时要尽量保证梅子不掉在地上,否则就不能要了。山体陡峭,工人的采摘难度不小。一些树旁泥地里,有人还会插入梯子作为辅助。

他们手脚麻利,大概两个小时,将所有塑料筐盛满后,便把塑料筐挂在“过山车”上送下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后新农人郭帅从17岁开始接管家中的果园,到现在已经有16年种植经验。那木黑▕ 摄

郭帅今年33岁,从17岁起,便留在老家仙居县埠头镇大庄村种植杨梅。

上世纪90年代,仙居县政府意识到杨梅作为经济作物的重要价值。自此,仙居县政府和当地农户开始了大范围种植杨梅的转型,并打造“仙居杨梅”的地标品牌,引导杨梅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政府先是号召农户们改种杨梅,再在县里建立合作社,统一规划和管理种植技术。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为了保持绿色生态和杨梅品质,还规定了更为严格的用药要求:在杨梅成熟前半个月,严禁使用农药。

杨梅采摘前,当地镇政府会派专人挨家挨户抽检杨梅表层是否有药物残留。那些从果园里采摘的杨梅样品被封在塑料袋里,外面标好姓名和果园地点。一旦样品检测不合格,果园里的杨梅将被悉数“处置”,不得流入市场。

在杨梅的流通环节,农残检测依然严格。各个杨梅集市都专门设有免费的检测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拿着杨梅去检测药物残留情况,“这样,我们卖得放心,大家吃得也安心。”郭帅说。

传统农业免不了靠天吃饭。通常,春季是杨梅的授粉时节,而一场严重的倒春寒可能会让一棵杨梅树的产量从200斤骤降至5斤。为减少自然条件对产量的影响,现代科技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杨梅的种植中。

王小法是当地最早采用大棚种植杨梅的农户之一。他今年已60岁,身型瘦削,种了一辈子杨梅。如今,他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开app,就可以“看到”大棚里的杨梅树。

2021年,王小法贷款50万,把20亩地中的一半改成大棚种植。大棚搭建好之后,他就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温度、湿度、打药时间和剂量。有了这套智能种植系统,他不用每天上山盯着每一棵杨梅树。但每到杨梅生长季节,他还是会在大棚里住下,方便照看。

大棚里的恒温、恒湿可以让杨梅免受寒冷和多雨天气的影响,比露天生长的杨梅早成熟15—20天,5月底便可以上市了。相较露天种植,大棚培育的杨梅个头更大,味道更甜,汁水也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小法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打药等程序。刘浩 | 摄

“杨梅吐气”:浙版特色农业样本

王小法记得刚改种杨梅时,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杨梅成熟时,政府在西炉村开辟出杨梅集市,买家和卖家寥寥,他是少数骑着三轮车去集市卖杨梅的农户,每斤的售价是1—2元,“已经比橘子贵了几倍”。

当时已有收购农户杨梅的大商家。他们带着乒乓球大小的模具测量杨梅尺寸,只有那些大到不会漏下去的杨梅才会被选中买走,而每斤杨梅价格不超过10元。剩余的杨梅,要么拉去集市卖,要么做成杨梅烧酒,要么只能白白扔掉。

现在,随着电商的发展,农户已经不再只盯着大商家,或干等着被低价收购。在仙居,每天早晨6点开始,他们会背着采摘的杨梅送到电商老板的家门口。他们将一筐筐杨梅倒在门口的平台上,任老板认真地一个个分选,再按照杨梅的大小规格结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6点开始,王旭伟家门口就有很多农户带杨梅来交易。刘浩 | 摄

王旭伟今年35岁,是仙居县坎头村里有名的电商老板。10年来,他在坎头村教了六七个徒弟。他们刚开始帮着师傅干活,顺便学习如何经营电商,随后都纷纷自立门户。

2013年,王旭伟成立合作社,跑通了“农户+合作社+电商”的模式。“没有销售渠道的农户可以把杨梅卖给我们,我们再通过电商平台,将杨梅销售到全国各地。”王旭伟说,“合作社的作用就是给农户兜底。”

2019年,王旭伟开始在拼多多开店。拼多多的玩法简单、容易上手。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凭借优秀的杨梅品质积累起更多的发单量。现在,他每天的发单量大概有1000单,“好的杨梅供不应求,如果我们的供货更多,发单量应该会更多。”

在探索电商的几年里,王旭伟已经研究出一套关于节省成本和杨梅保鲜的方法论。最初,杨梅只在江浙沪皖地区包邮,当时还没有冷链技术,发往广东等较远的地区只能通过空运,成本较高。慢慢地,随着仙居杨梅的热度越来越高,王旭伟和各家快递达成合作,冷链配送的成本也显著下降。

在杨梅保鲜上,摘下来的杨梅要先放在冷库预冷。预冷后,最初用真空密封篮子保鲜,到杨梅每颗独立摆放并真空包装,现在王旭伟采用混合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气调包装进行保鲜,抑制杨梅腐烂程度,延长保鲜时长。

为了保证消费者到手的杨梅品质更好更鲜,王旭伟还会用更高的价格来收货,“每颗30g左右的果子,我们目前的收货价已经是几十块钱一斤了。”忙碌时节,王旭伟还要雇佣50—60名当地人帮忙打包,每人每小时有15元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仙居目前拥有50多个像坎头村这样的特色杨梅村。刘浩 | 摄

就在仙居农户忙碌的时候,远在北京的办公室白领韩暖已经收到山中“仙梅”。她在王旭伟的店铺下单后,不到两天便尝到了想念许久的南方初夏的酸甜味道。

这颗杨梅需要农户凌晨两点上山采摘,需要在冷库预冷两三个小时再进行精密的保鲜处理,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把控从枝头到食客“心头”的每一个环节。这颗一度曾被市集冷落的“仙梅”如今接上电商的“地气”,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