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因为过度捕捞和污染而黯然失色。

但近年来,随着长江禁渔政策的深入实施,这片水域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神龙不见尾的江豚现在多到水发黑,这些小家伙不再怕人,甚至还会朝人吐口水。

这六十年一遇的场景实在是难得。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禁渔的成效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对于现在的情况,未来长江会不会解除禁渔的指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长江为何禁渔

在长江禁渔之前,江豚——这一长江的旗舰物种,因为渔船的频繁活动和渔网的威胁而不敢靠近岸边。

然而随着禁渔政策的实施,江豚逐渐回归了它们的家园。

如今长江的鱼类资源正在迅速恢复,甚至出现了鱼儿多到让江水都显得发黑的现象。

这样的景象,不仅说明了长江生态正在复苏,也证明了禁渔政策的巨大成效。

那么长江之前为何禁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资源库,但过度捕捞问题长期存在。

长江在禁渔之前,曾面临严重的捕捞问题。

那时大量的渔民在长江流域捕鱼谋生,为了增加捕捞收入,一些渔民甚至使用了滚钩、家庭网等非法捕捞工具。

进行电鱼、油炸鱼、毒鱼等过度捕捞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种的延续,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功能的严重退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禁渔之前,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农业和农村部的统计,长江流域的濒危鱼类种类数量不断增加,渔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许多渔民在捕捞过程中,常常面临“资源捕少、生态捕糟、渔民捕穷”的困境。

因此长江禁渔令的实施变得迫在眉睫。

要知道在长江的历史长河中,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这里是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是长江中最多的鱼种。

但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长江的物种多样性遭受了严重破坏。

许多鱼类资源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

例如“四大家鱼”的数量已经从一九五零年的三百多亿尾降到了如今的不足一亿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许多长江特有的鱼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如刀鱼、鲥鱼等,这些曾经的常见鱼类现在已经很难在餐桌上见到了。

为此长江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禁渔工作,为的就是恢复长江的自然生态环境,还这些鱼儿一个家园。

通过实施禁渔政策,可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水域的干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这对于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之一,其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禁渔政策,可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是基于对长江生态系统深入研究的科学决策,旨在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今长江禁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鱼多到水发黑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江豚在长江的历史

江豚俗称“江猪”,是长江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直以来,江豚都是一个重要的物种。

长江江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过去,它们与海洋中的鲸类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物逐渐适应了淡水环境,成为了长江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江中,江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前。

据科学研究,大约在这个时期,江豚的大脑容量开始增加,智力水平逐渐提高,接近了大猩猩的水平。

这表明江豚在长江的生态系统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长江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长江中的鱼类资源数量锐减,江豚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江豚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出现了改变,也因为人类的出现影响江豚的正常生态。

江豚在长江中原本并没有自然的天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江豚的生存面临着许多威胁。

比如长江上的船只交通密集,许多需要到江面呼吸的江豚可能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伤,甚至被拦腰切开,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随着人类的捕捞越来越多,船只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被捕捞的江豚以及被打捞的江豚越来越多,导致其数量出现了锐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长江边的排污口每天排放大量污水,这些污水中的污染物对江豚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它们的家园不再适合生活。

尤其这些污染物中不只是存在着沼气等有害物质,还会有一些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的化学物质。

因而对于江豚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非法捕鱼的利润让很多的渔民看到了利润,密布的捕鱼陷阱常常让江豚身负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江豚在觅食时可能不小心被鱼钩钩住,挣扎时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甚至因此丧命。

虽然江豚在自然界中原本没有天敌,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现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们需要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禁渔,减少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的负面影响。

与江豚同源的白鱀豚在二十世纪后期的时候,数量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最终在二零零七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使得江豚成为了长江中唯一的鲸豚类动物,但其种群数量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长江江豚的数量在二零零六年的时候有一千八百头,在之后的两年里,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一直到二二年,江豚的数量才恢复了正增长,达到了一千二百四十九头,这是长江禁渔的结果。

与江豚、白鱀豚命运与共的长江“原住民”还有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以及“长江三鲜”,这些鱼类都发生了数量的锐减甚至是绝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的渔业从一九五四年的四十二万吨之后,就开始断崖式下降。

一直到二零一零年,长江的天然捕捞量到了不足十万吨。

这足以说明由于人类的滥捞导致这样的结果发生,而禁渔活动确实是迫在眉睫。

三、未来是否取消禁渔

虽然现在禁渔的效果非常的喜人,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未来,是否在长江流域会取消禁渔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取消禁渔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禁渔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也开始逐渐恢复。

这表明禁渔政策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对长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取消禁渔政策,可能会导致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禁渔政策也是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取消禁渔政策可能会导致政府失信于民,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综上所述,未来取消禁渔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这并不意味着禁渔政策会一直保持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禁渔政策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结语

虽然长江禁渔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长江这条母亲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持续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目前来说,虽然长江的禁渔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对于长江未来的生态保护和长期发展,我们还应该认真对待,切不可以掉以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一些珍贵的物种,也应该自发的保护或者是了解,切勿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到江豚等物种是从标本上。

换句话说,保护生态是我们每一个人必要的责任。

那么屏幕前的你对于长江禁渔这个话题还有哪些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