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钦州三娘湾海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南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给短肢领航鲸“海棠”喂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肢领航鲸“海棠”即将回家。

“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回家啦!”经过140余天爱心接力救护,近期,在海南三亚海棠湾沙滩因搁浅被救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肢领航鲸“海棠”被成功放归大海。卫星定位跟踪器最新发回的数据表明,“海棠”状态稳定,已经能够顺利下潜至深海。该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广大网友点赞。

在动物分类学中,鲸与豚两种哺乳动物均属于鲸目,称为鲸豚类动物,它们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随着保护科研工作的深化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愈发受到重视,而鲸豚搁浅事件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鲸豚搁浅,是指鲸豚类动物出现在浅水水域。全世界每年都有许多鲸豚搁浅事件发生,能够成功救护、存活并放归海洋的案例非常少。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生野生动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造成鲸豚类动物搁浅与受伤的因素正在增加。

每一次救鲸护鲸行动都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我们不禁思考:鲸豚救护有多难?缘何成为世界级难题?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救护工作,守护好我们与鲸豚共享的蓝色家园?让我们听听鲸豚保护一线志愿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和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鲸豚救护是世界级难题

短肢领航鲸“海棠”的成功救护和放归实属不易。然而,2019年同样搁浅于三亚的短肢领航鲸“丫丫”却没有这样幸运。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记录显示,自2011年以来参与救护的70余头鲸豚当中,仅有2头被成功放归大海。

大多情况下,搁浅鲸豚即便成功脱困,最终也未必能活下来。2022年4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海域,一头体长19米左右的抹香鲸搁浅,救援人员和热心群众在现场挖坑、泼水,防止鲸鱼脱水,直到20多小时后涨潮,抹香鲸才被转移回大海。然而,就在几天后,渔民在石浦以东海域发现了一具抹香鲸尸体,根据发现地点和体形等特征推测,很可能是同一头抹香鲸。

一旦搁浅,鲸豚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再次游回大海,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援。在这种情形下,搁浅动物会面临体温过高、呼吸困难、缺水、内脏挤压、皮肤受损、方向感混乱等问题,需要放归或应急救护处理。

鲸豚的体形和数量是影响救护工作难度的重要因素。全球环境基金海洋保护地项目发布的《中国海洋濒危物种鲸豚类海龟类救护技术指南》显示,一般情况下,大型集体搁浅鲸豚的救护难度最高,其次是大型个体搁浅和小型集体搁浅,小型个体搁浅现场救护相对可控,但这些并不是衡量救援难度的唯一因素。参与指南编制工作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千慧认为,鲸豚身体状态、现场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救护难度。

“‘海棠’的成功救护,得益于市民游客和爱心人士的支持,离不开农业农村局、海警、消防、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保障,更有赖于保育团队和医疗机构等专业力量的精心呵护,可以说,各个环节各方力量都影响甚至决定着救护行动的成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说。

鲸豚“迷途”原因多样

这些终生生活在水中的精灵们为何会“迷途”搁浅?学界认为其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外因有自然因素(例如台风、地震、地球磁场变化),以及污染、航运、渔业、涉水施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不少鲸类搁浅是因为年老或体弱多病而丧失活动能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则从鲸豚生物声学角度切入,发现水下噪声污染会导致鲸类听觉损伤,因此发生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通过对2021年7月受困于浙江省台州市滩涂上的12头瓜头鲸中的一头进行被动声学测试,发现其存在听觉异常。研究人员推测相关水域的水体噪声污染导致鲸类发生听觉损伤是引发浙江等地沿海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鲸豚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声音。”王克雄告诉记者,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齿鲸进化出了与须鲸不同的回声定位系统,用以捕猎、导航和交流。须鲸通常会发出一系列被称为“歌曲”的声音进行交流。然而人类的现代航运,桥梁隧道等涉水工程的施工都会对鲸豚产生噪声干扰。考虑到我国沿海的水体噪声污染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建议加强相关海域水体噪声污染的本底调查。

2012年、2017年和2022年,王克雄研究团队通过监测设置在长江中游和下游的25个点位,发现水下噪声呈现增强趋势。“假如水下是浅滩,但由于水下噪声比较强,江豚听不到自身声呐的回声,并不认为前面是浅滩而冲上去就会导致搁浅。近距离强烈的水下噪声很容易导致江豚母幼分开,幼豚一旦找不到妈妈,不能及时补充奶水,就会面临生命危险,严重时会因饥饿无力而被江水冲上浅滩搁浅受伤。”

有些鲸豚为了捕食河口或洄游性的鱼群,会追逐其至浅滩或岸边,因恋食忘返,退潮后搁浅或者误入河道而“迷路”。浙江省海豹应急救援中心总队长侯雪源告诉记者,在浙江省钱塘江口水域,他们曾三次成功救护并放归搁浅的东亚江豚。身体状态良好的,我们会待潮水上涨后将其送回大海或直接转移至深水区放归。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技术员冯抗抗曾多次参与救护误入内河的中华白海豚。据分析,这些“迷路”的鲸豚很可能是因追逐鱼群而在狭窄而嘈杂的内河河道中兜兜转转,找不到返回大海的路。

难降解的垃圾对鲸豚的危害也是致命的。2019年7月,广东徐闻县石马角搁浅的一头活体瑞氏海豚,在救援团队到达现场前就已经死亡。曾参与解剖这头瑞氏海豚的曾千慧至今仍清晰记得,海豚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均存在大量泥沙,前胃被两只橡胶手套以及一个乌贼内壳塞满,胃和肠中几乎没有食糜和粪便。“很显然,营养不良、体力不支,加上搁浅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应激反应,很容易使海豚挣扎、呛水或呛沙而直接死亡。”

此外,在救护过程中,一些热心公众若是对鲸豚基本生物学知识缺乏了解,处置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恐怕也会“好心办坏事”。比如,将鲸豚当成鱼,直接推或者拖拽回海水中。“殊不知,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鲸豚皮肤在砂砾上划伤,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如果鲸豚头顶的呼吸孔位于水面下,鲸豚就会呛水,轻则继发肺炎,重则溺亡。”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说。

鲸豚救护行动和监测网络亟待建立

“中华白海豚像我们人类一样用肺呼吸。瞧,它的呼吸孔在头顶。”在广西三娘湾景区的一座白色平房里,一场自然教育课正在进行。这间“科学观豚教室”是在SEE环保基金会和全球环境基金海洋保护地项目支持下设立的。科普课堂主讲人吴海萍介绍,创办观豚科普基地的目的是想通过科普小课堂的方式,向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中华白海豚,倡导文明观豚和科学鲸豚救护。

在公众科普方面,蒲冰梅则将每一次鲸豚救护行动视为磨炼团队、开展公众科普的重要机会。回顾短肢领航鲸“海棠”的救护过程,由地方主管部门协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团队、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建立的海南岛鲸豚搁浅响应网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坦言,国内针对海洋濒危物种救护的专业培训依然相对较少,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以鲸豚类为研究对象的团队和研究基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性鲸豚救护网络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希望通过长期开展鲸豚救援行动、能力建设、演练培训、科普宣传及经验总结,使得政府主管部门、公益组织、航道、海事、海警、消防、研究机构、海洋馆及沿海沿江社区等都能以一种相对灵活、积极且高效的方式参与到鲸豚搁浅响应行动当中。”

针对水下噪声等看不见的干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湖北武汉白鱀豚基金会正在推动“宁静长江”计划,通过水下和水面声学设备,让公众和航运等从业人员感受到水下也是嘈杂的声音世界。白鱀豚基金会副秘书长邓晓君告诉记者,该项目未来希望推广和普及水下噪声和江豚声学监测,提前向航运等从业人员发出预警,防范航运等活动伤害到长江江豚。

王克雄介绍,水生哺乳动物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已经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中华白海豚保护和管理当中。“随着监测范围的扩大,我们未来的目标是绘制一份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水下噪声预报地图,为生态环境、航运和涉水工程管理等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来源: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