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福寿螺在中国沿海地区泛滥成灾,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据统计,2003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沿海地区福寿螺数量增长迅猛,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然而,近年来,福寿螺的数量却逐渐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将从社会影响、食用性、福寿螺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福寿螺泛滥成灾

福寿螺,又名金宝螺、龙凤螺,是一种寄生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的软体动物。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福寿螺数量一度急剧增加,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最初福寿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从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引进,之后逐渐推广至大陆沿海地区,并大力推广养殖致富,起上了众多好听的名字。

可是人们却远远低估了这种生物的潜在危害,并且如今带来了沉重的后果。

最初福寿螺只在养殖户的自家池塘水库,而后慢慢出现在了种植水稻的水田以及生态湖泊河流之中,并且以极快的繁衍速度开始野蛮扩张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福寿螺大量繁殖,不仅不能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反而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

水生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此外,福寿螺还携带病原体多种寄生虫,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福寿螺可以食用吗?

曾在2006年我国北京市曾经出现一起严重的食用田螺中毒事件,一家餐馆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选择了价格低廉的福寿螺代替市场上的田螺,制作凉拌螺肉。

正是这种做法使得当时87名市民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引发了头疼发热,身体僵硬,甚至脑膜炎等多种并发症。

福寿螺本身其实并没有毒性,当初为了引进就是为了食用。但因为其肉质松散,煮熟后又硬又柴,食用价值很低,所以市场上并不受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其中北京餐馆顾客感染寄生虫的事件原因,就是食用了未经煮熟的寄生虫。餐馆人员对福寿螺进行凉拌的方式食用,过程只是简单焯一下水,并不能杀死体内的寄生虫。

对待福寿螺最重要的是食用时候一定要彻底煮熟加工,达到100摄氏度才能够消灭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

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轻易试吃福寿螺。

福寿螺因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水质要求不高,经常在很脏的水体中生存,这导致一只福寿螺体内就可能包含6000条寄生虫,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所以即使是完全煮熟也不能轻易就放心食用,如果食用出现不适需要立刻就医。

如何辨别福寿螺

如今仍有许多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抛弃道德约束,用福寿螺去替代炒田螺,造成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接下来就教大家如何分辨福寿螺和田螺。

福寿螺最具特点的是它的卵,许多南方的朋友会在池塘的芦苇,田地的水稻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排列整齐的粉红色小圆球,直径大约在2毫米左右。

它们外表看似可爱,像一窜糖果,但这却是福寿螺的卵,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去试吃。

福寿螺在外观上要比田螺大不少,它们外壳上的尾巴也要比田螺更扁平。其次看它们的嘴,也就是开口,小的是田螺,大的敞开的则是福寿螺。

福寿螺在外观上颜色也更浅,多为黄色褐色,而田螺外壳泛着青褐色。

福寿螺的危害以及如何治理

除了食用福寿螺会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之外,福寿螺身上还有许多危害。

一方面泛滥的福寿螺对农作物危害巨大,它们会破坏蔬菜和水生植物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福寿螺本身食性就广泛,适应能力强,什么都会啃食,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

福寿螺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它们还会排泄大量的有机物和废物,使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华、藻类大量繁殖等生态问题。

福寿螺还是许多鱼类的天敌,它们会捕食鱼类的卵、幼鱼和成鱼,导致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这对于渔业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福寿螺大量繁殖,会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许多水生生物无法适应水质恶化和食物短缺的环境,进而迁徙或灭绝。

目前针对福寿螺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化学控制,辅以人工防治措施。

生物控制方法包括引入天敌、鸟类和鱼类,以及在田里养殖鸭子来捕食福寿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物理控制方法包括用捕螺器和隔离防控;化学控制方法包括使用杀虫剂来消灭福寿螺。

这些综合治理综合防治策略,既控制福寿螺数量,又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面对福寿螺泛滥成灾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利用科学监测与预警加强对福寿螺数量、分布和迁移路径的科学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各地也逐渐完善福寿螺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另一方面宣传教育上,加强福寿螺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越来越多的公众也自发的加入清理城市河流以及农田里的福寿螺行动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福寿螺泛滥现象逐渐减少

如今,福寿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数量已经明显减少,这主要得益于上述一系列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除了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力度、等,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也在发生改变,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福寿螺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改变,不再将其视为美食,而是选择其他食品,认清了福寿螺的危害。

总之,福寿螺曾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生活危害,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寿螺数量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