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9.“寻找举人郑家珍”的故事

台湾学者詹雅能、黄美娥教授伉俪历时20年“寻找举人郑家珍”的故事,当是两岸学界堪传久远的佳话。郑家珍(1868-1928年)是台湾新竹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福建乡试甲午科伊象昂榜第36名举人。除此,其生平事迹,大抵模糊。1996年2月24日,詹教授伉俪找到郑家珍举人的弟子、表侄女郑蘂珠。自是,先后同郑蘂珠做了4次访谈录音,又见郑举人藏书、存稿,蠹蚀斑斑,遂连续两天在郑家协助晒其书、稿。从访谈得知,郑举人的祖籍地是“泉州南安三十一都崎口村”,詹教授伉俪又于1998年7月开始,先后数次到福建省图书馆及泉州市、厦门市等地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查访郑举人著作和祖籍地。终于在2014年,经由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庄小芳教授提供线索和其他协助,找到了郑举人的南安祖籍地和旧宅。其后是艰难的整理文献和口碑,考证史料和史实,编校诗文集,编录日记存稿,编写年表,样书校对等。

2017年6月,《郑家珍、郑蘂珠作品集》终于正式出版。书分《雪蕉山馆诗文集》(郑家珍著,詹雅能编校)、《客中日志》(郑家珍著,詹雅能编校)、《客中日志·手稿影存:(1)》(郑家珍著,詹雅能编)、《客中日志·手稿影存:(2)》(郑家珍著,詹雅能编)和《郑蘂珠诗文集》(郑蘂珠著,施懿琳编校)。全书编校精审,图文并茂,印装精美,是我退休后最喜阅读的书之一。

从《郑家珍、郑蘂珠作品集》可知,郑家珍1888年进学(俗称中秀才),1894年中为举人,1895年愤日军的侵略、欺凌行径,离台归于南安。先后在南安、泉州从事教学(如先后在南安文庙、泉州文庙设馆授徒)和教育(如担任小学教长、视学、学务总董、劝学所所长等)工作。1919年受亲友招聘,返回台湾主讲于书房和家塾,从事汉文教学,通常是午前、午后和晚间都开课,用力甚勤。郑家珍精古诗文词,又擅算学、天文和风水之学,在乡诲人不倦,助人为乐。1927年岁暮扶病归返南安,1928年病逝于南安并葬焉。郑家珍逝世后,郑蘂珠承担其书房汉文教学。在台湾,郑家珍举人及其弟子郑蘂珠有“古典汉文教育的薪传者”之誉。

郑家珍的作品内容丰富,其中不乏民俗学的材料。譬如,关于析字占卜:“黄赛托余为占家运”,“拈一‘呈’字,余谓:呈字为一十一口,恐系家人之数只此而已。又拈一‘祝’字,余谓:乃兄一边,祸福参半,恐酉年五月以后,兄房有得失也。盖兑属酉,兄字属兑之中下截,一年十二月,故以五月为起断也”。读来相当有趣,类似的事例尚可枚举。

詹雅能、黄美娥教授伉俪,施懿琳教授及其主持的《全台诗》编写团队江宝钗、廖美玉、杨永智等教授,都是勤恳治学、诚恳待人的学者。祝他们身健笔健,安享读书、教书、写书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播讲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独立创作并播讲的评书作品有《海魂国殇》《血色苍穹》《铁流河山》《饮马天竺》《忠义沈炼》《荣华富贵》,并播讲经典评书《三侠五义(权谋版)》《水浒传》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联结两岸》,收录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2篇文章,是继其《话说两岸》《顾盼两岸》后的又一札记结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结两岸》延续作者一贯的“学术段子”写作风格,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看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史学术中“掌故札记”体例的最好传承,并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之语评价:“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让我们通过单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韬的评书演绎,结合《联结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进而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查看
顾盼两岸微信合集

点击查看
话说两岸微信合集